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红与祭红的外观区别
高阿申
五子登科图,
洗垢显风采。
古玉真与假,
行家细与说。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注1]:王伟明《祭红釉生产工艺中的一些体会》、1985年第2期《景德镇陶瓷》P20页
[注2]: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64、P22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编辑:刘超
日前,朋友无意中觅到一块清中期的白玉镂雕和合二仙玉佩(见图),该玉佩系青白玉质地,双面工雕琢,玲珑剔透;线条刻画流畅柔和,人物形象活泼可爱,与结构完美的花鸟布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相当别致的造型。
和合二仙指的是寒山和拾得,相传他俩是唐代的高僧,是为好友,后来演变为神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人的造型均为蓬头笑面,拾得手执荷花,寒山手捧圆盒,盒盖稍微掀起,一群蝙蝠从盒内飞出。这里,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和合之意。该玉佩原为一对,如今只有“拾得手执荷花”的那一块,很可惜“寒山手捧蝠盒的玉佩”没有觅到。相信朋友在今后的收藏中定能找到另一块,使寒山和拾得两个好友在21世纪的收藏热中再次相聚。
清中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玉雕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加工技术之高,纹饰之华美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当时的玉材来源丰足,乾隆24年平定新疆叛乱后,大量的和田玉进入内地。于是,宫廷造办处下设“如意馆”和“金玉作”,来为皇室制作玉雕饰件。民间的碾玉作坊则以北京、苏州、扬州等地较为著名。北京为京师所在,高手云集,品种齐全;苏州以精工见长;扬州则以制作大件闻名。由于当时社会赏玩玉器成风,因此,各地在雕琢工艺上的技术不断提高,创造了线 刻、浮雕、圆雕、镂雕、镶嵌、描金等技法,加之玉师名匠构思奇巧,精雕细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尤其是镂空、半浮雕、浮雕这三种技法的盛行,使作品的线条更为精细,平滑光洁,立体感强。本文介绍的和合二仙玉佩就有这样的特点。清代琢玉的辉煌成就主要是清代中期,到了清代晚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国力衰败,琢玉业已无法同清中期的水平相比,其雕工工艺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如今,我们进入了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玩玉者比比皆是,但对玉器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却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因《鉴赏家》专栏之约,通过拙文贡献两条判断清代旧玉和现代仿玉的经验:一是看包浆。旧玉由于长时期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分泌物和空气的侵蚀,在玉的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这是仿制旧玉很难做到的。二是看橘皮纹。从古到今对玉的加工都是采用琢磨法,只是琢磨的方法与速度都不同。就是这种不同,在玉的表面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痕迹。所以,凡是旧玉因当时的条件限制,只能局限于人工琢磨,表面会留下因用力不均和速度快慢而产生的凹凸不平的具有润泽感的橘皮纹。而现代仿制品则是采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琢磨及进行布轮抛光,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一种亮丽的玻璃光。
谈谈新玉器的收藏
润 玉
一只浑身散发出古朴气息的玉鉴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中,在众多参观者的注目下用它自身的“得意造型”诉说着远古的历史。该玉鉴高7.5厘米,口径12厘米,腹部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为饕餮,一对为螭虎,形态生动传神,富于装饰性。玉鉴外面从上至下饰有自然流畅的云纹和勾云纹,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令观赏者为之折服,感叹24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艺人的丰富想像和大胆创作。
何谓“玉鉴”?说白了就是一只用来盛水的玉碗,“鉴”者其意乃是“镜子”也,古代时没有玻璃一类的镜子,所以,人们就用碗盛水后当镜子来映照脸蛋。有钱人的碗自然与众不同,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那只精美无比的玉鉴估计是当时的皇室用品。如今,这只玉鉴陈列在上海收藏俱乐部顾问胡正文先生的“正文古玉天地”私人博物馆内。
那为何称它为“玉鉴”呢?胡先生解释说: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最为盛行,它是一种大型水器,可用来盛水、存冰和沐浴。笔者曾见过一只战国时的蟠螭纹兽耳鉴,形状同玉鉴基本相似,它敞口,折沿,口沿较窄,颈微敛,鼓腹,腹下部略内收,平底。颈、腹部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为兽耳衔环,一对作伏虎状。自颈至腹共饰三道蟠螭纹带。所以,胡先生把他的藏品称为“玉鉴”,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胡先生对古玉的鉴定是非常严谨的。
说到古玉,有着40年收藏经历,17岁时因保护龙华塔而冒死毅然跳上龙华塔基为此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胡先生兴趣盎然,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古玉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从前。而他对古玉的独特见解更是令人钦佩。他抚摸着陈列室内一只土沁斑驳的汉白玉龟说:鉴定古玉要掌握五个要领,首先要看它是否是形神兼备,就说这只龟吧,它虽然是静止的,但它的神态却是栩栩如生的,当然,鉴赏者如果没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是很难体会这种韵味的;其次是碾凿工艺,几千年前,人们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制作一件玉器得慢慢地凿和碾,往往从爷爷手里开始,可能要到孙子手里完工,所以不会是匠气十足的;三是特征,古玉埋在土里几千年,土里的化学元素作用于玉器的表面,所以,肉眼很容易识别它的腐蚀斑点和因为长期地气热胀冷缩形成的裂纹和钙化斑等出土特征;四是氧化层,古玉埋在土里长期隔氧,一旦见光后表面就会出现氧化层,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但用手摸上去就像是小孩的皮肤那样光滑,这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包浆和皮壳;最后一点是它的材质,先民们造器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这只玉龟的材质就是西北地区特有的。
