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师者如果心中没有阳光,没有良好的品格,没有正常的个性,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情感关系的。而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打动孩子的心,就要尊重他们——和孩子们平等相处,这也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一、 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
我们的初中学生,他们大多在15岁左右,世界观正待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各种社会现象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不同于小学,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关心体贴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我们要多和他们谈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进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中,副班长明杰落选了,落选的原因就一个,因为他对犯错误的同学很严厉,丝毫不留情面,得罪了很多人。他是个要强的孩子,表面上看他很坚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挫折感,我每天都留心着他,看他是否开心,是否会因为落选而自暴自弃,让我高兴的是——他的坚强让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间。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在一次大扫除中,班级里有几个男生挥舞扫帚嬉闹着,明杰看着生气(他是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孩子),让他们别吵了,可却换来了“你又不是班长了!”的嘲弄。事后的他再也不那么坚强了,看着同学们不服气的眼神,他开始拒絕和其他同学交流,甚至将自己孤立了起来,他要求把自己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的角落去。及时了解情况后,我和他进行了谈话。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坚强:在遇到挫折时,敢于面对,敢于承受,决不逃避;我更加肯定了他对班级负责的态度——“尤其在落选后,你敢于对犯错误的同学指出不足,更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到的,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颜面,你完全可以对影响班级荣誉的事情视而不见,但是你没有!虽然有同学不肯接受批评,但是,你不要因为他们的错误而有所动摇,更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老师只想说,许多时候,我们的坚持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如果是对的,就不要轻易放弃。老师就是要明白地告诉你:在这件事上你是对的,我支持你!”事后,我又给他写了一封信,谈到了指出他人错误时的方法问题,“我们对于顽固的敌人要采取智取,而不能强攻,我们要学会迂回作战。”有了我的鼓励和支持,不久的他又回到了同学当中,不做班长的他还是那么负责,而且更多了一份人情味。
有如被病虫侵蚀过的幼苗,学生更需要园丁的细心护理,以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细心的转化工作,让学生不再有终生遗“恨”,重新抬起头来走路。“曾经有一种诱惑摆在他的面前,他选择了错误,假如重新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尊重学生,打动孩子的心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摆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现所谓的“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应该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
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的点头,而是应该还予深深鞠躬;气候突变,当我们感到寒冷时,要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雷雨季节,我们要关照学生放学回家要注意交通安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评论当前热点新闻;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从你身上学到真正的做人道理;尤其是在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要宽容地给他们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不要总以怀疑或者不信任的眼光来审视他们,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谅解比勃然大怒更管用。
我有这样的体会。曾有一次,班里有个女孩子,已连续两次迟到,第三次当我询问理由时,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又是起晚了吗?”
“……是的。”
“你的床头有闹钟吗?”
“没有。”
“老师送你一个,好吗?”
(以为我故意责怪她呢)忙说:“不用!”
“老师是说真的,明天给你好吗?”(孩子满是疑惑的脸,有许多的不相信。)第二天早上,等我去教室时女孩已早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了,看到我进去,她高高抬起看着我头,似乎在说:“老师,我今天没迟到!”
