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物理的一门学科,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经典物理学最基础的知识,主要以力和电学的知识居多。随着近几年来教育部课改不断在改变的环境下,好的教学策略有助于物理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物理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以下是我对物理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的分析。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我们在上课前要做各种准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我们课前准备工作的必要性。
二、物理教学要注重实验操作练习和实践观察实验现象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顿时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 “好奇的心理会促使学生更注意下面的实验。
其次,学生在实验中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增开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小孔成像,烧不断的棉线、不沉的铁球等。
最后,课本中介绍的一些小实验小制作都是简便易做的,如制霜、自制小杆秤、人造彩虹等,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那么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很多,如比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法、模型法,运用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所教内容。
1.设计实验与猜想。在桌上放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电源等器材,通过接入不同的的定值电阻猜想电路中的电流是否仍保持不变,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的猜想。在这样的猜想氛围中,学生们动手实验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习乐趣,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对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电流的合理的猜想,同学们便可以进入更深入的探究过程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就体现了出来。也就是先控制电阻R不变,探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再控制电压U不变,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首先,在第一步骤的实验当中,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通过电流表来观察通过电阻R的电流I的变化情况。这就需要用到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还要有电源,电源开关以及导线。连接完毕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通过改变电源电池组中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从而探究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这里需要提一点,改变电压的方式除了电池节数改变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的取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或者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这样不仅达到了控制变量的目的,更让同学们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多途径的解决问题。
其次,再接下来的实验当中,控制电压U不变,而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阻值不同的电阻接入电路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想保持电压不变就必须用到滑动变阻器,把阻值成倍数关系的不同电阻分别接入电路,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某一固定值不变,再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到这里,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可以进行画图分析,实验电路图如下:
闭合开关S,不断变换R1的阻值,通过P在ab之间的滑动调节电源电压不变,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来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设计猜想、控制变量与实验分析,大家便可以很清晰的深入了解到欧姆定律的内容与知识,通过以上的实验与猜想,可以归纳总结出: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U/R。
这便是本节开头所写出的那条很重要的物理规律——欧姆定律。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大量的实验后,归纳出来的结论。欧姆定律不仅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律”,更是最重要的电学规律之一。
总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可能所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会贯通,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时一节课可能会用到很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用该很好的协调这些方法的引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黄桥初级中学)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我们在上课前要做各种准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我们课前准备工作的必要性。
二、物理教学要注重实验操作练习和实践观察实验现象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顿时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 “好奇的心理会促使学生更注意下面的实验。
其次,学生在实验中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增开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小孔成像,烧不断的棉线、不沉的铁球等。
最后,课本中介绍的一些小实验小制作都是简便易做的,如制霜、自制小杆秤、人造彩虹等,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那么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很多,如比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法、模型法,运用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所教内容。
1.设计实验与猜想。在桌上放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电源等器材,通过接入不同的的定值电阻猜想电路中的电流是否仍保持不变,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的猜想。在这样的猜想氛围中,学生们动手实验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习乐趣,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对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电流的合理的猜想,同学们便可以进入更深入的探究过程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就体现了出来。也就是先控制电阻R不变,探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再控制电压U不变,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首先,在第一步骤的实验当中,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通过电流表来观察通过电阻R的电流I的变化情况。这就需要用到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还要有电源,电源开关以及导线。连接完毕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通过改变电源电池组中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从而探究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这里需要提一点,改变电压的方式除了电池节数改变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的取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或者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这样不仅达到了控制变量的目的,更让同学们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多途径的解决问题。
其次,再接下来的实验当中,控制电压U不变,而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阻值不同的电阻接入电路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想保持电压不变就必须用到滑动变阻器,把阻值成倍数关系的不同电阻分别接入电路,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某一固定值不变,再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到这里,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可以进行画图分析,实验电路图如下:
闭合开关S,不断变换R1的阻值,通过P在ab之间的滑动调节电源电压不变,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来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设计猜想、控制变量与实验分析,大家便可以很清晰的深入了解到欧姆定律的内容与知识,通过以上的实验与猜想,可以归纳总结出: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U/R。
这便是本节开头所写出的那条很重要的物理规律——欧姆定律。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大量的实验后,归纳出来的结论。欧姆定律不仅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律”,更是最重要的电学规律之一。
总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可能所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会贯通,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时一节课可能会用到很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用该很好的协调这些方法的引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黄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