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五年制高职学校为例,分析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障碍,并提出“以解决问题为动机、以事實陈述为基础”“以更新观念为关键、以掌握技巧为起点”的有效沟通的策略方案。
关键词: 高职班主任 “问题学生”家长 有效沟通
五年制高职,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学生有着区别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横跨少年到成年的两个年龄阶段,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年龄偏小,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情绪易波动,一些人成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解决必须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句话虽然有武断性和片面性,但反映了一定的因果渊源。所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家校沟通会存在区别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家校沟通的障碍;在家校沟通过程中,班主任一般是校方的直接出面者,所以研究和实施一定的有效沟通策略是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的必备技能。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1.时空障碍。
大多数高职学生与一般初高中学生不同的是,高职学生大多数为住宿学生,学校离家比较远,这就给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到校造成一定的时空障碍。高职学生以劳工家庭占大多数,家长的时间被工作牢牢缠住,教师约请家长的时间受限制。如果说“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幼儿园、中小学常家长的流弊的话,那么五年制高职连“形式”都不多,五年一两次,常规的家长会大多数是出了问题班主任找家长。另外,一般高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接待室,在办公室接待家长,会让空间障碍转化为心理障碍。
这些都算是比较小的甚至是不足挂齿的障碍,最主要的障碍在于:
2.心理障碍。
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劳工家庭比较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注内容狭隘,多关注物质、少关注精神,多关注浅层、少关注深层,他们本身不怎么高的文化教育背景影响了其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子女的需求不理解,难以向老师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迷惑和要求,问题解决能力相对欠缺。所以,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家长对家校合作热情不高、频率较低、有效性较差。
作为“问题学生”的家长,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更有可能带来各种伤害或不快,对家校沟通更会出现本能上的拒绝。另外,这些家长相较于一般家长,教育观念会更落后、陈旧甚至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么几类家长:(1)逃避责任型。比如:老师,你不要找我,找他爸。我的孩子是到你们学校才变坏的,那就应该由你们负责把他教育好。(2)溺爱包办型。比如:老师,随便他吧,反正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帮他的后路都想好了。(3)简单粗暴型。比如:好,老师,我知道了,欠揍,等他回家打一顿就舒坦了。(4)诉苦哀求型。比如:哎呀,老师他爸就是这样的人,不负责任,我们离婚这么久,我一个人带他不容易,老师啊,求求你了,我是彻底死心了,你帮我管教他吧,爱打爱骂都随你。(5)知错不改型。比如:老师,我知道你都是为我们孩子好,但我们不会做也做不到啊。这些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逃避责任或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拒绝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所以这些家长主观上会对家校沟通有抵制、反感心理。
家庭结构与家庭状态互为因果,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单亲、离异、再婚家庭,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非常态家庭比较多,这是部分学生中考落榜的重要原因。到了新的学校,这些学生离家远,住校,家长一方面鞭长莫及,另一方面有“乐得清静”的自欺心理。班主任联系家长,大多是在出现问题之后,部分家长有惧怕和躲避心理,沟通能力存在问题,问题越积越多,
还有一种普遍观念,不只表现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但他们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习惯于把教师看作权威者,家长是接受者,所以,即使家校进行了会面,也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自以为是地“灌输”,家长或被迫或臣服地“接受”。校方是主动方,家长是被动方,其实不是参与者,而仅仅是听众、群众演员,执行得好还可以叫执行者,执行得不好的,则走过场,浪费时间而已。
综上分析,五年制高职学校以班主任为主角的学校与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多呈无效状态。
二、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探讨
针对家校沟通的时空障碍,应该是比较好解决的。从家长层面来说,家长克服困难,尽量安排出时间;从学校层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部门,首先要提高家校联络的有效性,不要让家长的时间白白浪费;作为学校代表的班主任为了祖国下一代可以牺牲一些休息时间,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接待室,保证一定的隐秘性,让家校双方坦诚地沟通交流。
