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素材是指在阅读书籍和生活实践中收集整理、积累起来的原始资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型,稍加“雕饰”,就可以建构成文章的大厦。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当前每一个语文老师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多种尝试,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源头活水”似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一、在阅读中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能帮助阅读者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丰富自我,体验情感,训练思维,收获审美体验。大量的实践证明,阅读的积累越深厚,写作的根基就越牢固,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有鉴于此,我把引导学生读书当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首先读整本的书。要求学生每两周读一本书,除每学期课标规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外,再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学习需要进行推荐。比如本学期开学,先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读完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接着根据教学进度学习《秋天的怀念》,布置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布置选读《泰戈尔诗集》等。每读一本书,要求作出圈点勾画,有批注、有摘抄、有读后感,不少于2000字。每本书读完后,小组交换书本,比一比,评一评,谁的阅读最细致,谁的读后感最漂亮,然后评选出“优秀读书个人”,发奖激励。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布置学生订阅《思维与智慧》《写作》《读者》《格言》《作文与考试》等杂志,期期必读,生生交换,及时捕捉时代的信息,留下美好而又难忘的写作素材。这样,一个学期大约可以读十本书,读二十本杂志。如此扎扎实实的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在生活中撷取——“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不歇。”在教学生活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撷取出来,雕琢润色,作为写作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春天,我们会带上锅碗瓢盆一起去野炊,走进栗子园、马陵山等地,捡拾柴火,自己烧火做饭、炒菜,互相分享别样的美味;秋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公园、迎宾园林等,捡拾落叶,做各式的粘贴画,妙趣横生;周末,我们分若干小组进驻网吧,观察记录网吧里的所见所闻,看清“网”的利弊,远离“网瘾”的伤害;我们走上街头,调查三轮车夫的月收入、年收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珍惜感恩生活;中秋节,我们带着慰问品走进河东的福利院,排上几个小节目,陪着老人聊聊天,给他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等。
这些独特的生活体验,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更是人格的塑造,往往会是学生一辈子的记忆,会成为他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些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总有一次写作时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
三、在活动中升华——“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实践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组织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历。
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离心灵最近。为了更好地读书,读透彻,我们利用每周三的一节作文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轮流到讲台前,讲述读书的故事,分享书中最喜欢的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精彩的句子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的“五分钟演讲”,录下美好时光。我把每节语文课前的五至八分钟定为演讲时间。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介绍某个作家或作品,可以读一篇美文,可以积累某个经典的语段。一周,一月,一学期,如此以往,大量的经典作品、文章、语段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润物无声的积累,不光提高了学生的学识涵养,也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四、在“笔记”中提炼——“胸藏万江凭君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部存贮器,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把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东西”用笔摘记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更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要求学生合理地使用读书笔记并常抓不懈。
读书笔记的内容分为:一是摘抄。凡有经典的哲理警句、格言美文等好东西,随手撷取,每周不少于1000字。日积月累,笔记俨然是一个“百宝箱”、“聚宝盆”,写作时,那些经典也许就在头脑里跳跃出来,然后流淌成文;二是读后感。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750字。感悟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思维的火花就是个性化的阅读思想,写出来的文字就是生命的收获;三是每周一记。“每周一记”是人生的剪影,是对生活的“复制”和“保存”。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写好“每周一记”,记下自己一周里感触最深的见闻或随想。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极容易融入真情实感,稍加提炼,便是一篇好文章。
一学期完成一本读书笔记,大概六万字,一年,二年,三年,六本笔记写下来,约三十六万字,多么丰厚的积累。“胸藏万江凭君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有了这样的阅读书写积累,何愁写不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的每一滴“活水”都可能是一篇优秀的习作萌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适当地加以引领,最终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在一枝一叶的认识中,在一人一事的思辨中,收获写作的素材与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
一、在阅读中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能帮助阅读者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丰富自我,体验情感,训练思维,收获审美体验。大量的实践证明,阅读的积累越深厚,写作的根基就越牢固,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有鉴于此,我把引导学生读书当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首先读整本的书。要求学生每两周读一本书,除每学期课标规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外,再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学习需要进行推荐。比如本学期开学,先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读完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接着根据教学进度学习《秋天的怀念》,布置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布置选读《泰戈尔诗集》等。每读一本书,要求作出圈点勾画,有批注、有摘抄、有读后感,不少于2000字。每本书读完后,小组交换书本,比一比,评一评,谁的阅读最细致,谁的读后感最漂亮,然后评选出“优秀读书个人”,发奖激励。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布置学生订阅《思维与智慧》《写作》《读者》《格言》《作文与考试》等杂志,期期必读,生生交换,及时捕捉时代的信息,留下美好而又难忘的写作素材。这样,一个学期大约可以读十本书,读二十本杂志。如此扎扎实实的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在生活中撷取——“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不歇。”在教学生活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撷取出来,雕琢润色,作为写作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春天,我们会带上锅碗瓢盆一起去野炊,走进栗子园、马陵山等地,捡拾柴火,自己烧火做饭、炒菜,互相分享别样的美味;秋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公园、迎宾园林等,捡拾落叶,做各式的粘贴画,妙趣横生;周末,我们分若干小组进驻网吧,观察记录网吧里的所见所闻,看清“网”的利弊,远离“网瘾”的伤害;我们走上街头,调查三轮车夫的月收入、年收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珍惜感恩生活;中秋节,我们带着慰问品走进河东的福利院,排上几个小节目,陪着老人聊聊天,给他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等。
这些独特的生活体验,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更是人格的塑造,往往会是学生一辈子的记忆,会成为他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些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总有一次写作时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
三、在活动中升华——“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实践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组织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历。
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离心灵最近。为了更好地读书,读透彻,我们利用每周三的一节作文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轮流到讲台前,讲述读书的故事,分享书中最喜欢的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精彩的句子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的“五分钟演讲”,录下美好时光。我把每节语文课前的五至八分钟定为演讲时间。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介绍某个作家或作品,可以读一篇美文,可以积累某个经典的语段。一周,一月,一学期,如此以往,大量的经典作品、文章、语段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润物无声的积累,不光提高了学生的学识涵养,也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四、在“笔记”中提炼——“胸藏万江凭君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部存贮器,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把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东西”用笔摘记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更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要求学生合理地使用读书笔记并常抓不懈。
读书笔记的内容分为:一是摘抄。凡有经典的哲理警句、格言美文等好东西,随手撷取,每周不少于1000字。日积月累,笔记俨然是一个“百宝箱”、“聚宝盆”,写作时,那些经典也许就在头脑里跳跃出来,然后流淌成文;二是读后感。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750字。感悟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思维的火花就是个性化的阅读思想,写出来的文字就是生命的收获;三是每周一记。“每周一记”是人生的剪影,是对生活的“复制”和“保存”。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写好“每周一记”,记下自己一周里感触最深的见闻或随想。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极容易融入真情实感,稍加提炼,便是一篇好文章。
一学期完成一本读书笔记,大概六万字,一年,二年,三年,六本笔记写下来,约三十六万字,多么丰厚的积累。“胸藏万江凭君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有了这样的阅读书写积累,何愁写不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的每一滴“活水”都可能是一篇优秀的习作萌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适当地加以引领,最终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在一枝一叶的认识中,在一人一事的思辨中,收获写作的素材与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