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出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从情感教育、美德教育、以及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来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十八大报告
【分类号】G633.33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报告还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文释道”,“以文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美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一系列课文教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具备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修养,从而使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中学语文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今中学生年龄较小,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自我保护意识较为差,尤其是交通工具较为发达的今天,往往看到放学后学生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遵守交通规则。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影视、游戏等的影响下,拉帮结派、放荡不羁,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能力。对此,教师仅仅通过专题教育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科目中去,而语文教学在各科目中又有着特殊的优势,很多课文都渗透着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思想、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从中要认真去挖掘,抓住重点进行教育,就能取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导语中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优秀的导语不仅是学生了解本课主题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就套用了《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从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要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有努力必有收获。当然,在教学中对于导语的设置,我们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教材教学内容,均可加以运用。
2.朗诵中表达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3.讲析中理解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盈着浓郁的亲情氛围,情感溢香,令人沉醉其间,如《边城》中体现出的亲情美。授课教师首先要被教材文章中洋溢的情感所感染,然后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析去感染、打动学生。
(二)、美德教育
1.节俭和奋斗精神教育
节俭和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领会节俭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富日子穷过”的客观原则。
2.道德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紧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剖析文中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意向性和方向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
2、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尽相同,个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故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文字的思想内涵,寓德于教,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寻求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逐步培养起科学的人生观和德育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入微的工作,必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语文教材的底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促使中学德育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十八大报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15)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
作者介绍:杨红梅,1974出生,女,贵州省凯里学院附属中学,苗族,贵族凯里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十八大报告
【分类号】G633.33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报告还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到“因文释道”,“以文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美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一系列课文教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具备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得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修养,从而使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中学语文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今中学生年龄较小,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自我保护意识较为差,尤其是交通工具较为发达的今天,往往看到放学后学生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遵守交通规则。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影视、游戏等的影响下,拉帮结派、放荡不羁,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能力。对此,教师仅仅通过专题教育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科目中去,而语文教学在各科目中又有着特殊的优势,很多课文都渗透着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思想、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从中要认真去挖掘,抓住重点进行教育,就能取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导语中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优秀的导语不仅是学生了解本课主题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就套用了《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从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要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有努力必有收获。当然,在教学中对于导语的设置,我们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教材教学内容,均可加以运用。
2.朗诵中表达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3.讲析中理解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盈着浓郁的亲情氛围,情感溢香,令人沉醉其间,如《边城》中体现出的亲情美。授课教师首先要被教材文章中洋溢的情感所感染,然后再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析去感染、打动学生。
(二)、美德教育
1.节俭和奋斗精神教育
节俭和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可以让学生领会节俭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富日子穷过”的客观原则。
2.道德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紧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剖析文中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意向性和方向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
2、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尽相同,个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故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文字的思想内涵,寓德于教,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寻求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逐步培养起科学的人生观和德育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入微的工作,必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语文教材的底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促使中学德育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十八大报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15)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
作者介绍:杨红梅,1974出生,女,贵州省凯里学院附属中学,苗族,贵族凯里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