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形式上跟其他沟通没有什么区别,但必定存在的“第三者”始终“参与”其中,这个第三者是家长既爱又恨的快成年又未成年的尴尬阶段的问题孩子,所以几乎每次沟通都会给家长带来深刻而无法回避的情绪体验,时刻可能挑起家长的负面情绪,需要他们对付,而又基本对付不了,不像孩子小时候家长自以为是地打一顿就好了,也不像成年以后无可奈何地放手。
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策略应该从以下方面尝试:
1.以解决问题为动机、以事实陈述为基础。
在日常教育场景中,我们确实时不时看到一些教师的不成熟表现,面对学生无知无畏、再三再四的挑战,情绪失控,把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和无能为力都转嫁到家长身上,班主任比起家长更应该是理智、冷静、科学的代名词,当学校作为教育一方没办法或没权限单独完成教育任务的时候,寻求家长方,或者反过来,家长寻求学校方联合解决问题,那么家校更应该是合作者,共同协商问题解决的途径,而不是发泄情绪,班主任要理清主要问题即解决什么问题,双方共同探讨如果解决,具体到对象和方法,教师怎么做、家长怎么做、学生怎么做、教师怎么对学生说、家长怎么要求孩子等。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最多只能两个问题,比如迟到问题,做作业问题,如何处理眼前的一次打架事宜。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立场不同、个性不同,也有可能存在阶层差异、文化教育差异。“不会说话的说得你跳,会说话的说得你笑”。问题学生家长一般都有预设:老师又要告状了,我又要挨批了,然后把老师的话自动屏蔽。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陈述事实为前提,而不是找之以评价,比如:“你们家孩子很懒!老是迟到,老是不交作业。”这些就是评价而不一定是事实,而“上周你们家孩子有三次迟到记录;做十次作业,他只交了一次”这才是事实。再比如,“你家孩子不尊重老师”是评价,“老师给他打电话他没有接,老师找过他,他一句话没有说”这是陈述事实。总之,教师找家长来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挑起家长的情绪,孩子是不好,但面对老师这个“外人”,家長会有翼护孩子的天性。只有在事实面前,家长的第一反应才可能是聆听而不是辩解和反驳,才有下一步协同解决问题的可能。
2.以更新观念为关键,以掌握技巧为起点。
更新观念的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家长,班主任不仅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还要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在家校合作这个问题上,班主任需要获取的理念至少是关于沟通互动关系的观念。就是教师不仅自己而且应该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者,家长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家校会面沟通不是批斗会。从沟通互动关系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校应该是双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民主的。家长于孩子,学生于教师,教师于家长,都应该是双主体的地位。让沟通成为互通的对方,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但教师是占有教育优势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优先持有者,确实有权威地位,但只是指导。同样,帮助家长更新育儿观念,学会沟通理念,不应该是,你是我孩子就必须听我的,或者必须听老师的,而是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老师的建议是什么?家长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建议?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面前的“问题学生”是一个教育成果,在他成为“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负有责任,同时需要承担扭转这种教育结果的职责。在日常家校冲突中,多少都有推卸责任的表现。在具体教育中,许多表现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比如说,教师和家长常以“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地评判学生的好坏优劣,但其实某个学生的“问题”是评判标准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学生有“问题”。《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转引的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有些班主任和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跟得上时代,但教育效果还是寥寥,“不是情绪暴躁,而是智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教育技巧欠缺的缘故,教育技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积累,在这方面作为非专业的家长会更短板一些,班主任可以利用沟通时间教家长一些可操作的技巧。比如“非暴力沟通”技能、正面管教技能、可以利用网络发送一些短视频,设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发布一些短视频,如何处理青春期,不做作业,晚归问题等。又比如前面说到的更新观念,师长对孩子要多观察少评论,但大多数家长甚至很多教师本身并不懂得“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区别两者的差异就成了“技巧”的一部分。再比如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掌握双核系统,记住谈话动机,掌握谈话氛围,不要把一场谈话变成情绪发泄声讨现场,也是一种技巧。
归根结底,好家长不是天生,教师也不是天生的教育者,不断学习,终身成长,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权威。
参考文献:
[1]赵小涛,郑秀娟.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家庭障碍性成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2016(3).