编辑:刘超
高阿申
五子登科图,
洗垢显风采。
古玉真与假,
行家细与说。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注1]:王伟明《祭红釉生产工艺中的一些体会》、1985年第2期《景德镇陶瓷》P20页
[注2]: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64、P22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编辑:刘超
日前,朋友无意中觅到一块清中期的白玉镂雕和合二仙玉佩(见图),该玉佩系青白玉质地,双面工雕琢,玲珑剔透;线条刻画流畅柔和,人物形象活泼可爱,与结构完美的花鸟布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相当别致的造型。
和合二仙指的是寒山和拾得,相传他俩是唐代的高僧,是为好友,后来演变为神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人的造型均为蓬头笑面,拾得手执荷花,寒山手捧圆盒,盒盖稍微掀起,一群蝙蝠从盒内飞出。这里,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和合之意。该玉佩原为一对,如今只有“拾得手执荷花”的那一块,很可惜“寒山手捧蝠盒的玉佩”没有觅到。相信朋友在今后的收藏中定能找到另一块,使寒山和拾得两个好友在21世纪的收藏热中再次相聚。
清中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玉雕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加工技术之高,纹饰之华美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当时的玉材来源丰足,乾隆24年平定新疆叛乱后,大量的和田玉进入内地。于是,宫廷造办处下设“如意馆”和“金玉作”,来为皇室制作玉雕饰件。民间的碾玉作坊则以北京、苏州、扬州等地较为著名。北京为京师所在,高手云集,品种齐全;苏州以精工见长;扬州则以制作大件闻名。由于当时社会赏玩玉器成风,因此,各地在雕琢工艺上的技术不断提高,创造了线 刻、浮雕、圆雕、镂雕、镶嵌、描金等技法,加之玉师名匠构思奇巧,精雕细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尤其是镂空、半浮雕、浮雕这三种技法的盛行,使作品的线条更为精细,平滑光洁,立体感强。本文介绍的和合二仙玉佩就有这样的特点。清代琢玉的辉煌成就主要是清代中期,到了清代晚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国力衰败,琢玉业已无法同清中期的水平相比,其雕工工艺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如今,我们进入了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玩玉者比比皆是,但对玉器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却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因《鉴赏家》专栏之约,通过拙文贡献两条判断清代旧玉和现代仿玉的经验:一是看包浆。旧玉由于长时期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分泌物和空气的侵蚀,在玉的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这是仿制旧玉很难做到的。二是看橘皮纹。从古到今对玉的加工都是采用琢磨法,只是琢磨的方法与速度都不同。就是这种不同,在玉的表面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痕迹。所以,凡是旧玉因当时的条件限制,只能局限于人工琢磨,表面会留下因用力不均和速度快慢而产生的凹凸不平的具有润泽感的橘皮纹。而现代仿制品则是采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琢磨及进行布轮抛光,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一种亮丽的玻璃光。
谈谈新玉器的收藏
润 玉
一只浑身散发出古朴气息的玉鉴静静地摆放在玻璃柜中,在众多参观者的注目下用它自身的“得意造型”诉说着远古的历史。该玉鉴高7.5厘米,口径12厘米,腹部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为饕餮,一对为螭虎,形态生动传神,富于装饰性。玉鉴外面从上至下饰有自然流畅的云纹和勾云纹,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令观赏者为之折服,感叹24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艺人的丰富想像和大胆创作。
何谓“玉鉴”?说白了就是一只用来盛水的玉碗,“鉴”者其意乃是“镜子”也,古代时没有玻璃一类的镜子,所以,人们就用碗盛水后当镜子来映照脸蛋。有钱人的碗自然与众不同,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那只精美无比的玉鉴估计是当时的皇室用品。如今,这只玉鉴陈列在上海收藏俱乐部顾问胡正文先生的“正文古玉天地”私人博物馆内。
那为何称它为“玉鉴”呢?胡先生解释说: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最为盛行,它是一种大型水器,可用来盛水、存冰和沐浴。笔者曾见过一只战国时的蟠螭纹兽耳鉴,形状同玉鉴基本相似,它敞口,折沿,口沿较窄,颈微敛,鼓腹,腹下部略内收,平底。颈、腹部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为兽耳衔环,一对作伏虎状。自颈至腹共饰三道蟠螭纹带。所以,胡先生把他的藏品称为“玉鉴”,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胡先生对古玉的鉴定是非常严谨的。
说到古玉,有着40年收藏经历,17岁时因保护龙华塔而冒死毅然跳上龙华塔基为此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胡先生兴趣盎然,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古玉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从前。而他对古玉的独特见解更是令人钦佩。他抚摸着陈列室内一只土沁斑驳的汉白玉龟说:鉴定古玉要掌握五个要领,首先要看它是否是形神兼备,就说这只龟吧,它虽然是静止的,但它的神态却是栩栩如生的,当然,鉴赏者如果没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是很难体会这种韵味的;其次是碾凿工艺,几千年前,人们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制作一件玉器得慢慢地凿和碾,往往从爷爷手里开始,可能要到孙子手里完工,所以不会是匠气十足的;三是特征,古玉埋在土里几千年,土里的化学元素作用于玉器的表面,所以,肉眼很容易识别它的腐蚀斑点和因为长期地气热胀冷缩形成的裂纹和钙化斑等出土特征;四是氧化层,古玉埋在土里长期隔氧,一旦见光后表面就会出现氧化层,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但用手摸上去就像是小孩的皮肤那样光滑,这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包浆和皮壳;最后一点是它的材质,先民们造器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这只玉龟的材质就是西北地区特有的。
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