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兴趣;高效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意深长,这些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对理解力较弱、情感还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知识,更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巧用多媒体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打破地域限制,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地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的进行学习。
一、多媒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更谈不上自觉、主动及自主。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小学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还较差,无法从字面上理解课文中描绘的台湾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便通过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那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蝴蝶聚集在一起的美,使学生理解“色彩斑斓”在课文中的意思,通过播放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动态影像,让学生体会到“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动词的用法。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书面文字,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和动态画面的观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能够通过再现情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否被学生掌握、理解,这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有许多插图,它们的作用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但是篇幅有限,直观形象感不强,无法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抽象变为直观,以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少年闰土》的备课中,我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含义深刻,不容易理解。我先在课件中对不理解的词如“素来”“如许”“希奇”等进行展示,配以动听的声音解说,学生就会深刻地记住。然后再将“月下看瓜刺猹”“第一次见面”“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这些愉快地场景展现给学生,接下来再与“我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进行鲜明的对比,揭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封建道德观念对青少年的束缚。最后在讲“我”和闰土是如何话别时,给他们配以图形动作,让学生观察离别场面,再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来,这样就使本来读起来很生硬的文章增添了活力,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三、多媒体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动画世界,激发表达欲望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小朋友都酷爱“动画片”,从小就接触它们,对它们非常熟悉,兴趣也异常浓厚,是学生最喜欢的事物之一。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听、说训练《知错就改》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孙小圣和小熊丁丁去公园、孙小圣在公园的柱子上留下七个字、孙小圣改正错误”三幅动画片。在教学时逐幅播放,同时根据需要适时配上声音,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动画世界,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调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学生兴趣盎然,每欣赏完一幅动画后就会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有小朋友还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当一名小朋友说到孙小圣知道自己错了低下头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问题:只知道错了还不行,应该改正。那怎么改正呢?小朋友们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番讨论,有的同学说:应该擦掉,有的同学说:应该在亭子旁竖一块牌子写上:禁止涂写等等。小朋友们在讨论中不仅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誗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兴趣;高效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意深长,这些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对理解力较弱、情感还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知识,更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巧用多媒体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打破地域限制,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地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的进行学习。
一、多媒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更谈不上自觉、主动及自主。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小学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还较差,无法从字面上理解课文中描绘的台湾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便通过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那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蝴蝶聚集在一起的美,使学生理解“色彩斑斓”在课文中的意思,通过播放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动态影像,让学生体会到“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动词的用法。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书面文字,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和动态画面的观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能够通过再现情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否被学生掌握、理解,这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有许多插图,它们的作用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但是篇幅有限,直观形象感不强,无法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抽象变为直观,以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少年闰土》的备课中,我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含义深刻,不容易理解。我先在课件中对不理解的词如“素来”“如许”“希奇”等进行展示,配以动听的声音解说,学生就会深刻地记住。然后再将“月下看瓜刺猹”“第一次见面”“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这些愉快地场景展现给学生,接下来再与“我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进行鲜明的对比,揭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封建道德观念对青少年的束缚。最后在讲“我”和闰土是如何话别时,给他们配以图形动作,让学生观察离别场面,再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来,这样就使本来读起来很生硬的文章增添了活力,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三、多媒体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动画世界,激发表达欲望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小朋友都酷爱“动画片”,从小就接触它们,对它们非常熟悉,兴趣也异常浓厚,是学生最喜欢的事物之一。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听、说训练《知错就改》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孙小圣和小熊丁丁去公园、孙小圣在公园的柱子上留下七个字、孙小圣改正错误”三幅动画片。在教学时逐幅播放,同时根据需要适时配上声音,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动画世界,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调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学生兴趣盎然,每欣赏完一幅动画后就会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有小朋友还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当一名小朋友说到孙小圣知道自己错了低下头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问题:只知道错了还不行,应该改正。那怎么改正呢?小朋友们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番讨论,有的同学说:应该擦掉,有的同学说:应该在亭子旁竖一块牌子写上:禁止涂写等等。小朋友们在讨论中不仅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