[2][美]科里·帕特森,著.毕崇毅,译.关键对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美]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关键词: 高职班主任 “问题学生”家长 有效沟通
五年制高职,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学生有着区别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横跨少年到成年的两个年龄阶段,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年龄偏小,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情绪易波动,一些人成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解决必须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句话虽然有武断性和片面性,但反映了一定的因果渊源。所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家校沟通会存在区别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家校沟通的障碍;在家校沟通过程中,班主任一般是校方的直接出面者,所以研究和实施一定的有效沟通策略是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的必备技能。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1.时空障碍。
大多数高职学生与一般初高中学生不同的是,高职学生大多数为住宿学生,学校离家比较远,这就给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到校造成一定的时空障碍。高职学生以劳工家庭占大多数,家长的时间被工作牢牢缠住,教师约请家长的时间受限制。如果说“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幼儿园、中小学常家长的流弊的话,那么五年制高职连“形式”都不多,五年一两次,常规的家长会大多数是出了问题班主任找家长。另外,一般高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接待室,在办公室接待家长,会让空间障碍转化为心理障碍。
这些都算是比较小的甚至是不足挂齿的障碍,最主要的障碍在于:
2.心理障碍。
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劳工家庭比较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注内容狭隘,多关注物质、少关注精神,多关注浅层、少关注深层,他们本身不怎么高的文化教育背景影响了其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子女的需求不理解,难以向老师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迷惑和要求,问题解决能力相对欠缺。所以,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家长对家校合作热情不高、频率较低、有效性较差。
作为“问题学生”的家长,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更有可能带来各种伤害或不快,对家校沟通更会出现本能上的拒绝。另外,这些家长相较于一般家长,教育观念会更落后、陈旧甚至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么几类家长:(1)逃避责任型。比如:老师,你不要找我,找他爸。我的孩子是到你们学校才变坏的,那就应该由你们负责把他教育好。(2)溺爱包办型。比如:老师,随便他吧,反正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帮他的后路都想好了。(3)简单粗暴型。比如:好,老师,我知道了,欠揍,等他回家打一顿就舒坦了。(4)诉苦哀求型。比如:哎呀,老师他爸就是这样的人,不负责任,我们离婚这么久,我一个人带他不容易,老师啊,求求你了,我是彻底死心了,你帮我管教他吧,爱打爱骂都随你。(5)知错不改型。比如:老师,我知道你都是为我们孩子好,但我们不会做也做不到啊。这些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逃避责任或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拒绝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所以这些家长主观上会对家校沟通有抵制、反感心理。
家庭结构与家庭状态互为因果,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单亲、离异、再婚家庭,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非常态家庭比较多,这是部分学生中考落榜的重要原因。到了新的学校,这些学生离家远,住校,家长一方面鞭长莫及,另一方面有“乐得清静”的自欺心理。班主任联系家长,大多是在出现问题之后,部分家长有惧怕和躲避心理,沟通能力存在问题,问题越积越多,
还有一种普遍观念,不只表现在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但他们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习惯于把教师看作权威者,家长是接受者,所以,即使家校进行了会面,也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自以为是地“灌输”,家长或被迫或臣服地“接受”。校方是主动方,家长是被动方,其实不是参与者,而仅仅是听众、群众演员,执行得好还可以叫执行者,执行得不好的,则走过场,浪费时间而已。
综上分析,五年制高职学校以班主任为主角的学校与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多呈无效状态。
二、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探讨
针对家校沟通的时空障碍,应该是比较好解决的。从家长层面来说,家长克服困难,尽量安排出时间;从学校层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部门,首先要提高家校联络的有效性,不要让家长的时间白白浪费;作为学校代表的班主任为了祖国下一代可以牺牲一些休息时间,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接待室,保证一定的隐秘性,让家校双方坦诚地沟通交流。
五年制高职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形式上跟其他沟通没有什么区别,但必定存在的“第三者”始终“参与”其中,这个第三者是家长既爱又恨的快成年又未成年的尴尬阶段的问题孩子,所以几乎每次沟通都会给家长带来深刻而无法回避的情绪体验,时刻可能挑起家长的负面情绪,需要他们对付,而又基本对付不了,不像孩子小时候家长自以为是地打一顿就好了,也不像成年以后无可奈何地放手。
