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增多,而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然而这只是从老师的角度进行了改革,学习的根本还在于学生,很多学生都缺乏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新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多问多想的好习惯,激发问题意识,将思考化为学生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突出问题情境的高效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关乎到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设计得巧妙,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也就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随意设计,学生就可能失去教师引导的方向,课堂氛围也很难活跃起来。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课堂更高效。
  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内容特别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课堂。比如可以从琵琶曲的描写入手,设计“琵琶曲是如何传达出琵琶女的悲剧命运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入手,设计问题“白居易的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当然这些都可以,但是却不够精妙,难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于是,我经过了精心设计,设计了一个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而流泪?”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问题无疑启发了学生去思考。首先,这个问题有很多层含义,白居易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思维肯定不同于普通人,也不同于琵琶女,所以可以借此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命题;其次,这个命题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他可能为自己流泪,也可能为了琵琶女落泪,还有可能是因为听到了凄婉的音乐而落泪。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从多个角度阐释作者的“泪”,我再借此层层推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的方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假如设计不当,就很可能导致教学方向的偏差,更严重时教师可能会自问自答,学生难以参与到问题中去。比如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根据情境设置了一个问题“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个问题将重点放在了祥林嫂死的方式上,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鲁迅先生是借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传达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它着眼于祥林嫂死的原因而非方式。如果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就彻底使教学的方向发生了偏离,所以说这种提问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针对情境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新颖独特,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教学的方向性,尽量避免无意义问题的出现。
  二、问题带动反思,促进学习策略生成
  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意义不仅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学习策略的生成。黑格尔曾说:“人们只有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道德”。同样的,在教学中,反思问题也恰恰可以促成学习策略的生成。
  例如在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是按怎样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并提问;在《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以“本文中作者是以什么方式展开论述的?”这个问题展开讲解。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常常用于预习和讨论,它需要学生转换多种思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进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当学生在问题中形成了自己的解题策略,教学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三、调控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问题意识的生成,不仅在于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也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比如学习氛围的培养。蒋经国曾说:“只有学生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所谓“天才论”,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班级的共同提高。
  例如在诗歌《相信未来》的朗读教学中,其中有一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有两个学生针对这一句的读法展开了讨论,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应该读作“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但另一个学生却认为应该这样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不是两种方式都可行呢?我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彼此讨论,互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之前的那两个学生也能也听听其他人的见解,并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哪些不妥之处。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整篇诗歌,从分析意象、感受情怀,最后是深入背景,让学生懂得了原来诗人是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起太阳的大海”,微妙传神地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以及在黑暗的岁月中坚守自我、坚持奋斗的豪情壮志。
  因此,通过调控引导,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了上来,不管他们的问题好还是不好,成熟还是幼稚,至少有了发言的机会和自信,形成了积极的阅读心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诱导,鼓励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启发其自主探究的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积极有益的一种尝试,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大胆实践这一点,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
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言语行为。一个提问,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也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那种烦琐的“地毯式”的低幼化问题让课堂热闹而收效甚微,那种高深莫测曲高和寡的问题让课堂冷寂而失去兴趣。那么,怎样做才能让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闪现智慧的光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呢?  首先,要吃透教材,处理教材。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能够跳出作者思路的框架,站
今天的作文课,我安排的内容是语文教材必修五写作“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当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次的主题时,还没有转身过来,就听到下面的学生传来一片唏嘘声。我转过来,看到的是学生无奈而低落的神情。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作文主题可不讨好啊。我故意问:“怎么了?”一个学生大声地说:“这个题目从小学就开始写,都写了几十遍了!”其他学生也连连点头。看来,这些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实施赏识性评价,催生学生学习的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执行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提出校企协同创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模式,阐述了实施校企协同创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模式的必
记叙文创新的办法很多,我以为最行之有效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是“换位”。这里的“换”是“变换”“更换”的意思;“位”则是指组成作文的诸要素,如体裁、题材、立意、语言、写法等。就作文而言,“换位”就是换体裁,换题材,换立意,换语言,换写法等。如果作文时将其某一二个方面做点改变,做到和以前不一样,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那么所写之文就有可能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按这样两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析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师进行的教学主导让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自主理解,教师普遍只是在阅读教学时进行格式化的答案训练,甚至连字数和思维方向都有要求。这让学生很难在阅读的学习时找到乐趣,也很难深入探究语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倾向过于严重,学生也不能进行思维的拓展训练,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理解阅读,下面结合具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
微文化的兴起给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影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实现教育意图.充分运用微文化载体优势,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教育
新闻点评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激活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因为它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的发展与品质”。  首先,新闻点评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选择那些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特别是当下生活的热点问题,比如校园群殴事件、课桌文化、校服的选择等,从这里入手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大胆鼓励学生见仁见智。  其次,观摩引领,榜样激励。万事开头难,更何况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越来越注重以学生本身为培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摒弃了原来那种仅仅提供知识的教学方法。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加深对其他学科题意以及讲解的理解。  一、远近结合,体验成功愉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