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篇互文性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传记书评中互文线索的使用,明确了具体互文性的意义和功能。结果发现,该书评主要使用编码表达、引语和否定这三类互文线索,其表现的具体互文性旨在使读者更大程度地联系其他语篇和历史文化因素,对该书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互文线索的使用有助于书评作者更加连贯、更具逻辑性的表达。
[关键词]互文线索 具体互文性 传记书评
[中图分类号]K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10-02
近些年来,非文学语篇中的互文性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李曙光,2009;武建国,2012;辛斌、李悦,2016),这些互文性的研究进一步地明确了互文线索使用的意义,揭示了语篇的对话性(dialogism)。对话性这一概念最早由巴赫金提出,指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辛斌,1999)对话性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语篇当中,但对话程度不同。以往对非文学语篇中互文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新闻语篇、广告语篇、政府文件中,对书评尤其是传记书评中的互文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斯大林:权力的悖论,1878—1928,卷一》的书评为例,旨在通过其中的互文线索揭示互文意义。对互文意义进行明确,一方面使我们对作者的表达意图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理解传记原书。
一、互文性
Kristeva(1986)在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首次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Kristeva(1986)认为,任何语篇都是在对另一语篇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由引语拼凑而成,表现出互文性。辛斌(2010)认为,这一思想来源于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指称性和差异性蕴含语言结构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广义上的对话性使得语篇互文性的建构更进一步地成为可能,这涉及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等各种因素。也就是说,某一特定语篇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依存于之前和现今的各种语篇。自互文性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定义。由于本文所选书评的文本为斯大林传记,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因素,因而采用Barthes(1974)的定义,即互文性指将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考虑在内,不同文本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聚焦点不同,不同学者对互文性的分类也存在一定差异。Kristeva(1986)最早将互文性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分别指一段特定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和以各种方式与语篇相关的互文关系。这种分类源于索绪尔提出的横组合和纵组合关系。Fairclough(1992)区分了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前者指某一特定语篇中标明的与其他语篇的互文关系,后者指语篇类型规范的复杂关系。为方便语篇分析,辛斌(2000)将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他人话语,后者则指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或语域的混合交融。由于本文着重于书评的互文性分析,因而采用最后一种分类,即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
事实上,语篇中的互文性属于意义层面,而这种互文意义是由篇章中具体存在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的,如引语、仿拟、反语、否定、语篇暗指等。这些语言表现形式可以称作互文线索(刘金明,2006),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语篇的互文意义。下面将主要介绍语篇中几种常见的典型互文线索。
二、互文线索
典型的互文线索主要包括引语、仿拟、反语、否定和编码表达(coded expressions)。(刘金明,2006)引语是最大程度上反映语篇互文性的互文线索,可进一步分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DS)、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FDS)、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IS)、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IDS)和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NRSA)。直接引语指引用他人的原话,自由直接引语指不使用转述分句引用他人的原本话语。间接引语则指重述别人的话语,而非原本话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相似,自由间接引语是在间接引语的基础上去掉转述分句。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通常注重转述的意义,一般使用如indicate, infer等转述动词或相应的名词。仿拟则指仿照其他话语表述的风格。再者,反讽指暗示或影射出其他含义。否定,本身带有互文性特征,指与其他语篇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编码表达指人们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
本文着眼于书评中典型的互文线索,对这些具体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出的互文意义进行探析,并对其功能进行明确。
三、书评中的互文线索和互文性
本文所选书评来自华盛顿邮报专栏,所评述的书是史蒂芬·考特林2014年新作Stalin:Volume 1,Paradoxes of Power,1878—1928。史蒂芬·考特林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历史学家,他试图将这部斯大林传分成三卷来写,本书是第一卷,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来集中描写斯大林前50年的生活。由于原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斯大林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书评也自然与此密切相关。一方面,书评中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其中的互文线索表现出具体互文性,另一方面书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要引用述评作品和其他相似的评论,体现出体裁互文性。
对书评中的互文线索进行明确后发现,引语、否定和编码表达这三类互文线索在书评中大量使用,而仿拟和反语则较少出现。下表列出了书评中出现的三种主要互文线索的实例,为方便起见,本文只列出了其中五处。
