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女生神色紧张地走进教师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带着痛苦的表情很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请帮帮我!”展信内容如下:
王老师:
您好!我是在实在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时才决定给您写这封信的,请您一定得帮帮我。要不是在高一时您曾经对我说过的那一句“你很优秀”的话,也许当初的我已经放弃了自己。虽然我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可以稳在前五名之内,但一想到年级排名,内心总是充满了焦虑、彷徨、恐慌,毕竟高考离我好近好近了。
我觉得过去的我真的好失败。在学校里,因为怕分心,总是绷着一根紧紧的弦,不喜欢笑,走路低着头,有些时候撞到树,有些时候撞到人,更有甚时撞到墙。在学习时,感觉就象海面上的小木船飘荡不定,无所依靠,无所欢娱,内心时时惶恐,因为高二好关键,我觉得手中的纵杆越来越难把持,仿佛是脱轨似的。
在家里,我不喜欢同任何人交谈(包括亲人),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一同高兴,我不会违背自己心中的意愿而去奉承,也不会伤别人让自己高兴。因而我总是保持沉默,在家里没有一点动力,好懒散。回到学校里,就象从一个囚笼再回到另一个囚笼,似乎我也已习惯这种定势,直到我清楚明白地看到高三、高考离我的距离。在寝室里听到杂七杂八的话我会莫名地大发脾气,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好。
我觉得自己好紧张,想放松而又很害怕放松,每天晚上睡觉时,前二十分钟总是处于失眠状态,我的确利用了这段时间去回忆英语或政治课文,可我不知怎么一听到其他同学的呼噜声,内心就好恐慌。
我想考试,以它来证明我的实力,但我又害怕考试,我害怕失败,怕一个令老师失望让自己痛苦的成绩,内心好矛盾。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高三教室后面有一棵大树,每次走到那儿,一看到高三学长们的样子,我好怕,怕高考与自己心中的梦擦肩而过。
我内心有许多矛盾,但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不顾一切去学习,但我做不到,在白天时总是很少笑,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觉得好受些,高二上学期我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我默默数着距离高三、高考的日子,心啊,真的好恐惧!就连老师您,别的同学觉得您很和蔼,很可爱,可我觉得我好怕您。
万不得已,才给您写这些,请老师别见怪,这都是我的心理话,请老师救救我!
一个难受的学生:李某某
这是一位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短短的一封信中,竟用了十几次“害怕”、“恐慌”之类的词,这是典型的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现。
二、问题的探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心理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在弗洛伊德之后,其他的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姆、霍尼、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人也对安全感进行过论述。他们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母亲)如果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经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位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不太幸运的人生经历。父母在她上初一时就离婚了,从小在她的印象中,父母之间就经常打架,相互谩骂攻击,直至最终成了敌人而离婚。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的父亲对她妈妈和三姐妹经常发脾气或打骂。父母离婚后,姐姐外出打工,妹妹跟妈妈走了,家里只有爸爸和她,爸爸把所有的“怨恨”全都发泄在她身上,她成了爸爸的“出气筒”。爸爸还把她与妈妈所有的合影照片全烧了,且不准她再叫妈。爸爸经常在外打牌、喝酒,深夜不归。最让她恐惧的是,有一天深夜,小偷光顾了她家,她在睡梦中惊醒后以为是打牌的爸爸回来了,可沉默良久后,借着蒙胧的月光,她看到了一个黑影在家里翻东西,她吓得大叫,那人竟冲进她的房间拼命地打她,她逃出了房间,躲在房子后面,直到那个身影走远后才敢回屋,一个人拿着一根木棍哭了一整夜……
这些生活经历正是她缺乏心理安全感的根源。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认为:一个人幼年时的经历或遭遇对其个性的形成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从一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中,总可以看到其幼年时期留下的痕迹,尽管他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钟先生还认为:“心理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
安全感对于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对安全感的需要列在仅次于人的温饱冷暖的生理需要之后,足见其重要程度。他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他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他还指出,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父母对儿童的打骂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失去父母庇护的恐惧。
英国威廉·布卢姆在《安全的感觉》一书中讲到“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的神经紧张,而你所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的和谐成长和成功就没有能量,由于陷入了无休止的紧张,由于你得保持进攻或防卫姿态,你渐渐已将精力耗光。”
