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有法,教师要在不违背教育法则和教育常规的前提下积极认真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紧扣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教平臺及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
一、吃透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吃透教材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在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当中找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单元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上一节课认识了图形周长的基础上,先量出示的图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如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原来理解的概念6+4+6+4=20厘米,即是长+宽+长+宽=周长,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也相等”可得6×2+4×2=12+8=20厘米,即长×2+宽×2=周长;再引导学生发现更简洁的方法:由于6乘以24也是乘以2的情况,所以可以列成(6+4)×2=10×2=20厘米,即(长+宽)×2=周长。引导学生比较清楚哪种方法更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并把最简洁的(长+宽)×2=周长写在书本上,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应用。
二、优化教学手段
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能清楚教和学的关系,老师的教不再是以前老旧的方法进行满堂灌,老师永不休止地讲个不停,让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当作老师讲课的“接收器”。这样一久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也很差。所以老师的的教法是一个永远必须走在改革前沿的课题,老师在掌握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电教设备平台,进行制作课件等,并且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如我在教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圆的周长”的过程中要先弄清楚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认识圆的周长,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过程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学会圆的周长公式解决数学中的问题;难点是弄清楚直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老师在弄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导入课题: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了一只单车轮,它在公路上滚来滚去。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想知道这车轮滚动一圈能走多远?该怎么办?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去发现什么叫周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应用电教平台用PPT进行展示车轮滚动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其实就是轮子的周长。学生还会发现,用一条绳子绕轮子一周然后剪下来拉直,可以在尺子上量出它的长度,也就是轮子的周长了;还有些学生会想到把车轮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也同样可以测出车轮的周长。这主要是从感性认识来求出圆的周长,但有些圆特别大或者有些又特别小。用这两种方法就不好测量了,从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难题。虽然大家都知道轮子越大它滚一圈就越远,但一直没有找到计算周长的方法。为此数学家一直在探索,最终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固定的值(圆周率),接下来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通过书本智慧老人告知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即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教科书规定计算时通常取值3.14,根据探索发现可得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2r。通过整节课的探索与发现学生的学习氛围强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掌握了公式的应用技巧,从而在以后的作业当中能够熟练地应用。
又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梯形的面积”的时候是让学生在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剪成两个梯形,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图形进行比较找特征,并发现剪出来的两个梯形与另一个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的讨论总结并选出组长发言。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研究,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较后知道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且还发现了“一个梯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关系。从而教师引导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就可以推出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从而让学生弄懂了为什么要用上底+下底还要除以2的道理,学习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做作业的时候就能够应用自如。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引发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禁忌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高不可攀,而是应该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作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我喜欢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一份合理的要求,并让学生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其中包括成绩的目标分等等,时刻让学生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同时老师也应该乐意接受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发现老师也有不足。我每一个学期都喜欢制作一张意见反馈书,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老师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学生对老师平时、上课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要写,不好的也要写(尽管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不完全正确,老师也不应该批评学生);学生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然后老师收集好所有同学的反馈意见,要认认真真地进行研究,理解班内的情况,备好档案进行追踪,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资料,让老师也掌握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上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表扬学生,教师称赞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和身体语言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力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学习起来就不觉得厌倦,慢慢地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我要学习”的好思想,而不是“要我学习”的坏习惯。
去年我接手了一位同学,他原来的成绩都是不合格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转变了他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预习——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最后理解并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一、吃透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吃透教材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在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当中找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单元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上一节课认识了图形周长的基础上,先量出示的图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如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原来理解的概念6+4+6+4=20厘米,即是长+宽+长+宽=周长,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也相等”可得6×2+4×2=12+8=20厘米,即长×2+宽×2=周长;再引导学生发现更简洁的方法:由于6乘以24也是乘以2的情况,所以可以列成(6+4)×2=10×2=20厘米,即(长+宽)×2=周长。引导学生比较清楚哪种方法更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并把最简洁的(长+宽)×2=周长写在书本上,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应用。
二、优化教学手段
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能清楚教和学的关系,老师的教不再是以前老旧的方法进行满堂灌,老师永不休止地讲个不停,让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当作老师讲课的“接收器”。这样一久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也很差。所以老师的的教法是一个永远必须走在改革前沿的课题,老师在掌握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电教设备平台,进行制作课件等,并且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如我在教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圆的周长”的过程中要先弄清楚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认识圆的周长,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过程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学会圆的周长公式解决数学中的问题;难点是弄清楚直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老师在弄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导入课题: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了一只单车轮,它在公路上滚来滚去。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想知道这车轮滚动一圈能走多远?该怎么办?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去发现什么叫周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应用电教平台用PPT进行展示车轮滚动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其实就是轮子的周长。学生还会发现,用一条绳子绕轮子一周然后剪下来拉直,可以在尺子上量出它的长度,也就是轮子的周长了;还有些学生会想到把车轮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也同样可以测出车轮的周长。这主要是从感性认识来求出圆的周长,但有些圆特别大或者有些又特别小。用这两种方法就不好测量了,从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难题。虽然大家都知道轮子越大它滚一圈就越远,但一直没有找到计算周长的方法。为此数学家一直在探索,最终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固定的值(圆周率),接下来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通过书本智慧老人告知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即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教科书规定计算时通常取值3.14,根据探索发现可得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2r。通过整节课的探索与发现学生的学习氛围强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掌握了公式的应用技巧,从而在以后的作业当中能够熟练地应用。
又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梯形的面积”的时候是让学生在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剪成两个梯形,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图形进行比较找特征,并发现剪出来的两个梯形与另一个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的讨论总结并选出组长发言。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研究,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较后知道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且还发现了“一个梯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关系。从而教师引导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就可以推出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从而让学生弄懂了为什么要用上底+下底还要除以2的道理,学习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做作业的时候就能够应用自如。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引发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禁忌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高不可攀,而是应该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作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我喜欢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一份合理的要求,并让学生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其中包括成绩的目标分等等,时刻让学生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同时老师也应该乐意接受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发现老师也有不足。我每一个学期都喜欢制作一张意见反馈书,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老师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学生对老师平时、上课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要写,不好的也要写(尽管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不完全正确,老师也不应该批评学生);学生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然后老师收集好所有同学的反馈意见,要认认真真地进行研究,理解班内的情况,备好档案进行追踪,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资料,让老师也掌握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上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表扬学生,教师称赞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和身体语言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力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学习起来就不觉得厌倦,慢慢地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我要学习”的好思想,而不是“要我学习”的坏习惯。
去年我接手了一位同学,他原来的成绩都是不合格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转变了他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预习——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最后理解并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