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从刊物上读过他,九十年代我又从苏教版小语教材中读过他,读得不深不透,但获益颇多。今天,我以“品读张庆”为题,以表达我对张庆和苏教版教材主编家珑等同志的敬重之意,还想读出张庆之品,读出他的学品、文品、师品和人品。
先谈读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浪潮滚滚,我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经常看到张庆的名字,他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表达的观点很有见地,常常能抓住教育改革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字里行间透出生气和活力。当时,我跟湖北的张开勤说:“张庆这年轻人很不错。”张笑着说:“也不年轻了,比你小不了多少。”后来,我又读过张庆的许多文章,感到他很有功底,很有学问,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也有研究,更为难得的是,他能熟练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观察、分析问题,从眼花缭乱的教育现象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教学纷繁杂乱的关系中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武断、不偏激,总是那么冷静、清醒。他关于重视夯实基础的一些主张,重视朗读、背诵、复述的字词句基本功训练的观点,特别重视培养语感的观点,强调描仿入体,加强写字训练的观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突出主要目标,多用减法思维,提倡迁移应用的观点等等,在小学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世纪初,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张庆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间。他的文章更多,影响更大了。他对课改的解读,对教学实践的特别关注,形成了他的语文观。这在张庆和李亮合写的《小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和“定性”》一文中已有明确表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张庆几十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和探究,在课程改革中的深刻反思,使他积蓄了编写教材的底蕴,厚积而薄发,在主编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展示了他的才华,显示了他的智慧。
再谈读教材。我和张庆虽神交已久,但真正谋面是因为教材。1997年初,一个大雪纷纷的日子,苏教版小语教编组在昆山召开了一个颇为隆重的教材研讨会。当时,我作为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审查组召集人应邀出席这次会议。会上,我见到了张庆、家珑、林生、晓铅诸同志,记得他们对我说:“教授,我们几位大多年过半百了,此生无所求,只想编出一套好教材以遂平生之愿,不负平生之志。”言辞恳切,令人感动。晚上,我第一次翻阅了几册教科书,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新颖与美感,选文的兼收与包容,练习的新巧与互动,装饰的大度和雅致。一组词语渲染了满园春色,几对成语概括了诸葛孔明的一生。过去不大起眼的小学词语教学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实属罕见。我还看到了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如《沉香救母》《牛郎织女》也上了教材,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使我敬佩不已。第二天,我在大会上讲话,竟情不自禁地挥动苏教版教材喊道:“好书!好书!”的确,我作为一个参加全国教材审查工作十多年的审查委员,不是要当裁判员,评判教材孰优孰劣,而是想当助产士,盼望能在全国出现几套能流传后世的好教材。记得在一片掌声中,张庆、家珑都很激动,甚至流下了眼泪。这个难忘的时刻,我相信,当时在场的老师、朋友们都不会忘记。
读教材,我读出了张庆等人的文化底蕴,读出了他们的智慧含量和人格魅力。张庆是一个厚道、稳重、谦恭的好人,同时又是一个感情奔放,激情四射的性情中人。从我第一次听他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感受到这是思维和想象的“信天游”,是自由思想的“逍遥游”。正是这种教育研究上的“信天游”,使张庆等人敢于突破束缚,勇于“自主创新”,形成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的鲜明特色。
中国传统的优秀知识分子讲究气节、风骨格调,又讲究雅量气度和胸襟。张庆等人既能敢于排除干扰,独闯新路,又善于广纳百川,博采众长,这似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做人做事的一种风格。这种特有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使苏教版小语教材和国内其他教材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互为短长,共同提高。也使苏教版十多年来在内部互相切磋,和睦相处,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氛围。不少单位在起步之日,共患难之时,大家还能团结战斗,然而一到事业有成之时,常常发生矛盾,引发内耗。以张庆、家珑为首的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会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他们作为一个文化群体,作为新时期一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一些文化精神,所体现的一些文化特征、文化价值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每一步,都选择着自己的感受,选择着事物的意义,果真如此,你就等于选择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张庆,一辈子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一辈子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和教材编写工作。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此张庆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张庆文集》发布会上,再次表达我对他和苏教版全体朋友的敬意。
