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多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老师们更关注的是写出了什么,也就是功利性的写作成果,却往往忽视作文生成的过程,总认为思维、思想是靠学生自己“悟”的。
  面对如今一统天下的新材料作文,仍是这样的理念,仍是这样的“格式化”,会有怎样的结果?事实上,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从整体上都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义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考生辨析核心概念,要求辩证分析、逻辑顺达的说理论证,不断在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笔者近几年连续任教高三,多次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学生作文呈现出来的普遍问题就是:概念辨不明,逻辑不推导,思维流程简单化,作文硬性操作的痕迹太重。文中呈现的构思立意多是事先规定好的,貌似在“写自己”,实际却是老师或是经典文本灌输的,“粗放”而缺乏理性约束。考生们深谙“套”字诀和“贴”字诀,或泛化引申,或一半对错,均是由于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核心概念,不能把握材料事理逻辑导致的。没有逻辑推导,没有思维呈现,自然会游离偏差,甚至面目可憎。
  我们必须强调,作文的生成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如若从思维方式人手改进作文教学,则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篇好的议论文,观点、结论的呈现自然重要,但思路逻辑的展开,通过阐释与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依据,也就是怎样“生成”,才是平时作文训练中最应注意并且需要不断反思、总结的。南师大骆冬青教授始终强调要对“能讲道理,讲好道理”的文章适当鼓励,认为“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再加上情感等要素才能形成好的议论文”。
  本文尝试先从叙事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环节进行思维推导和逻辑分析,通过梳理材料内在事理逻辑,提升审题准确性、立意的层次深度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一、耐心审读。提取要素。梳理材料逻辑
  对材料的阅读缺乏耐心,对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没有敏感的捕捉与判断,对材料的内在逻辑缺少整体性的解析与思考,是学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学生自以为找到重要的只言片语,就信马由缰地迁移。如此审题立意自会导致文章与材料若即若离或似是而非。
  材料一: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化朽化,必须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可到哪里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保持这所有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学校的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早在校内的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一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第一步,我们通过提取关键词如“保持原貌”、“预想”、“种植”、“守护”等认知材料的主要情节、内容。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梳理材料的逻辑思路:首先,设计师自有远见,预想到横梁的朽化问题,便预先种植了橡树林;其次,园艺师一代代守护着这片橡木林:最后,横梁问题得以解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得以保持原貌。第三步,从这些层次与环节中进行因果分析或条件分析,选择对象与角度,进行立意构思:从主要对象设计师角度写凡事要有远见,要有前瞻性,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或从园艺师角度写其守护与传承的价值意义。
  有了这样的推导分析就可以防止审题泛化或偏差。比如写“思与行”这类立意的,就放得太大。何为思?何为行?设计师的“远见”的落实,需要园艺师的行动,即一代代守护和传承,更需要始终秉持一种“不朽”的理念。这样的内在逻辑不可疏忽。再如写“居安思危”或者“忧患意识”。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绝对说就是一种“危机”、“忧患”,橡木横梁百年后风化、腐朽是一种可以预见的自然规律,必然的事情,这其中更强调的是设计师的前瞻远见、高度的责任感与长远的规划意识。
  通过梳理材料的思维逻辑,解读其中的因果关系,才能明确材料中隐含的“限制性”,只有实实在在地分析,一步一步地推导,才能做到合情合理。
  二、重视前提,判断倾向,合理假设推导
  多数叙事型材料在情节表述中会包含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等。但每一次行为或转变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动机,也就是目的与意义的问题。这便是我们审题立意非常重要的依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往往隐藏其中,需要仔细斟酌、判断。
  材料二: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这则材料的事理逻辑是:首先,要有一个前提背景(这个极容易被忽略)——他是来卖鸡蛋的,他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卖掉点鸡蛋多赚点钱;其次,他写了“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本意是想作为“广告”的:再次,有路人给了他一些建议,认为这是多余的要删去(他们或许是出于一些生活常识或者文意表达的简明性来说的,而并非是从做买卖的角度来思考的);最后,他采纳了意见涂掉了广告语。但最终的效果材料并未给出,这由我们自己推断。
  由于这一则材料本身并没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因此分析时既可以认同卖蛋人之举,又可以否定卖蛋人之举:既可以肯定路人的所给的意见,又可以否定路人所给的意见。也就是说,当材料没有给出倾向性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假设,推导一种可行性,并由此展开立论分析。这种事理关系上的假设推理更容易通过比较而将问题的本质特征凸显出来,使材料审读更准确。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同学如若能像上文一样解析材料,然后立论分析,则必定不错。反之,不分析材料内在逻辑,仅凭阅读感受提取观点写作,容易泛化。
  比如那“小广告”多余不多余,要不要涂掉的问题。其实这就是角度和立场的问题。从生意人做买卖的角度来讲,出于营销的目的,当然不多余,当然涂不得。但换一个角度,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处世生活的一种隐喻,对人生的某种解读,那么应当为人生删去些多余的注释,少一些浮华矫饰,还生活以平淡,还生命以本真,崇尚简单而质实的生存之道,这就是深刻的立论。如果学生撇开有字无字的效果不分析,撇开做买卖或者为人处世的目的原则不论,就简单认同了这是多此一举,然后泛谈要“崇尚简单”,要为生活做减法,甚至于上来便是大道至简,无欲则刚,那便是宏大的“深渊”。抛开了材料逻辑,不分析前提基础,就会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三、剖析概念。注重关联。类比迁移深入
  或有人认为这样的逻辑推导失之简单,仅停留于叙事性材料的表层。但若适度挖掘又担心学生把握不准,就要从概念分析和事理关联上多作揣摩。
  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同样写“坚守”这一主题,那么材料一中园艺师守护着橡树林,也就是守护着设计师的“远见”,间接守护着“有备无患”的理念,也间接传承着“保持原貌”的传统观念。这其中暗含着对某些朴素的传统理念的坚守。由此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设计师的匠心远见,周全考虑固然让人尊敬,但这种远见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一代代园艺师传承的初心与坚守的力量更让人感动。
