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十诫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w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不要排斥朋友圈
  有人朋友圈里空空荡荡,什么也没发过,总会让别人以为自己被他拉黑了。有的人发过几条,但是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有的人是上来发过些东西,但因为经常看到别人在朋友圈里晒自拍、晒美食、晒猫、晒跑步、晒娃,有点受不了,某一天决定,不玩朋友圈了。
  朋友圈也许确实没什么营养,你要写点正经的东西别人也许还会感到奇怪。但我们还是可以努力把它用好。英国哲学家特里·伊格尔顿说:“如果人生确实有意义,那个意义肯定不是沉思性的。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人生的意义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在这个意义上,从某种角度看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本身。”你可以在朋友圈里记录自己的见闻、感想,偶尔跟他人互动一下,留下你的人生足迹。
  2.不要迷上朋友圈
  我们之所以不停地刷朋友圈,就是因为想看自己刚发过的东西反响如何,有谁点赞了、收到了什么评论。这跟我们大脑的奖赏模式有关,是很难控制住的。所以,为了少刷朋友圈,少在朋友圈发更新是对的。
  3.不要高估自己的影响力
  要明白跟微博相比,朋友圈相对是封闭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师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说:“推特或Instagram上的粉丝跟脸书里的好友有很大区别。粉丝意味着有偶像,是可以纵向计量的影响力动力,而友谊的概念则更加模糊和横向。在推特和Instagram上,总有人比你拥有更多的粉丝,也使得他们比你更有影响力,而与之相对,脸书的好友数量限制在500人以内,这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成就,因此本质上算得上是民主派。我们经常采用推特上的粉丝数量作为影响力的衡量标准,但我們不会用脸书上的好友数量来衡量。粉丝的数量可以无限扩大,强调潜在、剧烈的影响力动力学在起作用。”
  4.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力
  美国作家冯内古特说,马克·吐温在他充满意义的一生的终点,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想出了让他很满意的六个字的答案:“你邻居的好评。”邻居是了解你的人,他们能看到你,能跟你交谈。他们不像麦当娜或者乔丹的粉丝那么多。为了获得他们的好评,你需要运用你在大学里学到的技巧,达到书上和前辈中的那些模范所树立的关于体面、荣誉和公平游戏的标准。
  5.转发需谨慎
  朋友圈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有时看到别人转发的一篇精彩、有用的文章,你也想转发,这时你可以直接转发,或者转发后注明来自某人的转发。注明出处是否有必要呢?一来这可以表现你尊重对方的发现权,二来万一转发的东西内容有问题,你因为注明了出处,也可以撇清一些责任。如果内容没什么问题,你注明的出处也是一种背书。
  6.晒娃要节制
  据统计,在美国,90%的两岁孩子曾经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孩子的照片已经超过了猫的照片。
  为了不惹朋友厌烦,晒娃要有节制。英国专栏作家萨姆·莱斯说,可以晒的有:胎儿的超声波图、孩子刚出生时的照片、孩子第一天去上学的照片(人人都喜欢看到穿着整齐的校服、脸颊红润的孩子)、毕业时的照片(一个很自豪、公开的时刻,看你能否抓拍到学位帽被扔到空中的照片)。
  不可以贴孩子洗澡的照片,不可以在晒照片的同时表示对孩子的爱意,那些话你应该当面对孩子说,而不是说给观众看,除非你的孩子刚刚出院。
  晒之前要三思的情形:贴孩子说的深刻的话,夸孩子穿得好看(如果衣服是孩子自己挑的,你就是在夸自己;如果你觉得他的样子很酷,那很有可能他的朋友们不那样认为)。
  7.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