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策略应该从以下方面尝试:
1.以解决问题为动机、以事实陈述为基础。
在日常教育场景中,我们确实时不时看到一些教师的不成熟表现,面对学生无知无畏、再三再四的挑战,情绪失控,把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和无能为力都转嫁到家长身上,班主任比起家长更应该是理智、冷静、科学的代名词,当学校作为教育一方没办法或没权限单独完成教育任务的时候,寻求家长方,或者反过来,家长寻求学校方联合解决问题,那么家校更应该是合作者,共同协商问题解决的途径,而不是发泄情绪,班主任要理清主要问题即解决什么问题,双方共同探讨如果解决,具体到对象和方法,教师怎么做、家长怎么做、学生怎么做、教师怎么对学生说、家长怎么要求孩子等。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最多只能两个问题,比如迟到问题,做作业问题,如何处理眼前的一次打架事宜。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立场不同、个性不同,也有可能存在阶层差异、文化教育差异。“不会说话的说得你跳,会说话的说得你笑”。问题学生家长一般都有预设:老师又要告状了,我又要挨批了,然后把老师的话自动屏蔽。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陈述事实为前提,而不是找之以评价,比如:“你们家孩子很懒!老是迟到,老是不交作业。”这些就是评价而不一定是事实,而“上周你们家孩子有三次迟到记录;做十次作业,他只交了一次”这才是事实。再比如,“你家孩子不尊重老师”是评价,“老师给他打电话他没有接,老师找过他,他一句话没有说”这是陈述事实。总之,教师找家长来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挑起家长的情绪,孩子是不好,但面对老师这个“外人”,家長会有翼护孩子的天性。只有在事实面前,家长的第一反应才可能是聆听而不是辩解和反驳,才有下一步协同解决问题的可能。
2.以更新观念为关键,以掌握技巧为起点。
更新观念的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家长,班主任不仅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还要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在家校合作这个问题上,班主任需要获取的理念至少是关于沟通互动关系的观念。就是教师不仅自己而且应该让家长意识到,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者,家长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家校会面沟通不是批斗会。从沟通互动关系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校应该是双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民主的。家长于孩子,学生于教师,教师于家长,都应该是双主体的地位。让沟通成为互通的对方,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但教师是占有教育优势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优先持有者,确实有权威地位,但只是指导。同样,帮助家长更新育儿观念,学会沟通理念,不应该是,你是我孩子就必须听我的,或者必须听老师的,而是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老师的建议是什么?家长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建议?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面前的“问题学生”是一个教育成果,在他成为“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负有责任,同时需要承担扭转这种教育结果的职责。在日常家校冲突中,多少都有推卸责任的表现。在具体教育中,许多表现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比如说,教师和家长常以“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地评判学生的好坏优劣,但其实某个学生的“问题”是评判标准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学生有“问题”。《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转引的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有些班主任和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跟得上时代,但教育效果还是寥寥,“不是情绪暴躁,而是智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教育技巧欠缺的缘故,教育技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积累,在这方面作为非专业的家长会更短板一些,班主任可以利用沟通时间教家长一些可操作的技巧。比如“非暴力沟通”技能、正面管教技能、可以利用网络发送一些短视频,设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发布一些短视频,如何处理青春期,不做作业,晚归问题等。又比如前面说到的更新观念,师长对孩子要多观察少评论,但大多数家长甚至很多教师本身并不懂得“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区别两者的差异就成了“技巧”的一部分。再比如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掌握双核系统,记住谈话动机,掌握谈话氛围,不要把一场谈话变成情绪发泄声讨现场,也是一种技巧。
归根结底,好家长不是天生,教师也不是天生的教育者,不断学习,终身成长,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权威。
参考文献:
[1]赵小涛,郑秀娟.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家庭障碍性成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2016(3).
[2][美]科里·帕特森,著.毕崇毅,译.关键对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美]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