我把她叫到外面,把手中的小闹钟送给她。她高兴而又不敢相信,回到教室,引来了一串羡慕的目光。后来,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肯定,感情依恋和知识折服。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相反,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真诚的感情、出色的教育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教育者想要学生接受什么,克服什么,必须以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他们自身的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运用,并在思想上开展矛盾斗争,克服知、情、意、行的种种障碍,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机会可以重来,有一些学生值得等待,当惩罚变成改过自新,你看他一定会重新做人。”
三、尊重学生,让他们独立
学生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劳动中,让学生自己组织,自由合作,相互检查;在班会课上,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做班干部的辛苦和责任。在许多时候,我们的“放心”,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存在,从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现自我价值。
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但有许多的记忆留给了他们,也留给了我。在学生的来信中,有一段这样写到:“老师,记得您的大度,记得您的亲切,您的为人打动了我。在您面前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用担心遭到质疑和斥责。谢谢您,是您让我看到了今天成功的我。”而我想说的是,“与其说我打动了你的心,更不如说是你们打动了老师,我要谢谢你们,你们让老师知道了教育的最大乐趣——是心与心的碰撞。”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一、 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
我们的初中学生,他们大多在15岁左右,世界观正待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各种社会现象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不同于小学,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关心体贴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我们要多和他们谈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进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中,副班长明杰落选了,落选的原因就一个,因为他对犯错误的同学很严厉,丝毫不留情面,得罪了很多人。他是个要强的孩子,表面上看他很坚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挫折感,我每天都留心着他,看他是否开心,是否会因为落选而自暴自弃,让我高兴的是——他的坚强让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间。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在一次大扫除中,班级里有几个男生挥舞扫帚嬉闹着,明杰看着生气(他是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孩子),让他们别吵了,可却换来了“你又不是班长了!”的嘲弄。事后的他再也不那么坚强了,看着同学们不服气的眼神,他开始拒絕和其他同学交流,甚至将自己孤立了起来,他要求把自己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的角落去。及时了解情况后,我和他进行了谈话。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坚强:在遇到挫折时,敢于面对,敢于承受,决不逃避;我更加肯定了他对班级负责的态度——“尤其在落选后,你敢于对犯错误的同学指出不足,更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到的,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颜面,你完全可以对影响班级荣誉的事情视而不见,但是你没有!虽然有同学不肯接受批评,但是,你不要因为他们的错误而有所动摇,更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老师只想说,许多时候,我们的坚持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如果是对的,就不要轻易放弃。老师就是要明白地告诉你:在这件事上你是对的,我支持你!”事后,我又给他写了一封信,谈到了指出他人错误时的方法问题,“我们对于顽固的敌人要采取智取,而不能强攻,我们要学会迂回作战。”有了我的鼓励和支持,不久的他又回到了同学当中,不做班长的他还是那么负责,而且更多了一份人情味。
有如被病虫侵蚀过的幼苗,学生更需要园丁的细心护理,以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细心的转化工作,让学生不再有终生遗“恨”,重新抬起头来走路。“曾经有一种诱惑摆在他的面前,他选择了错误,假如重新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尊重学生,打动孩子的心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摆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现所谓的“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应该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
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的点头,而是应该还予深深鞠躬;气候突变,当我们感到寒冷时,要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雷雨季节,我们要关照学生放学回家要注意交通安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评论当前热点新闻;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从你身上学到真正的做人道理;尤其是在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要宽容地给他们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不要总以怀疑或者不信任的眼光来审视他们,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的谅解比勃然大怒更管用。
我有这样的体会。曾有一次,班里有个女孩子,已连续两次迟到,第三次当我询问理由时,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又是起晚了吗?”
“……是的。”
“你的床头有闹钟吗?”
“没有。”
“老师送你一个,好吗?”
(以为我故意责怪她呢)忙说:“不用!”
“老师是说真的,明天给你好吗?”(孩子满是疑惑的脸,有许多的不相信。)第二天早上,等我去教室时女孩已早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了,看到我进去,她高高抬起看着我头,似乎在说:“老师,我今天没迟到!”
我把她叫到外面,把手中的小闹钟送给她。她高兴而又不敢相信,回到教室,引来了一串羡慕的目光。后来,她再也没有迟到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肯定,感情依恋和知识折服。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相反,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真诚的感情、出色的教育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教育者想要学生接受什么,克服什么,必须以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他们自身的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运用,并在思想上开展矛盾斗争,克服知、情、意、行的种种障碍,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机会可以重来,有一些学生值得等待,当惩罚变成改过自新,你看他一定会重新做人。”
三、尊重学生,让他们独立
学生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劳动中,让学生自己组织,自由合作,相互检查;在班会课上,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做班干部的辛苦和责任。在许多时候,我们的“放心”,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存在,从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现自我价值。
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但有许多的记忆留给了他们,也留给了我。在学生的来信中,有一段这样写到:“老师,记得您的大度,记得您的亲切,您的为人打动了我。在您面前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用担心遭到质疑和斥责。谢谢您,是您让我看到了今天成功的我。”而我想说的是,“与其说我打动了你的心,更不如说是你们打动了老师,我要谢谢你们,你们让老师知道了教育的最大乐趣——是心与心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