对书评中所有互文线索进行统计,三种主要互文线索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编码表达出现的频率最高,所占互文线索的比例(45.0%)最大,接近所使用互文线索的一半。这主要源于所评述的传记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对这些背景的涉及自然要依赖大量的编码表达。比方说,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指主张社会主义(socialism)的一个党派,书评中没有对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因而读者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书评又出现有关社会主义的引用,具体互文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事实上,对书评的理解需要一定背景知识,书评作者熟知此类知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文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再如,马克思列宁主义(Marxist-Leninist ideology)也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与其形成互文关系。再者,书评中出现的编码表达“Ivan the Terrible”涉及文化语境,读者要对前苏联的历史有一定了解。“Ivan the Terrible”指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既野心勃勃又残忍暴力,因宗教信仰大肆屠杀百姓。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编码表达使读者联系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具体互文性由此得到了体现。
针对于引语来说,其在书评互文线索的使用中占38.3%,其中的各种子类型的频率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在引语使用中所占比例最高,接近70%。也就是说,书评中的引用大多以叙述的形式存在。这种叙述在引用其他语篇的基础上,往往融入书评者的观点和总结。一方面以其他语篇为背景,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进行表达。例如,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the early accounts by his rival and victim Leon Trotsky”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托洛茨基对斯大林进行过怎样的描述,但从下文中的话语可以推断出该描述是消极的。由此本书评与之前语篇间的互文性和对话性得到体现。相比于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得较少。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主要引用了评述传记的原话,原传记是书评主要思想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语篇之间的互文性,例如“Stalin created the apparatus, and it was a colossal feat.”。对传记中原话的直接引用,相对于其他引用形式而言,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两语篇的互文关系。此外,间接引语的使用也在书评中出现,对原传记思想的转述也较好地体现了书评的互文性。但较之于前两种引用方式,间接引语在书评中表现出的互文意义和互文功能不是很强,因而使用的频率不是很高。
最后,否定这一互文线索在书评中的使用占16.7%,用来表达与其他语篇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自然而然地将本书评与另外的语篇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互文性的特征。比如说,书评者为表现评述传记对斯大林的描述与之前不同,使用“as opposed to earlier portrayals of him as a ‘mediocrity’or a‘gray blur’”,同时将书评之外的两个语篇考虑进来,具体互文性由此得到了实现。
总之,由书评中出现的引语、编码表达和否定三种主要互文线索可知,此时表现出来的互文性以具体互文性为主。这些互文线索及其表现出来的具体互文性,使书评中的表达更加连贯,同时也使读者对评述的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书评的文体特征在于评论,其体裁互文性表现在评价资源的使用,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语
本文以一篇传记书评为例,探析了其中的互文线索,并明确了其表现出来的互文意义。结果表明,书评中的互文线索以编码表达、引语和否定为主,这些互文线索使读者进一步联系与此相关的语篇和社会文化因素。由此,读者对评述的传记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这种互文线索也有助于书评作者表达的连贯。
【参考文献】
[1]Barthes,Ronald.S/Z Trans.Richard Howard[J].New York: Hill
[关键词]互文线索 具体互文性 传记书评
[中图分类号]K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10-02
近些年来,非文学语篇中的互文性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李曙光,2009;武建国,2012;辛斌、李悦,2016),这些互文性的研究进一步地明确了互文线索使用的意义,揭示了语篇的对话性(dialogism)。对话性这一概念最早由巴赫金提出,指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辛斌,1999)对话性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语篇当中,但对话程度不同。以往对非文学语篇中互文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新闻语篇、广告语篇、政府文件中,对书评尤其是传记书评中的互文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斯大林:权力的悖论,1878—1928,卷一》的书评为例,旨在通过其中的互文线索揭示互文意义。对互文意义进行明确,一方面使我们对作者的表达意图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理解传记原书。
一、互文性
Kristeva(1986)在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首次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Kristeva(1986)认为,任何语篇都是在对另一语篇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由引语拼凑而成,表现出互文性。辛斌(2010)认为,这一思想来源于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指称性和差异性蕴含语言结构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广义上的对话性使得语篇互文性的建构更进一步地成为可能,这涉及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等各种因素。也就是说,某一特定语篇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依存于之前和现今的各种语篇。自互文性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定义。由于本文所选书评的文本为斯大林传记,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因素,因而采用Barthes(1974)的定义,即互文性指将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考虑在内,不同文本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聚焦点不同,不同学者对互文性的分类也存在一定差异。Kristeva(1986)最早将互文性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分别指一段特定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和以各种方式与语篇相关的互文关系。这种分类源于索绪尔提出的横组合和纵组合关系。Fairclough(1992)区分了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前者指某一特定语篇中标明的与其他语篇的互文关系,后者指语篇类型规范的复杂关系。为方便语篇分析,辛斌(2000)将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他人话语,后者则指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或语域的混合交融。由于本文着重于书评的互文性分析,因而采用最后一种分类,即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
