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实施情境教学,为教师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特别能为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设计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应该直观、醒目而且新颖。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情绪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就能为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压强”时,使用1米长的单头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后置入水银槽中,然后可见水银高度维持在76厘米,提问学生倾斜管后水银柱会如何变化。当演示将管倾斜一定角度后水银柱仍然在76厘米,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境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设计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境
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拱形的桥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压强的教学中提问:“拱形的桥真比平桥能多承重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
4 设计能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像力的情境
创造性想象不是胡想,它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规律,它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比如,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个问题:
假若没有摩擦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A 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
B 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
C 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
D 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
通过分析,学生们会知道生活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5 设计实验情境引入教学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特别是在用实验引入新课时,学生能亲自参与进来,会进一步激起兴趣,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处于其中,在教学实验操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长度测量误差”时,刚一开始上课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和一张纸的厚度。等学生测得结果后,提问几名学生的测量结果,通过提问发现学生们的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实效。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虽然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还未进行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其物理知识、学习经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注意挖掘教材,做合理大胆的猜想,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 设计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应该直观、醒目而且新颖。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情绪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就能为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压强”时,使用1米长的单头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后置入水银槽中,然后可见水银高度维持在76厘米,提问学生倾斜管后水银柱会如何变化。当演示将管倾斜一定角度后水银柱仍然在76厘米,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境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设计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境
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拱形的桥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压强的教学中提问:“拱形的桥真比平桥能多承重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
4 设计能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像力的情境
创造性想象不是胡想,它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规律,它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比如,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个问题:
假若没有摩擦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A 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
B 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
C 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
D 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
通过分析,学生们会知道生活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5 设计实验情境引入教学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特别是在用实验引入新课时,学生能亲自参与进来,会进一步激起兴趣,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处于其中,在教学实验操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长度测量误差”时,刚一开始上课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和一张纸的厚度。等学生测得结果后,提问几名学生的测量结果,通过提问发现学生们的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实效。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虽然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还未进行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其物理知识、学习经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注意挖掘教材,做合理大胆的猜想,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