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26-0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本文试图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主线,通过备课和课堂典型的教学片断解读,体现去除了繁杂的表面,返璞归真,回归本质课堂下,学生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更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素养。
一、泛读教材说明,了然学段知识结构
俗话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备好学生。”备学生,指的是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尤其对于新教师,泛读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教师就能简单了解学生过往已学习的内容与新知有哪些联系,就能将小学阶段关于这类型的知识前后串联起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将知识的层次难度进行建构,才能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的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边形的面积》。通过单元教材说明,教师能清楚的了解到,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学生在小学低段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在这单元除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还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更是这些基本图形的综合应用。有了知识的前后關联,在教学设计中就更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学习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课,在教案设计中就要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二、细品教材分析,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用书中对每个单元的课都有着详细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这些都是编者经过筛选和研究留下的重要信息,指引教师教学的主体方向。结合教科书的编排,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如何教学的重难点在何处,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等,都有确切的指引,使得教师在教学上有规可循,而不是盲目教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明确的指出“为了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面积计方法的空间,注重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各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均采用动手实践,将图形转化为已学知识,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联系,发现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个人觉得应该摒弃过往课堂中的直接讲授的方式,教师应该多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探讨。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主线是“找图形——猜想图形面积——数格子验证——动手转化图形验证——得出结论。”针对教材的学习主线,我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备课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
1.创设导入环节。
教师用书提出了找图形进行导入。在一开始的备课中,针对我校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早已熟知各类图形的特点。而本课主题在于面积,更在于图形转化后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环节,我直接创设故事情境“喜羊羊难以判断长方形面积大还是平行四边形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直接进入到本课主题的学习。
2.回归新知教学本质。
新知备课,我有多番考虑。教材中先是数格子,再是图形的转化,但是这样的安排会不会就直接引导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高”,而忽略了后面难点“转化”的过程,以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要不要将两部分的实施流程进行调整顺序,直接将问题“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面积的图形?”抛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放开思维来探索,最后再数格子认证面积的大小。当再次研读教参,发现数格子不仅仅是为了这节课的得到面积相等而呈现,更应该是作为旧知和新知的链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再者,数格子的学习不仅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用,在往后的不规则图形面积学习中更是重点。因此,在最后备课中,我们摒弃了过多的繁杂想法,遵循教学用书的主线,回归到本质的教学中。
课堂上,当我引出学习工具为“方格图”时,学生都信心满满的去数格子,并不会形成自主学习的阻碍。再者教师也呈现学生数格子过程中,突破如何有规律的数,让学生掌握数格的诀窍。其次,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学生能对导入环节的面积公式初步猜想进行的了判断和二次猜想,然后开始寻找更直接的验证方式。这时,教师引导“能不能转化为学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学生通过数格子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在转化时就更容易联想到了长方形,开展研学活动“转化”。这样的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知识迁移,极大部分的学生对知识都能清晰把握。
三、巧用备课资料,形成教学亮点
教学用书是面向全国教学的编排,因此教学的说明、分析和建议都是针对基础和必要知识去编排。除了教材上面的基本知识呈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去利用其中的备课资料,多番针对所教知识进行考量,尤其是针对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的讲学,从而形成我们教学课堂上课的亮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参考单元后面的备课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容易受长方形面积的影响,而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出现“邻边相乘”的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创设导入的情境时,故意创设面积公式的直接猜想,让学生暴露这种知识的负迁移。再通过后面的验证,一步一步击破这种错误,让学生明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转化为长方形的宽,而不是邻边,减少了检测练习中出现“邻边相乘”的几率。
其次,教材主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编排只呈现一种最优的剪拼策略来渗透“转化”思想。但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并不是只有一种,在备课资料中,清楚呈现多种。在实践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汇报时,有的学生可能还会“不沿顶点作高,而从边的中间取一点作高,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还可能作两条高剪。有的还能提出“不沿高剪,而从两斜边中点作垂直线段,再剪开左右平移,也可拼成长方形”……多种方式思维的呈现,我们在备课时就该多预设,这样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思维可见,也就形成了课堂上的亮点。
