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题组从文化冲突的视角探究家庭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即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融合、自治法治和德治、传承与创新。影响民族地区的家庭文明建设的根源有社会性原因、民族文化中断原因、家庭个体原因,课题组从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促进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123-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全国推选出来的文明家庭代表,并就家庭文明建设的相关事宜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无论何时,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區的家庭文明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共性与独特性的统一。课题组以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为核心问题,试图找到相应的建设对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地区乃至国家健康和谐发展。
一、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理论剖析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必定会出现一定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此时也就发生了文化冲突。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里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认为冲突不仅有破坏作用,同时也存在积极的影响,即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著作《文化模式》中指出,每种文化内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都有某种主导目的和内在结构,多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彼此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从生存原料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课题组正是以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和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研究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发挥文化冲突的正功能,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将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二、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实践发生(表现形式)
聚焦问题,找出关键,在众多的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冲突中,笔者选取了几个较为常见、容易感知和体悟到的内容进行切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真实的现代要以传统为基础,“现代化具有化解传统阻力的强大量能,但也有不断汲取传统价值以丰富自己的迫切需要”“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全方位整合的关系。一方面,传统不断为现代性所改变,真正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继承和发展传统,在整合传统与现代基本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创造’传统、‘改变’和‘再改变’传统的过程”。
(二)民族与融合
列宁在论述民族融合问题时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消灭一切民族隔绝状态,要使各民族相互接近,从而促进各民族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长期共同存在,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鼓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努力缩小和消除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这种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共同存在的现实基础之上,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建设势必受到这种交融文化冲突的影响。
(三)自治、法治与德治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绝大部分人口还是生活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自治是人们通过协商自定规则和程序,自治组织按照预定的程序、规则进行治理,人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治理方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乡村事务多种多样,为了妥善地处理其中的问题,建立了国家的公共服务组织,依靠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才运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法治,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点。这种治理模式虽然成本较高,但是稳定性也较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在乡村社会中可以用道德来约束和规范乡村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乡村秩序,把道德规范和组织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管理组织中的人和事,这就是德治。这种治理模式在我国长期发挥作用,但是其约束力有限,没有强制性,稳定性不高。所以,可以说,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自治是核心, 法治是保障, 德治是基础。
(四)传承与创新
文化,来自特定的环境。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是各个民族长期积淀的结果。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维护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衍生为符合我国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神。
三、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根源分析
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受地理环境、政治和历史事件的影响。文化冲突如前所述,不仅具有负功能,同时它也有正功能。文化冲突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内部自身的原因以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社会性原因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本土文化的变迁两个交叉的阶段。在外来文化的入侵方面,壮族从形成之初就一直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即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壮族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吸收了汉族文化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其民族的特殊性,特别是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区域还是保留了很多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所以壮族文化不是、也不可能是全盘汉化的结果。在本土文化变迁方面,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隔绝到开放共享,民族地区通过交流、资源共享在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方面一直在发生变迁,促进了壮族文化的飞速发展。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旧文化在新文化尚未系统成型之前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碰撞、摩擦、冲突,然后再慢慢地调适、适应、融合,循环往复,壮族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与适应之间寻求发展。
(二)民族地区文化中断原因
这里的文化中断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受到外来汉族文化的冲击造成的不连续性,导致防御性的被动文化适应,表现为不同文化冲突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自身期望值不同以及语言与交际环境受限等方面。民族文化的中断主要表现在家庭、村落、中小学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中断。在家庭,物质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保障,精神上缺乏良好的学校环境所需要的语言环境,民族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在村落,地理位置上的闭塞导致学习的文化环境的匮乏,村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中小学,民族学校物质文化基础与现代城镇学校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学校主要是以汉语文化为背景,与本民族的文化相分离,导致认知上的冲突。
(三)家庭个体原因
民族文化影响群体,影响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进而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对民族家庭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经济和民族教育落后的原因,很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家庭无力承担学费,家庭学习氛围较弱,孩子的学习兴趣较低。在家庭中,长辈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仪习俗习惯对晚辈进行教育,其中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是也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如夫妻关系不平等、亲子冲突、重男轻女、代际隔膜等。