  材料二若以“坚守”为立意方向,则应看到卖鸡蛋的在权衡他人意见时没有坚持主见,忘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应从坚持主见,增强信心人手而不应一上来就写在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现世坚守本心。再者,“本心”这样的词内涵深刻,外延很大,先得化小化实,作有指向性的解释,才能更清晰分析论证,才能让阅卷老师看出你是写哪一层面,哪个角度的。所以,分析材料中所涉及的情境和相关的背景,然后类比迁移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基本可以对应替换,那么必定不错。
  立足于材料的事理逻辑,多作这样的概念解读、思维推导、辩论分析,有助于学生提升审题的精准性,避免似是而非或者渐行渐远的现象。只是不少考生往往眼高手低,不甘平庸,力求深入:某些老师在指导时会时不时地从人文上如哲理文化、人性本真等层面作一些深入的引申和探讨。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和强化关键词或核心概念的辨析上,没有这个基础自然就无法由浅入深、自圆其说。
  当然,新材料作文中从切题、扣题到引申拓展、深入分析这之间总有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含义边界”问题。材料的挖掘如何把握好“度”,关键是要全面理解材料主旨,紧扣材料逻辑(特别要关注逻辑成立的前提与材料中的具体情境),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切忌一步深入,开篇一竿子戳到底,那就戳成重伤。
  我们要再次强调:慢慢走,分析。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尝试理清材料内在的思维逻辑,在相似概念的辨析中发现矛盾,在立论的前提背景下发现矛盾,在推理中不断设置“假想敌”,培养一定的反思和自省意识,形成一定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才能在论证时纲举目张,说理顺达,切合题旨。
其他文献
说起儿歌,大家并不陌生。其短小活泼,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给小朋友带来很多快乐,还可以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健康成长。近代儿歌教育能手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儿歌教学,他不仅是教学高手,还是儿歌创作能手,如“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用被打倒……”这些简而易懂,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歌为近代蒙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对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真正起作用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是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他的利息”。习惯的培养同身体发育、潜能的发展一样,是有“关键期”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除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动起来的习惯、思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将学习案例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案例对新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同时使学生自主思维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  所谓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研习案例,确保学生在研习中理解知识、交流知识和吸收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
摘 要: 数学理解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情况和实际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正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措施和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透彻、更深远。  关键词: 数学理解 教学策略 数学学习  “数学之义,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更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是在感知基础
一、导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2015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上海市1号实施任务,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意见》中,强调要更多运用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方式,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上海特点和现代化社会治理规律的特大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塑造人的课,如果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识课或以说教为主的品德课的传统层面不让学生动起来,就难以创设和谐高效课堂。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和谐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
摘要:本文通过函数问题中的三个易错题,深入比较了“u”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单调区间和集合取并集中的区别,对于每个问题单独遇到时可能学生会各个击破,一旦知识综合在一起概念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辨析和比较,经过错题再现、错因分析,相信学生对相似问题的认识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易错题 函数 并集
摘要:本文通过对“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的教学设计,介绍了如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对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了深入剖析并在教学结束后对本实验进行了总结和体会。  关键词:教材分析 能量概念 科学探究 改进尝试 总结体会  一、教材分析和实验教学设计的思想  《动能·势能·机械能》这节的实验有“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影响势能大小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单摆”实验
摘 要: 剪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的情趣,同时是小学美术课程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实践活动。剪纸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剪纸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是在技术和各种实
摘 要: 培养兴趣可以从对新奇事物的探究,巧设疑引发思考,在学生苦思冥想还不得要领之时,来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通过挖掘数学美、感受数学美,达到喜欢数学的目的,此外,通过变式训练,举一反三,理清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也能增强信心;学有用的数学,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变得乐学、好学,从而激发兴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