这位同学面临的困惑正是缺乏心理安全感而引起的不良后果。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个体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安全感的缺失会使人感到紧张不安,心神不定,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工作效率下降,久之则会深刻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健康水平,引发疾病。
三、问题的对策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我决定对该生实施心理辅导,以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为了收到较好疗效,我作了些资料上的准备,我到图书馆,借来了有关心理安全感方面的书籍,并摘录下一些相关的心理案例。第二天下午,吃完晚饭后,我找到了这位同学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首先,采用暗示法对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法指咨询者(心理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来访者(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其关键是来访者要相信这种暗示,否则收效甚微。待这位学生坐下后,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一直认为你很优秀,看了你的信后,老师觉得你比老师想象的更优秀!你面临的困惑其实是天将降大任于你的表现。”我鼓励她一起背诵了孟子的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我很认真地列举了她很优秀的各种表现和事例,诸如很善良、很勤奋、很文静等。目的是强化她走出心理困境的信心。
其次,采用疏泄法让她把心中的不安情绪宣泄出来。
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人体内的种种不愉快感受,如悲伤、恐惧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如:让其痛哭一场;或让其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悲痛,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理的悲痛情绪,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在谈完其优点后,我话锋一转,老师知道你心中有许多委屈,而且你现在的状态也告诉老师,在你成长过程中,有些不利的外部环境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不过没关系,人有时候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环境,但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说到这里,她禁不住眼泪直流,向我诉说了她不幸的生活遭遇。看得出来,随着她的诉说和眼泪的流出,她的心情漫漫地平和一些。
再次,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其减轻恐惧感。
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方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成年人产生神经症的根源不在现在,而在于幼年时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各种躯体病痛和灾难、体罚、严重的情绪刺激、剧烈的惊吓等。在认真、耐心地聆听完其倾诉后,我再一次鼓励她说:“你真的太优秀了,这么恶劣的家庭环境下,你还能有现在的成绩,真的不错!”然后我给她分析了她现在的心理状态与她的生活经历的关系,让她理解自身种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心理根源,还把有关文章、案例读给她听。这时,她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这次谈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我深知一个人的心理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了几天,我开始指导她实施系统的脱敏疗法。
我要她把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恐惧,从轻到重分级写出来,分别是:“一、害怕同学的呼噜声;二、害怕考试;三、害怕爸爸妈妈打架;四、害怕爸爸打她骂她;五、害怕小偷在她家乱翻东西。
接着,我向她解释了系统脱敏的治疗原理,需要她去想象自己正处于感到一系列焦虑和恐惧的情境中某个水平的情景,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深呼吸、身体放松等方法使自己达到放松的状态,从而使她逐渐地从这个恐惧状态中解脱出来。从恐惧程度最低的情境做起,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确认她弄懂并掌握要领后,我给他们布置作业。
作业一:想象夜深人静时,寝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呼噜声,当自己出现恐怖症状时,做积极心理暗示、深呼吸、身体放松练习。这一作业一直做到自己不再害怕为止。作业二:想象考试时的情景,如何从容进入试场,如何不慌不忙的答卷,以及成绩进步时的喜悦,这一作业一直做到不再害怕考试为止。作业三:再现爸爸妈妈打架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这种场面为止。作业四:再现爸爸打她骂她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为止。作业五:再现小偷在她家乱翻东西并打她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这一情景为止。
“系统脱敏的这一套作业费时又费力,大约需要数月时间。”我鼓励她说:“老师相信你能做完这一整套作业的,老师预祝你成功!”