(杨再隋,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课程标准湘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原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先谈读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浪潮滚滚,我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经常看到张庆的名字,他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表达的观点很有见地,常常能抓住教育改革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字里行间透出生气和活力。当时,我跟湖北的张开勤说:“张庆这年轻人很不错。”张笑着说:“也不年轻了,比你小不了多少。”后来,我又读过张庆的许多文章,感到他很有功底,很有学问,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也有研究,更为难得的是,他能熟练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观察、分析问题,从眼花缭乱的教育现象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教学纷繁杂乱的关系中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武断、不偏激,总是那么冷静、清醒。他关于重视夯实基础的一些主张,重视朗读、背诵、复述的字词句基本功训练的观点,特别重视培养语感的观点,强调描仿入体,加强写字训练的观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突出主要目标,多用减法思维,提倡迁移应用的观点等等,在小学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世纪初,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张庆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间。他的文章更多,影响更大了。他对课改的解读,对教学实践的特别关注,形成了他的语文观。这在张庆和李亮合写的《小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和“定性”》一文中已有明确表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张庆几十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和探究,在课程改革中的深刻反思,使他积蓄了编写教材的底蕴,厚积而薄发,在主编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展示了他的才华,显示了他的智慧。
再谈读教材。我和张庆虽神交已久,但真正谋面是因为教材。1997年初,一个大雪纷纷的日子,苏教版小语教编组在昆山召开了一个颇为隆重的教材研讨会。当时,我作为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审查组召集人应邀出席这次会议。会上,我见到了张庆、家珑、林生、晓铅诸同志,记得他们对我说:“教授,我们几位大多年过半百了,此生无所求,只想编出一套好教材以遂平生之愿,不负平生之志。”言辞恳切,令人感动。晚上,我第一次翻阅了几册教科书,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新颖与美感,选文的兼收与包容,练习的新巧与互动,装饰的大度和雅致。一组词语渲染了满园春色,几对成语概括了诸葛孔明的一生。过去不大起眼的小学词语教学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实属罕见。我还看到了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如《沉香救母》《牛郎织女》也上了教材,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使我敬佩不已。第二天,我在大会上讲话,竟情不自禁地挥动苏教版教材喊道:“好书!好书!”的确,我作为一个参加全国教材审查工作十多年的审查委员,不是要当裁判员,评判教材孰优孰劣,而是想当助产士,盼望能在全国出现几套能流传后世的好教材。记得在一片掌声中,张庆、家珑都很激动,甚至流下了眼泪。这个难忘的时刻,我相信,当时在场的老师、朋友们都不会忘记。
读教材,我读出了张庆等人的文化底蕴,读出了他们的智慧含量和人格魅力。张庆是一个厚道、稳重、谦恭的好人,同时又是一个感情奔放,激情四射的性情中人。从我第一次听他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感受到这是思维和想象的“信天游”,是自由思想的“逍遥游”。正是这种教育研究上的“信天游”,使张庆等人敢于突破束缚,勇于“自主创新”,形成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的鲜明特色。
中国传统的优秀知识分子讲究气节、风骨格调,又讲究雅量气度和胸襟。张庆等人既能敢于排除干扰,独闯新路,又善于广纳百川,博采众长,这似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做人做事的一种风格。这种特有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使苏教版小语教材和国内其他教材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互为短长,共同提高。也使苏教版十多年来在内部互相切磋,和睦相处,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氛围。不少单位在起步之日,共患难之时,大家还能团结战斗,然而一到事业有成之时,常常发生矛盾,引发内耗。以张庆、家珑为首的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会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他们作为一个文化群体,作为新时期一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一些文化精神,所体现的一些文化特征、文化价值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每一步,都选择着自己的感受,选择着事物的意义,果真如此,你就等于选择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张庆,一辈子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一辈子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和教材编写工作。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此张庆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张庆文集》发布会上,再次表达我对他和苏教版全体朋友的敬意。
(杨再隋,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课程标准湘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原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