  每当新添加一个朋友,你大概都会去看一下自己在朋友圈发的内容会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但你要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不可控的。意大利哲学家奥瑞奇在《声誉》一书中说,我们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对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感知。还有一个是存在于社会世界的你,你的名声,它是真实的事物模糊、变动、扭曲的形象。
  你的名声源自你的行为,它又不是你,因为它是由他人的意见组成的。它是你的肖像,但你并没有委托别人去画。这第二个自我会对第一个自我施加一种力量。
  泰勒·斯威夫特在她的新专辑附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为我们了解某个人,但其实我们只了解他们选择展示给我们的那个版本。”实际上,我们了解的是他人展示给我们的版本。如泰勒清楚地知道的那样,一个人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她能控制的。我们的声誉总是被他人的情绪、偏见和兴趣过滤过的,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由于没人能够免于拥有声誉,我们都要学习如何管理它。两个公关行业的人写了本书叫《声誉游戏》,他们区分了两种声誉:能力和品质。第一种指的是在某个特定任务方面的能力,如烹饪、提供按揭、制造飞机发动机。第二种指的是道德或社会品质。有的人拥有很高的能力声誉,同时被认为狡猾或令人讨厌。能力声誉有黏性:它们要很久才消散。一个作家在职业生涯早期写了伟大的小说,他可能会再写好多部平庸的小说之后才会受到质疑。品质声誉更加易燃,尤其是现在,社交媒体能马上引爆坏消息。很强的能力声誉可以保护品格方面的问题,但不会很久。当一个人的品质声誉被摧毁,能力就无关紧要了。
  8.不要担心自己会嫉妒别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嫉妒》一书中说:“我们的嫉妒大都无关痛痒,稍纵即逝。我看到芭蕾舞男演员强壮的体格和优美的舞姿,心想要是自己也能像他那样该有多好;我看到一本文笔无可挑剔、充满真知灼见的书时,心想要是自己也能拥有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写作技巧该有多好;我和好友共进午餐,发现自己点的是一桌人中最为寒碜的,我感到一阵沮丧的刺痛。但这些感觉都不长久,与其说是真正的嫉妒,不如说是神往。”
  我们会跟别人比什么?爱泼斯坦开了一个清单:财富、美貌、权力、天赋、技能、知识、才智,还有好运。这其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努力取得的。“在完美世界里,一个人可能富有、美丽、有权有势、天资过人、聪慧博学,而且极度好运。可是在现实世界里,能拥有其中任何一项,就被认为是相当走运了。”
  9.不要显得太敬业
  有人一天到晚转发跟自己公司有关的东西,像打了鸡血似的。我们能理解也许你们公司有要求,但真的不要被集体荣誉感冲昏头脑,以免换了工作之后觉得自己以前傻。
  10.不要刷屏
  如果你真的很有眼光、很努力、很成功,你不会有那么多时间玩手机。
  (李昭瑾荐)
其他文献
“从严治政”是朱镕基一贯遵循的从政原则。他平时言谈举止从容不迫,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他不能容忍拖拖拉拉的衙门作风和官员的“不作为”行为,尤其对一切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此,他在日常工作中会随时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甚至加以呵斥。(以下楷体为朱基原话,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要恪尽职守,敢于说真话。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
一  早晨六点半,蒋凡从寮房(注:专供寺庙义工居住的僧舍)中醒来。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房间放了十张上下铺,蒋凡睡在紧挨着窗户的下铺,窗外吹来的风带着檀香。房间被打扫得很干净,窗槽和柜角都没有落灰。醒了的室友们在安静地整理床铺,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2019年冬天,29岁的蒋凡来到金山寺,成为一名义工。金山寺的义工们大都是四五十岁的女性,平和沉默,开口多是交流佛法。刚来时,蒋凡和少数几
