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导师制的内涵、起源与发展,对比分析了导师制的职能和特点,指出目前导师制的不完善之处和面临的困境,在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资格和职责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导师制 高校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导师制的内涵
21世纪高等教育将面对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在此过程中将不断涌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创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势在必行。我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即教师指导学生责任制, 是学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一种制度。导师制产生于14世纪, 由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率先提出,以后逐步在伦敦大学等其他许多高等学校推广。导师制就是组织优秀的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系统化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管理模式。导师制与传统授业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授业制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而导师制要充分把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施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本文提出的导师制仅指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全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辅导,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研究生导师和班主任不同,研究生导师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班主任制中的班主任对全班负责,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促进所有学生成材和进步。
二、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1.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已采用了学分制,它的优势体现在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由空间,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容易使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此,高校教学在从封闭式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前沿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发挥导师的引领熏陶作用,两方面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2.导师制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在高校中实行导师制可以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导师制促使导师带领本科生共同搞科研,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学、教学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获得更加前沿的专业信息,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导师制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过去普遍采用的模式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本科生管理体制,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学生在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介入很少。导师制则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将班主任、辅导员、授业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体系,导师以授业教师、朋友和班主任等多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发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各种现实的问题。
1.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高效导师制的前提条件是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的交流,进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专业,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美国高校中,斯坦福大学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始终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某些学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在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导师的帮助,是导师制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高校导师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同时还不能放松自己的进修和提升,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能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严重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雪上加霜。面对社会上服务与任职的机会,很多导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整日忙于经济活动,不能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严肃性和其长远意义。同时大多数学校对于这项新制度的激励措施不足,势必使高校管理者所期望的导师制效果大打折扣。
3.导师制考核规则有待完善。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工作质量的优劣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导师制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考核导师制效果的基础。本人认为导师制考核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导师本人的考核,二是学院对导师工作效果的考核。对此很多院校也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考核细则,但考核过程是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考核指标能否作为评价依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1.采取聘用与师生双向选择相结合,提高师资力量的利用率。将符合导师任职资格的教师简历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由学生自愿填报导师名单,再由学院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志愿协调推荐、确定导师。导师资源匮乏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首先可以考虑选聘一定数量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课和实验教学的教师作为导师外,还可以从教学管理干部、优秀研究生或离退休教师中选聘,甚至还可以从高年级中选出类拔萃的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导师负责教师导师完成部分工作。为确保导师安心稳定地工作,一般聘期为一年以上;同时在安排导师时要充分考虑导师的专业方向、教学对象和能力水平等因素以便合理分配学生,保证学生和导师尽快进入角色。
2.健全高校导师制的各项制度,确保其科学、稳定地运行。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同时还应包括导师的具体工作规程、工作计划、工作日志、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相关材料。导师工作的考核应列为重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各系自评、学生测评与专家考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导师的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方面,考评方式可采用问、查、比、测。将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年度考核中,考核结果定为优秀的导师可优先评职晋级、评聘高岗。
3.加强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高校导师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信息员反馈、定期发放《导师活动调查表》及召开班级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履行职责情况及学生的反映。
4.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达到导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真正理解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形成争当好导师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同时在干部选拔与任用、职称晋级与聘用、年轻干部培养与锻炼以及新任教师的考核等方面,与本科生导师工作挂钩,使其对综合导师制的实施起到保障与牵动作用,要肯定导师的工作成果,科学地计量导师的工作量,一般学生每学期不得少于25学时,对完全履行导师职责、考核结果合格的,予以全额发放导师工作津贴。定期做好导师的培训,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和经验交流会,对表现优秀、事迹突出的导师要及时予以表彰,并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辉 思想上引领,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浙江财经学院实施综合导师制.光明日报,2003,1,30。
[2]蔡楷有 高校实施学生导师制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3,5。
[3]蒋晓荣 杨水利 林绮 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4]张斌 帅建林 本科生导师制:高校育人的新途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0,(11)。
关键词:导师制 高校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导师制的内涵
21世纪高等教育将面对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在此过程中将不断涌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创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势在必行。我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即教师指导学生责任制, 是学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一种制度。导师制产生于14世纪, 由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率先提出,以后逐步在伦敦大学等其他许多高等学校推广。导师制就是组织优秀的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系统化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管理模式。导师制与传统授业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授业制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而导师制要充分把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施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本文提出的导师制仅指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全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辅导,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研究生导师和班主任不同,研究生导师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班主任制中的班主任对全班负责,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促进所有学生成材和进步。
二、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1.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已采用了学分制,它的优势体现在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由空间,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容易使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此,高校教学在从封闭式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前沿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发挥导师的引领熏陶作用,两方面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2.导师制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在高校中实行导师制可以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导师制促使导师带领本科生共同搞科研,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学、教学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获得更加前沿的专业信息,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导师制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过去普遍采用的模式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本科生管理体制,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学生在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介入很少。导师制则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将班主任、辅导员、授业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体系,导师以授业教师、朋友和班主任等多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发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各种现实的问题。
1.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高效导师制的前提条件是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的交流,进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专业,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美国高校中,斯坦福大学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始终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某些学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在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导师的帮助,是导师制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高校导师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同时还不能放松自己的进修和提升,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能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严重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雪上加霜。面对社会上服务与任职的机会,很多导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整日忙于经济活动,不能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严肃性和其长远意义。同时大多数学校对于这项新制度的激励措施不足,势必使高校管理者所期望的导师制效果大打折扣。
3.导师制考核规则有待完善。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工作质量的优劣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导师制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考核导师制效果的基础。本人认为导师制考核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导师本人的考核,二是学院对导师工作效果的考核。对此很多院校也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考核细则,但考核过程是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考核指标能否作为评价依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1.采取聘用与师生双向选择相结合,提高师资力量的利用率。将符合导师任职资格的教师简历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由学生自愿填报导师名单,再由学院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志愿协调推荐、确定导师。导师资源匮乏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首先可以考虑选聘一定数量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课和实验教学的教师作为导师外,还可以从教学管理干部、优秀研究生或离退休教师中选聘,甚至还可以从高年级中选出类拔萃的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导师负责教师导师完成部分工作。为确保导师安心稳定地工作,一般聘期为一年以上;同时在安排导师时要充分考虑导师的专业方向、教学对象和能力水平等因素以便合理分配学生,保证学生和导师尽快进入角色。
2.健全高校导师制的各项制度,确保其科学、稳定地运行。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同时还应包括导师的具体工作规程、工作计划、工作日志、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相关材料。导师工作的考核应列为重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各系自评、学生测评与专家考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导师的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方面,考评方式可采用问、查、比、测。将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年度考核中,考核结果定为优秀的导师可优先评职晋级、评聘高岗。
3.加强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高校导师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信息员反馈、定期发放《导师活动调查表》及召开班级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履行职责情况及学生的反映。
4.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达到导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真正理解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形成争当好导师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同时在干部选拔与任用、职称晋级与聘用、年轻干部培养与锻炼以及新任教师的考核等方面,与本科生导师工作挂钩,使其对综合导师制的实施起到保障与牵动作用,要肯定导师的工作成果,科学地计量导师的工作量,一般学生每学期不得少于25学时,对完全履行导师职责、考核结果合格的,予以全额发放导师工作津贴。定期做好导师的培训,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和经验交流会,对表现优秀、事迹突出的导师要及时予以表彰,并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辉 思想上引领,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浙江财经学院实施综合导师制.光明日报,2003,1,30。
[2]蔡楷有 高校实施学生导师制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3,5。
[3]蒋晓荣 杨水利 林绮 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4]张斌 帅建林 本科生导师制:高校育人的新途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