接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与她交流一次,了解她的心理状况,鼓励她坚持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状态终于得到初步改进,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更主动了,人际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问题的提出
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女生神色紧张地走进教师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带着痛苦的表情很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请帮帮我!”展信内容如下:
王老师:
您好!我是在实在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时才决定给您写这封信的,请您一定得帮帮我。要不是在高一时您曾经对我说过的那一句“你很优秀”的话,也许当初的我已经放弃了自己。虽然我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可以稳在前五名之内,但一想到年级排名,内心总是充满了焦虑、彷徨、恐慌,毕竟高考离我好近好近了。
我觉得过去的我真的好失败。在学校里,因为怕分心,总是绷着一根紧紧的弦,不喜欢笑,走路低着头,有些时候撞到树,有些时候撞到人,更有甚时撞到墙。在学习时,感觉就象海面上的小木船飘荡不定,无所依靠,无所欢娱,内心时时惶恐,因为高二好关键,我觉得手中的纵杆越来越难把持,仿佛是脱轨似的。
在家里,我不喜欢同任何人交谈(包括亲人),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一同高兴,我不会违背自己心中的意愿而去奉承,也不会伤别人让自己高兴。因而我总是保持沉默,在家里没有一点动力,好懒散。回到学校里,就象从一个囚笼再回到另一个囚笼,似乎我也已习惯这种定势,直到我清楚明白地看到高三、高考离我的距离。在寝室里听到杂七杂八的话我会莫名地大发脾气,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好。
我觉得自己好紧张,想放松而又很害怕放松,每天晚上睡觉时,前二十分钟总是处于失眠状态,我的确利用了这段时间去回忆英语或政治课文,可我不知怎么一听到其他同学的呼噜声,内心就好恐慌。
我想考试,以它来证明我的实力,但我又害怕考试,我害怕失败,怕一个令老师失望让自己痛苦的成绩,内心好矛盾。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高三教室后面有一棵大树,每次走到那儿,一看到高三学长们的样子,我好怕,怕高考与自己心中的梦擦肩而过。
我内心有许多矛盾,但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不顾一切去学习,但我做不到,在白天时总是很少笑,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觉得好受些,高二上学期我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我默默数着距离高三、高考的日子,心啊,真的好恐惧!就连老师您,别的同学觉得您很和蔼,很可爱,可我觉得我好怕您。
万不得已,才给您写这些,请老师别见怪,这都是我的心理话,请老师救救我!
一个难受的学生:李某某
这是一位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短短的一封信中,竟用了十几次“害怕”、“恐慌”之类的词,这是典型的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现。
二、问题的探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心理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在弗洛伊德之后,其他的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姆、霍尼、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人也对安全感进行过论述。他们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母亲)如果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经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位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不太幸运的人生经历。父母在她上初一时就离婚了,从小在她的印象中,父母之间就经常打架,相互谩骂攻击,直至最终成了敌人而离婚。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的父亲对她妈妈和三姐妹经常发脾气或打骂。父母离婚后,姐姐外出打工,妹妹跟妈妈走了,家里只有爸爸和她,爸爸把所有的“怨恨”全都发泄在她身上,她成了爸爸的“出气筒”。爸爸还把她与妈妈所有的合影照片全烧了,且不准她再叫妈。爸爸经常在外打牌、喝酒,深夜不归。最让她恐惧的是,有一天深夜,小偷光顾了她家,她在睡梦中惊醒后以为是打牌的爸爸回来了,可沉默良久后,借着蒙胧的月光,她看到了一个黑影在家里翻东西,她吓得大叫,那人竟冲进她的房间拼命地打她,她逃出了房间,躲在房子后面,直到那个身影走远后才敢回屋,一个人拿着一根木棍哭了一整夜……
这些生活经历正是她缺乏心理安全感的根源。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认为:一个人幼年时的经历或遭遇对其个性的形成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从一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中,总可以看到其幼年时期留下的痕迹,尽管他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钟先生还认为:“心理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
安全感对于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对安全感的需要列在仅次于人的温饱冷暖的生理需要之后,足见其重要程度。他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他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他还指出,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父母对儿童的打骂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失去父母庇护的恐惧。