小学数学教育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用好教师用书,助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符合我们的学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26-0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本文试图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主线,通过备课和课堂典型的教学片断解读,体现去除了繁杂的表面,返璞归真,回归本质课堂下,学生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更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素养。
一、泛读教材说明,了然学段知识结构
俗话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先备好学生。”备学生,指的是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尤其对于新教师,泛读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教师就能简单了解学生过往已学习的内容与新知有哪些联系,就能将小学阶段关于这类型的知识前后串联起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将知识的层次难度进行建构,才能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的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边形的面积》。通过单元教材说明,教师能清楚的了解到,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学生在小学低段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在这单元除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还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更是这些基本图形的综合应用。有了知识的前后關联,在教学设计中就更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学习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课,在教案设计中就要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二、细品教材分析,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用书中对每个单元的课都有着详细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这些都是编者经过筛选和研究留下的重要信息,指引教师教学的主体方向。结合教科书的编排,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如何教学的重难点在何处,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等,都有确切的指引,使得教师在教学上有规可循,而不是盲目教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明确的指出“为了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面积计方法的空间,注重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各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均采用动手实践,将图形转化为已学知识,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联系,发现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个人觉得应该摒弃过往课堂中的直接讲授的方式,教师应该多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探讨。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主线是“找图形——猜想图形面积——数格子验证——动手转化图形验证——得出结论。”针对教材的学习主线,我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备课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
1.创设导入环节。
教师用书提出了找图形进行导入。在一开始的备课中,针对我校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早已熟知各类图形的特点。而本课主题在于面积,更在于图形转化后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环节,我直接创设故事情境“喜羊羊难以判断长方形面积大还是平行四边形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直接进入到本课主题的学习。
2.回归新知教学本质。
新知备课,我有多番考虑。教材中先是数格子,再是图形的转化,但是这样的安排会不会就直接引导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高”,而忽略了后面难点“转化”的过程,以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要不要将两部分的实施流程进行调整顺序,直接将问题“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面积的图形?”抛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放开思维来探索,最后再数格子认证面积的大小。当再次研读教参,发现数格子不仅仅是为了这节课的得到面积相等而呈现,更应该是作为旧知和新知的链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再者,数格子的学习不仅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用,在往后的不规则图形面积学习中更是重点。因此,在最后备课中,我们摒弃了过多的繁杂想法,遵循教学用书的主线,回归到本质的教学中。
课堂上,当我引出学习工具为“方格图”时,学生都信心满满的去数格子,并不会形成自主学习的阻碍。再者教师也呈现学生数格子过程中,突破如何有规律的数,让学生掌握数格的诀窍。其次,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学生能对导入环节的面积公式初步猜想进行的了判断和二次猜想,然后开始寻找更直接的验证方式。这时,教师引导“能不能转化为学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学生通过数格子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在转化时就更容易联想到了长方形,开展研学活动“转化”。这样的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知识迁移,极大部分的学生对知识都能清晰把握。
三、巧用备课资料,形成教学亮点
教学用书是面向全国教学的编排,因此教学的说明、分析和建议都是针对基础和必要知识去编排。除了教材上面的基本知识呈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去利用其中的备课资料,多番针对所教知识进行考量,尤其是针对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的讲学,从而形成我们教学课堂上课的亮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参考单元后面的备课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容易受长方形面积的影响,而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出现“邻边相乘”的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创设导入的情境时,故意创设面积公式的直接猜想,让学生暴露这种知识的负迁移。再通过后面的验证,一步一步击破这种错误,让学生明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转化为长方形的宽,而不是邻边,减少了检测练习中出现“邻边相乘”的几率。
其次,教材主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编排只呈现一种最优的剪拼策略来渗透“转化”思想。但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并不是只有一种,在备课资料中,清楚呈现多种。在实践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汇报时,有的学生可能还会“不沿顶点作高,而从边的中间取一点作高,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还可能作两条高剪。有的还能提出“不沿高剪,而从两斜边中点作垂直线段,再剪开左右平移,也可拼成长方形”……多种方式思维的呈现,我们在备课时就该多预设,这样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思维可见,也就形成了课堂上的亮点。
小学数学教育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用好教师用书,助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符合我们的学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