四、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文化冲突下的文化选择路径
文化涵盖了家庭文化、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它沿袭人的一生,对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影响。
(一)优化民族地区家庭内部文化环境,挖掘家庭文明建设德育资源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广泛存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早的教育方式。基于前文所论述的传统与现代的实践发现,在壮族家庭教育中要继承民族传统优良作风,充分挖掘壮族传统家庭中原本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优化家庭内部文化环境。壮族家庭中长辈是权威的象征,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如吃饭时要给老人夹好菜,关心儿孙,培养晚辈尊老爱幼的品质。在日常生活小事务中,凡事要向长辈请教,长辈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儿孙进行家教。遇到重大事务,要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持事务,邀请族中老少参加,并对族中晚辈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在礼仪交往中,长辈传授给晚辈待人接物的礼节,让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见世面,学知识,遵守社会公德,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在家庭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对于家庭文化落后的部分要积极地改进,如加强夫妻关系中女性的地位,实现男女平等,重视对女童的教育,重视家庭亲子关系的培养等。
(二)優化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环境,拓展家庭文明建设文化资源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壮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而学校教育又是实现文化的民族与融合、传承与创新实践发生的重要路径。所以,必须大力提升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实现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的家校一体化。首先,国家和政府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民族教育,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使民族教育与主流教育保持均衡发展,促进民族与融合。其次,群众要重视教育,利用多种途径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聘请优秀的教师授课,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最后,学校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根据本民族特点,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进而促进家庭文化的发展。
(三)优化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环境,创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每一个家庭都是坐落于社区之中,家庭文明建设依托一定的社区环境。其中传统习俗、民族教育、民族特色节日等在优化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环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唱山歌是壮族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民间有普遍流行的〈四季歌》《十二月田歌》《二十四节气歌》等,人们通过唱山歌传递思想,抒发感情,传递农业知识,传递道德文化,另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等可以对人们进行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婚俗、祭祀俗、丧葬俗等对家庭的家教家风的形成都有影响。在壮族民族教育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之一的是村规民约教育,其中有对公共财产的使用、公益事业的建设、社会治安的治理、环境保护等,通过口头教育、立碑立牌式的文字教育、处罚等方式,对社区进行管理。要重视民族特色节日在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少数民族节日体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传承民族文化、团结民族的作用,还能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环境的创设对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多元性,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民族地区文化冲突来着力于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金元浦,薛永武,李有光,等.中国文化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姚新中.传统与现代的再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59.
[5] 邓大才.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社会科学战线,2018(4):32-38.
[6]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 韦志均.广西少数民族女性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123-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全国推选出来的文明家庭代表,并就家庭文明建设的相关事宜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无论何时,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區的家庭文明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共性与独特性的统一。课题组以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为核心问题,试图找到相应的建设对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地区乃至国家健康和谐发展。
一、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理论剖析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必定会出现一定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此时也就发生了文化冲突。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里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认为冲突不仅有破坏作用,同时也存在积极的影响,即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著作《文化模式》中指出,每种文化内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都有某种主导目的和内在结构,多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彼此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从生存原料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课题组正是以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和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研究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发挥文化冲突的正功能,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将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二、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实践发生(表现形式)
聚焦问题,找出关键,在众多的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冲突中,笔者选取了几个较为常见、容易感知和体悟到的内容进行切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真实的现代要以传统为基础,“现代化具有化解传统阻力的强大量能,但也有不断汲取传统价值以丰富自己的迫切需要”“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全方位整合的关系。一方面,传统不断为现代性所改变,真正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继承和发展传统,在整合传统与现代基本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创造’传统、‘改变’和‘再改变’传统的过程”。
(二)民族与融合
列宁在论述民族融合问题时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消灭一切民族隔绝状态,要使各民族相互接近,从而促进各民族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长期共同存在,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鼓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努力缩小和消除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这种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共同存在的现实基础之上,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建设势必受到这种交融文化冲突的影响。
(三)自治、法治与德治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绝大部分人口还是生活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自治是人们通过协商自定规则和程序,自治组织按照预定的程序、规则进行治理,人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治理方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乡村事务多种多样,为了妥善地处理其中的问题,建立了国家的公共服务组织,依靠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才运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法治,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点。这种治理模式虽然成本较高,但是稳定性也较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在乡村社会中可以用道德来约束和规范乡村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乡村秩序,把道德规范和组织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管理组织中的人和事,这就是德治。这种治理模式在我国长期发挥作用,但是其约束力有限,没有强制性,稳定性不高。所以,可以说,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自治是核心, 法治是保障, 德治是基础。
