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星”“玉女”源自道教
“明星”原是道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一个女神仙的名字;“玉女”则是一种美称。所以“明星玉女”就好像“孙大圣”一样,是有其特指含义的。中国古典笔记小说《集仙录》对此有过描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明星”在古文中还专指“金星”(明亮耀眼)。也正是这个含义,“明星”后来成为普通名词,指引起大家关注的名人。“玉女”也有了青春、清纯的意思。
庙号、谥号与年号
有何区别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代,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故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六七人而已。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庙号。不过,最为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了庙号,而曹睿竟也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武”帝,“哀”公等。
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乾隆。
中国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和娘家的姓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香草美人”
原本指男人
“香草美人”出自屈原《离骚》,原本与女人毫无瓜葛。
汉语中的“美”字,除指容貌仪表外,还指人的才德与品行,古人往往将德高望重之人喻为“美人”。
香草本义为具有芳香气味的草类,古人以此比喻高洁的品格,进而以之比喻忠贞之士。“士”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享用,故“香草”一词原本与女子不沾边。
屈原辞赋中喜好以“香草”、“美人”作比喻,其中“香草”泛指君子,而“美人”则专指君王。
《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的“美人迟暮”,后世辗转引用,以致望文生义,解作女子年老色衰,其实是千古误解。屈原当时担忧会“迟暮”的美人,是专指楚怀王这个地道的须眉男子。
之后,人们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文/越楚)
古代女子的教科书
——《女四书》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子的教科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被广大女性传播、阅读。直到戊戌维新时期,还被列为女子学堂的必修教本。它们包括:
《女诫》,成书于东汉,作者班昭。全书共分成七篇,主要是基于古礼与儒典阐述女子修身齐家之道,教育妇女柔顺之礼。
《女论语》,唐朝女学士宋若莘作。这部教本借用了《论语》的问答形式,非常通俗易懂,事无巨细地规范了女性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
《内训》,作者为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该教本采择先人女教典训内容及马皇后的言论编撰而成,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等20章。
《女范捷录》为明朝晚期儒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该书以儒学的纲常之理作为“正内之仪”,共分十一章,即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
作为女人写给女人的箴言录,《女四书》意在告诉未经世事的女子们修身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举其要,约有如下六点:和柔敬顺的品格;慎言谨行、勤俭持家;孝道;夫妇之道;和睦亲友;母仪、母教、慈爱的家教氛围。
中药店为何称“堂”
很多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上海的童涵春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一些中药店特邀老中医门诊往往也标以“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据有关文献记载,“堂”的用法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遍地白骨。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在办公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签名之前常写上“从堂医生”四个字,以表不为功名、为民治病之决心。
后人敬仰这位“医圣”,便效仿其坐堂行医方法,在中药店行医时沿用“坐堂医生”之称呼,而中药店称“堂”也由之而来。
(责任编辑/叶 筱)
(电子邮箱:wind.0116@163.com)
“明星”原是道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一个女神仙的名字;“玉女”则是一种美称。所以“明星玉女”就好像“孙大圣”一样,是有其特指含义的。中国古典笔记小说《集仙录》对此有过描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明星”在古文中还专指“金星”(明亮耀眼)。也正是这个含义,“明星”后来成为普通名词,指引起大家关注的名人。“玉女”也有了青春、清纯的意思。
庙号、谥号与年号
有何区别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代,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故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六七人而已。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庙号。不过,最为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了庙号,而曹睿竟也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武”帝,“哀”公等。
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乾隆。
中国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和娘家的姓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香草美人”
原本指男人
“香草美人”出自屈原《离骚》,原本与女人毫无瓜葛。
汉语中的“美”字,除指容貌仪表外,还指人的才德与品行,古人往往将德高望重之人喻为“美人”。
香草本义为具有芳香气味的草类,古人以此比喻高洁的品格,进而以之比喻忠贞之士。“士”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享用,故“香草”一词原本与女子不沾边。
屈原辞赋中喜好以“香草”、“美人”作比喻,其中“香草”泛指君子,而“美人”则专指君王。
《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的“美人迟暮”,后世辗转引用,以致望文生义,解作女子年老色衰,其实是千古误解。屈原当时担忧会“迟暮”的美人,是专指楚怀王这个地道的须眉男子。
之后,人们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文/越楚)
古代女子的教科书
——《女四书》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子的教科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被广大女性传播、阅读。直到戊戌维新时期,还被列为女子学堂的必修教本。它们包括:
《女诫》,成书于东汉,作者班昭。全书共分成七篇,主要是基于古礼与儒典阐述女子修身齐家之道,教育妇女柔顺之礼。
《女论语》,唐朝女学士宋若莘作。这部教本借用了《论语》的问答形式,非常通俗易懂,事无巨细地规范了女性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
《内训》,作者为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该教本采择先人女教典训内容及马皇后的言论编撰而成,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等20章。
《女范捷录》为明朝晚期儒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该书以儒学的纲常之理作为“正内之仪”,共分十一章,即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
作为女人写给女人的箴言录,《女四书》意在告诉未经世事的女子们修身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举其要,约有如下六点:和柔敬顺的品格;慎言谨行、勤俭持家;孝道;夫妇之道;和睦亲友;母仪、母教、慈爱的家教氛围。
中药店为何称“堂”
很多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上海的童涵春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一些中药店特邀老中医门诊往往也标以“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据有关文献记载,“堂”的用法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遍地白骨。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在办公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签名之前常写上“从堂医生”四个字,以表不为功名、为民治病之决心。
后人敬仰这位“医圣”,便效仿其坐堂行医方法,在中药店行医时沿用“坐堂医生”之称呼,而中药店称“堂”也由之而来。
(责任编辑/叶 筱)
(电子邮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