事实上,语篇中的互文性属于意义层面,而这种互文意义是由篇章中具体存在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的,如引语、仿拟、反语、否定、语篇暗指等。这些语言表现形式可以称作互文线索(刘金明,2006),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语篇的互文意义。下面将主要介绍语篇中几种常见的典型互文线索。
二、互文线索
典型的互文线索主要包括引语、仿拟、反语、否定和编码表达(coded expressions)。(刘金明,2006)引语是最大程度上反映语篇互文性的互文线索,可进一步分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DS)、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FDS)、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IS)、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IDS)和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NRSA)。直接引语指引用他人的原话,自由直接引语指不使用转述分句引用他人的原本话语。间接引语则指重述别人的话语,而非原本话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相似,自由间接引语是在间接引语的基础上去掉转述分句。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通常注重转述的意义,一般使用如indicate, infer等转述动词或相应的名词。仿拟则指仿照其他话语表述的风格。再者,反讽指暗示或影射出其他含义。否定,本身带有互文性特征,指与其他语篇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编码表达指人们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
本文着眼于书评中典型的互文线索,对这些具体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出的互文意义进行探析,并对其功能进行明确。
三、书评中的互文线索和互文性
本文所选书评来自华盛顿邮报专栏,所评述的书是史蒂芬·考特林2014年新作Stalin:Volume 1,Paradoxes of Power,1878—1928。史蒂芬·考特林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历史学家,他试图将这部斯大林传分成三卷来写,本书是第一卷,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来集中描写斯大林前50年的生活。由于原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斯大林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书评也自然与此密切相关。一方面,书评中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其中的互文线索表现出具体互文性,另一方面书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要引用述评作品和其他相似的评论,体现出体裁互文性。
对书评中的互文线索进行明确后发现,引语、否定和编码表达这三类互文线索在书评中大量使用,而仿拟和反语则较少出现。下表列出了书评中出现的三种主要互文线索的实例,为方便起见,本文只列出了其中五处。
对书评中所有互文线索进行统计,三种主要互文线索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编码表达出现的频率最高,所占互文线索的比例(45.0%)最大,接近所使用互文线索的一半。这主要源于所评述的传记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对这些背景的涉及自然要依赖大量的编码表达。比方说,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指主张社会主义(socialism)的一个党派,书评中没有对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因而读者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书评又出现有关社会主义的引用,具体互文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事实上,对书评的理解需要一定背景知识,书评作者熟知此类知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文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再如,马克思列宁主义(Marxist-Leninist ideology)也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与其形成互文关系。再者,书评中出现的编码表达“Ivan the Terrible”涉及文化语境,读者要对前苏联的历史有一定了解。“Ivan the Terrible”指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既野心勃勃又残忍暴力,因宗教信仰大肆屠杀百姓。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编码表达使读者联系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具体互文性由此得到了体现。
针对于引语来说,其在书评互文线索的使用中占38.3%,其中的各种子类型的频率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在引语使用中所占比例最高,接近70%。也就是说,书评中的引用大多以叙述的形式存在。这种叙述在引用其他语篇的基础上,往往融入书评者的观点和总结。一方面以其他语篇为背景,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进行表达。例如,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the early accounts by his rival and victim Leon Trotsky”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托洛茨基对斯大林进行过怎样的描述,但从下文中的话语可以推断出该描述是消极的。由此本书评与之前语篇间的互文性和对话性得到体现。相比于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得较少。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主要引用了评述传记的原话,原传记是书评主要思想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语篇之间的互文性,例如“Stalin created the apparatus, and it was a colossal feat.”。对传记中原话的直接引用,相对于其他引用形式而言,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两语篇的互文关系。此外,间接引语的使用也在书评中出现,对原传记思想的转述也较好地体现了书评的互文性。但较之于前两种引用方式,间接引语在书评中表现出的互文意义和互文功能不是很强,因而使用的频率不是很高。
最后,否定这一互文线索在书评中的使用占16.7%,用来表达与其他语篇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自然而然地将本书评与另外的语篇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互文性的特征。比如说,书评者为表现评述传记对斯大林的描述与之前不同,使用“as opposed to earlier portrayals of him as a ‘mediocrity’or a‘gray blur’”,同时将书评之外的两个语篇考虑进来,具体互文性由此得到了实现。
总之,由书评中出现的引语、编码表达和否定三种主要互文线索可知,此时表现出来的互文性以具体互文性为主。这些互文线索及其表现出来的具体互文性,使书评中的表达更加连贯,同时也使读者对评述的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书评的文体特征在于评论,其体裁互文性表现在评价资源的使用,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语
本文以一篇传记书评为例,探析了其中的互文线索,并明确了其表现出来的互文意义。结果表明,书评中的互文线索以编码表达、引语和否定为主,这些互文线索使读者进一步联系与此相关的语篇和社会文化因素。由此,读者对评述的传记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这种互文线索也有助于书评作者表达的连贯。
【参考文献】
[1]Barthes,Ronald.S/Z Trans.Richard Howard[J].New York: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