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组讨论法新探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宠”,即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纷纷尝试界定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从学生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得以落实。有鉴于此,在认真学习领会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笔者尝试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从课堂讨论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索,以求教于同仁。
  历史学科作为一种非工具性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及历史育人价值,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基于时空与实证,立足理解与解释,具有正确历史价值观”的理念与素养。本文旨在用这一终极目标来衡量以往的课堂讨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探索改进的角度和策略,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从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当前历史课堂分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讨论话题设计不合理
  在历史课堂讨论中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为讨论而讨论,没有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讨论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如野马脱缰般,与教师的设计初衷相差甚远。造成此状况的很大原因是教师在设计讨论的话题时没有综合考虑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差距,在深度上没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或是讨论的话题与前面的铺垫不匹配等,导致讨论氛围过分“炽热”,讨论毫无方向,失去了这一教学方式的意义。
  2.课堂讨论的任务设置不合理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教师在任务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另一个突出现象,没有具体指出哪些学生负责哪些任务或分配的任务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导致讨论的内容与教师组织的话题南辕北辙,耗时又无效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讨论,不知道选取哪些史实、观点来佐证论题,解释历史现象,难以启发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教师引导不合理
  在许多历史课堂中,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学生并没有把心思花在分组讨论上,趁机大讲闲话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的关注、参与和未及时纠正有关。许多教师教学理念有偏差,以为讨论就是学生的事,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讨论”就行,自己则做起了“甩手掌柜”。有些时候教师意识到了问题但未及时干预和纠正,学生自然就习以为常。长此以往,讨论环节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不利于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形成。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组讨论的探索
  在讨论过程中,人际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筛选归纳总结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体现和有效衔接。
  1.精心设计讨论话题,注重培养历史价值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讨论的内容要灵活、开放,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难度适宜。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哪些历史核心素养;二是这些话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处于什么阶段和地位。在设计话题的时候还需注意: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情;二是问题的语言表述是否指向清晰;三是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遵循先易后难原则,逐步深入。四是问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则最好。
  如:在上《开辟新航路》时,某位教师设计讨论话题:海外贸易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随着海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一般的商人不可能都获得王室的支持,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借钱,那应该问谁借呢?
  学生讨论:可以问自己家的亲戚朋友借,也可以向银行贷款,实在不够可以入股合伙,也可以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甚至有人把这一趟航行预设的香料先卖了,先获得启动资金。投入巨额的资金,风险很大,由此催生了保险公司的兴起。
  2.合理分配任务,明确职责
  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细化到课堂中,既考验教师的预设,也取决于课堂的生成,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回归到学生这一主体。要使课堂讨论有效,就要根据学情,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分析问题、查阅文献、搜集史料、阐述观点、形成结论等具体任务,伴随任务完成,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也得到了落实。
  如:《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讨论话题: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否关联?
  (起初,学生面对这样的话题无所适从,因为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美国一直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在第26届联大会议上投了反对票)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讨论,老师让部分学生将历史是时间按照时序重新排列,将排列的时间表展示给小组的同学看,从中发现问题。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越来越清晰,讨论越来越接近“目标”。最后推论: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国家,使中国重返联合国阻力减少、时间提前。最后,展示第26届联大投票的结果,让学生对讨论的话题加深理解。
  3.适时引导
  之所以强调引导,是践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教师的点拨、提示,诱导学生把观点说出来。适时引导既保证了学生能够顺利开展讨论,又不致于扼杀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因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引领、了解他们讨论的情况,适时帮助、引导其解决问题。
  如学习《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老师抛出问题:您能想象生活中若没有电脑和互联网会是怎样呢?
  生:肯定会带来许多不便,我们现在上课和学习,很多时候都要用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它们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生:这样我妈妈就不能网上购物了,我就不能和同学用qq聊天了……
  老师:同学们都是从生活的角度,谈了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那我想问同学们,这样的不便是技术本身带来的吗?
  生:我想这是人们过度依赖网络技术,沉迷其中,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生:人类很多技术发明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要合理利用。比如利用互联网进行监督,表达民意。
  生:对,我们可以用互联网做很多有益的事,可以在网上学习公开课,开阔视野……
  生:我们要区别对待互联网,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我们要抵制,不能沉溺虚拟的世界。
  在这里,教师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一阶段的互动方式不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有了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间互相争议、辩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将讨论步步引向深入。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还存在伴随时间而“衰变”的特征,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出现讨论的效率越来越低的现象。因此在不断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让学生慢慢形成探究合作的良好习惯。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其创立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提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就感,不仅有助于讨论有效性的长期维持,更能推动学生从“要我讨论”到“我要讨论”的转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现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虽然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勇敢地尝试总好过消极地等待,大胆试验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历史课堂常教常新。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到课程,落实到课堂,还需要大量实践,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只有不惧问题,带着问题前行,才能使历史教育更鲜活。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九中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
其他文献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要求发展合作精神,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下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职德育应该有效培养学生彰显“四个自信”,而其中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基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特点,有效融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3(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3,IRAK-3)是IRAK蛋白家族的成员,在多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疾病中,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而调节免疫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可见,美术教材中学习领域的划分不是死板的,尤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课程,完全可以改变其在教材中原本的学习领域来进行教学,予此类课程更多样化的诠释。笔者以江西版美术教材中的《画青花》《中国龙》《年画》三个课题为例,分别改变其学习领域来进行
自从关于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理论出现后,股权结构与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是公司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