女人出于本能,在世上为自己寻找爱的补给,就像鸟儿觅食谷粒和鱼。她们在无尽的空间中翱翔飞旋,本能引领着她们徘徊于江河湖泊、草地平原之上,经过一番繁复的盘旋和入水后,她们也会失败。这时,本能开始展现其神奇的评估能力。她们很少失误,只是有时猎物更聪明些,从嘴边溜走,就像鱼逃脫了海鸥的嘴一样。她们会像海鸥一样悻悻一笑,继续旋转着,徘徊着,不知疲倦,永无止境地飞翔。
在美国的影视迷眼中,能和奥斯卡的盛大、专业相媲美的,就是艾美奖了。艾美奖是美国电视剧界的最高奖项,通常在每年7月公布提名名单,9月正式颁奖。艾美奖分为剧情类、喜剧类、综艺类、真人秀类等几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设最佳剧集、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等奖项。其中,剧情类和喜剧类剧集收视人群最多,相关奖项也最受瞩目。随着美剧在中国大陆的持续流行,艾美奖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  今年的艾美奖颁奖典礼上,虽然主办方在
据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同事透露,特雷莎·梅当内政大臣时,在会议上的举止是这样的:“内阁开会时,她就坐在那里,以一种雍容不迫的方式摆出恼怒的神情。”  读到这里,我立刻明白了这位女士是如何当上首相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她的策略是何等绝妙——开会时一脸恼怒而又雍容不迫的神情,简直再好不过。高人一等又不顯得粗鲁无礼,强大有力又不显得虚伪……着实令人望而生畏,极富尊贵的气派,简直完美!  在
武则天做女皇帝,以大周代唐,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花样百出。凡事求大,不怕费钱,以为这样可以名垂千古。长寿三年,在全国征集铜五十多万斤、铁三百三十多万斤、钱两万七千贯,在定鼎门内建造“大周万国述德天枢”,记武周代李唐的革命之功。  这个所谓述德天枢,主体工程是一个八棱铜柱,高九十尺,直径一丈二尺。柱子底下是一座铁山,铜龙托起,四面围绕着狮子和麒麟。上面有云盖,盖上铸出盘龙,龙身人立,双足捧起一个大火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一个小学教师,前两天,她拉着我看她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笑话,名字叫“‘困在厕所里’的教师”。说的是一名小学教师,因为班级里的小朋友上课时上厕所总是被告。第一次一个小朋友上厕所,老师没让去,小朋友尿裤子了,于是家长到学校把老师告了。第二次,又有一个小朋友上課时想上厕所,老师让去了,小朋友在厕所摔倒,于是家长到学校把老师告了。第三次,又有一个小朋友上课时要上厕所,老师一想,决定陪着去,
有时候生活清淡到自己都吃惊起来了。尤其对食物的欲望差不多完全超脱出来,面对别人都认为是很好的食物,一点也不感到动心。反而在大街小巷里自己发现一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有惊艳的感觉,并慢慢品味出一种哲学。正如我常说的,好东西不一定贵,平淡的东西也自有滋味。  在台北四维路一条阴暗的巷子里,有好几家山东老乡开的馒头铺子。说是铺子是由于它实在够小,往往老板就是掌柜,也是蒸馒头的人。这些馒头铺子,早午各开笼一次
我读初中时一心迷恋绘画,好像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证据就是我经常被邀为一些大型展览会作画,不少老师也把我的画挂在家里。  到了初中二年级,我终于成了美术的课代表。  回想起来,教我们美术课的路老师实在是一个高明的人。他反对照本临摹,而重视写生,写生的重点又渐渐从静物、風景上升到人体。人体写生需要模特,但初中的美术课哪有能力雇请,只能在同学中“就地取材”。我作为课代表,当仁不让。  不用脱光衣服,只是
我对音乐的选择比对食物还杂,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西洋的还是民族的,独奏的还是协奏的,轻音乐还是重金属,我一点都不挑,只要合乎当时的心情,拿来就听。我发现在离我家几十米外的一个窗户里也有一个和我一樣对音乐有着好胃口的人。  最初我们是同时放音乐。他有时候放古筝曲,我有时候放笛子;他有时候放俄罗斯民歌,我有时候放美国乡村音乐。后来,我们渐渐产生了默契,甚至通过音乐对起话来。他放完一段音乐之后,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