(四)传承与创新
文化,来自特定的环境。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是各个民族长期积淀的结果。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维护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衍生为符合我国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神。
三、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根源分析
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受地理环境、政治和历史事件的影响。文化冲突如前所述,不仅具有负功能,同时它也有正功能。文化冲突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内部自身的原因以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社会性原因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本土文化的变迁两个交叉的阶段。在外来文化的入侵方面,壮族从形成之初就一直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即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壮族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吸收了汉族文化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其民族的特殊性,特别是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区域还是保留了很多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所以壮族文化不是、也不可能是全盘汉化的结果。在本土文化变迁方面,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隔绝到开放共享,民族地区通过交流、资源共享在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方面一直在发生变迁,促进了壮族文化的飞速发展。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旧文化在新文化尚未系统成型之前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碰撞、摩擦、冲突,然后再慢慢地调适、适应、融合,循环往复,壮族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与适应之间寻求发展。
(二)民族地区文化中断原因
这里的文化中断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受到外来汉族文化的冲击造成的不连续性,导致防御性的被动文化适应,表现为不同文化冲突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自身期望值不同以及语言与交际环境受限等方面。民族文化的中断主要表现在家庭、村落、中小学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中断。在家庭,物质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保障,精神上缺乏良好的学校环境所需要的语言环境,民族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在村落,地理位置上的闭塞导致学习的文化环境的匮乏,村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中小学,民族学校物质文化基础与现代城镇学校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学校主要是以汉语文化为背景,与本民族的文化相分离,导致认知上的冲突。
(三)家庭个体原因
民族文化影响群体,影响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进而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对民族家庭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经济和民族教育落后的原因,很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家庭无力承担学费,家庭学习氛围较弱,孩子的学习兴趣较低。在家庭中,长辈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仪习俗习惯对晚辈进行教育,其中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是也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如夫妻关系不平等、亲子冲突、重男轻女、代际隔膜等。
四、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文化冲突下的文化选择路径
文化涵盖了家庭文化、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它沿袭人的一生,对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影响。
(一)优化民族地区家庭内部文化环境,挖掘家庭文明建设德育资源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广泛存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早的教育方式。基于前文所论述的传统与现代的实践发现,在壮族家庭教育中要继承民族传统优良作风,充分挖掘壮族传统家庭中原本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优化家庭内部文化环境。壮族家庭中长辈是权威的象征,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如吃饭时要给老人夹好菜,关心儿孙,培养晚辈尊老爱幼的品质。在日常生活小事务中,凡事要向长辈请教,长辈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儿孙进行家教。遇到重大事务,要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持事务,邀请族中老少参加,并对族中晚辈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在礼仪交往中,长辈传授给晚辈待人接物的礼节,让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见世面,学知识,遵守社会公德,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在家庭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对于家庭文化落后的部分要积极地改进,如加强夫妻关系中女性的地位,实现男女平等,重视对女童的教育,重视家庭亲子关系的培养等。
(二)優化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环境,拓展家庭文明建设文化资源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壮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而学校教育又是实现文化的民族与融合、传承与创新实践发生的重要路径。所以,必须大力提升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实现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的家校一体化。首先,国家和政府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民族教育,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使民族教育与主流教育保持均衡发展,促进民族与融合。其次,群众要重视教育,利用多种途径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聘请优秀的教师授课,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最后,学校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根据本民族特点,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进而促进家庭文化的发展。
(三)优化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环境,创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每一个家庭都是坐落于社区之中,家庭文明建设依托一定的社区环境。其中传统习俗、民族教育、民族特色节日等在优化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环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唱山歌是壮族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民间有普遍流行的〈四季歌》《十二月田歌》《二十四节气歌》等,人们通过唱山歌传递思想,抒发感情,传递农业知识,传递道德文化,另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等可以对人们进行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婚俗、祭祀俗、丧葬俗等对家庭的家教家风的形成都有影响。在壮族民族教育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之一的是村规民约教育,其中有对公共财产的使用、公益事业的建设、社会治安的治理、环境保护等,通过口头教育、立碑立牌式的文字教育、处罚等方式,对社区进行管理。要重视民族特色节日在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少数民族节日体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传承民族文化、团结民族的作用,还能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环境的创设对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多元性,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民族地区文化冲突来着力于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金元浦,薛永武,李有光,等.中国文化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姚新中.传统与现代的再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59.
[5] 邓大才.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社会科学战线,2018(4):32-38.
[6]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 韦志均.广西少数民族女性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