英国威廉·布卢姆在《安全的感觉》一书中讲到“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的神经紧张,而你所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的和谐成长和成功就没有能量,由于陷入了无休止的紧张,由于你得保持进攻或防卫姿态,你渐渐已将精力耗光。”
这位同学面临的困惑正是缺乏心理安全感而引起的不良后果。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个体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安全感的缺失会使人感到紧张不安,心神不定,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工作效率下降,久之则会深刻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健康水平,引发疾病。
三、问题的对策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我决定对该生实施心理辅导,以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为了收到较好疗效,我作了些资料上的准备,我到图书馆,借来了有关心理安全感方面的书籍,并摘录下一些相关的心理案例。第二天下午,吃完晚饭后,我找到了这位同学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首先,采用暗示法对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法指咨询者(心理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来访者(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其关键是来访者要相信这种暗示,否则收效甚微。待这位学生坐下后,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一直认为你很优秀,看了你的信后,老师觉得你比老师想象的更优秀!你面临的困惑其实是天将降大任于你的表现。”我鼓励她一起背诵了孟子的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我很认真地列举了她很优秀的各种表现和事例,诸如很善良、很勤奋、很文静等。目的是强化她走出心理困境的信心。
其次,采用疏泄法让她把心中的不安情绪宣泄出来。
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人体内的种种不愉快感受,如悲伤、恐惧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如:让其痛哭一场;或让其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悲痛,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理的悲痛情绪,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在谈完其优点后,我话锋一转,老师知道你心中有许多委屈,而且你现在的状态也告诉老师,在你成长过程中,有些不利的外部环境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不过没关系,人有时候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环境,但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说到这里,她禁不住眼泪直流,向我诉说了她不幸的生活遭遇。看得出来,随着她的诉说和眼泪的流出,她的心情漫漫地平和一些。
再次,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其减轻恐惧感。
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方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成年人产生神经症的根源不在现在,而在于幼年时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各种躯体病痛和灾难、体罚、严重的情绪刺激、剧烈的惊吓等。在认真、耐心地聆听完其倾诉后,我再一次鼓励她说:“你真的太优秀了,这么恶劣的家庭环境下,你还能有现在的成绩,真的不错!”然后我给她分析了她现在的心理状态与她的生活经历的关系,让她理解自身种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心理根源,还把有关文章、案例读给她听。这时,她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这次谈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我深知一个人的心理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了几天,我开始指导她实施系统的脱敏疗法。
我要她把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恐惧,从轻到重分级写出来,分别是:“一、害怕同学的呼噜声;二、害怕考试;三、害怕爸爸妈妈打架;四、害怕爸爸打她骂她;五、害怕小偷在她家乱翻东西。
接着,我向她解释了系统脱敏的治疗原理,需要她去想象自己正处于感到一系列焦虑和恐惧的情境中某个水平的情景,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深呼吸、身体放松等方法使自己达到放松的状态,从而使她逐渐地从这个恐惧状态中解脱出来。从恐惧程度最低的情境做起,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确认她弄懂并掌握要领后,我给他们布置作业。
作业一:想象夜深人静时,寝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呼噜声,当自己出现恐怖症状时,做积极心理暗示、深呼吸、身体放松练习。这一作业一直做到自己不再害怕为止。作业二:想象考试时的情景,如何从容进入试场,如何不慌不忙的答卷,以及成绩进步时的喜悦,这一作业一直做到不再害怕考试为止。作业三:再现爸爸妈妈打架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这种场面为止。作业四:再现爸爸打她骂她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为止。作业五:再现小偷在她家乱翻东西并打她时的情景,重复作业一。这一作业做到不再害怕这一情景为止。
“系统脱敏的这一套作业费时又费力,大约需要数月时间。”我鼓励她说:“老师相信你能做完这一整套作业的,老师预祝你成功!”
接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与她交流一次,了解她的心理状况,鼓励她坚持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状态终于得到初步改进,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更主动了,人际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