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具有时代意义,对人类的现代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讓学生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还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高中历史被列入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备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与青睐,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的学科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开展工作,同时也要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本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1-02
从1980年起,我国的教学评价在教育类的专家、学者及实践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究下日趋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评价方式变革成为本次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以往课改最大不同点就是新一轮评价改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高中历史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被列入高考科目,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评价显得越发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出发,建立适宜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要对原有以历史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进行彻底改革,将评价方向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在历史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4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了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可见,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内涵,它完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尤其在历史教学评价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
历史核心素养就是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素养,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它要求学生可以把历史事件放在所处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具备时间纵深感,可以把历史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还原,清晰分析其中的复杂关系,并有机的将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
史料实证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即习惯用事实说话,在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时必须“以史为鉴”,不能凭借个人想象中的“天马行空”进行随意臆测;要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从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中查阅出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历史问题。
历史理解是一种来源于个体认知结构内的知识“消化”过程,针对于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或者接触到的历史现象,运用原有的认知体系,将意识内的各种知识资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模式,以此来适应新知识的融入,最终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基础之上的新技能,要求学生借助历史资料,对资料认真分析,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最后客观精确的把理解到的知识内容进行科学解释;历史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最终形成的历史观点,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特点,是对历史现象表现出的价值取向。
二、原有高中历史价值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主体错位
在高中历史价值评价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位置,而评价主体却是学校和教师。国家教育部有关标准规定,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好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可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只能扮演知识的接收角色,却不能成为主动评价角色。这种评价模式违背于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长期处于被评价的角色中,会起到负面效应,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师生矛盾,影响到正常历史课堂教学的进程。
(二)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的评价,缺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是历史《教学大纲》和每年的《考试说明》,实际上是目标评价体系。它根据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部分把每节的内容建立相应的目标,而后分解出二级、三级目标。在这种目标评价体系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历史教学学术性过高,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学习的归宿点
在于高考,学习成为了一种功利性的行为,高考成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会丢掉学生对于历史本身的兴趣。
三、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把历史学科素养作为评价导向,构建新的历史评价体系。
(一)以唯物史观素养为评价导向
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指导,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切入,帮助学生构建唯物史观素养。要引导学生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自觉运用唯物的观点去分析和判断,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式,清晰客观分析历史事件。
(二)以时空观素养为评价导向
前文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是历史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同样也要把时空观素养作为基础。时空观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它要求学生具备时间感和空间感。需要把具体事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比如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生在想到1840年时,第一反应就应该考虑到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以史料实证素养为评价导向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尽管我们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可是仍然应该坚持运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历史解释素养为评价导向
解释素养是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在反应,是通过新旧知识结合之后形成的新观点或认知。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该能力同样也是高考中时常考到的内容,材料分析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把历史解释素养纳入考察标准之一,并将其视为评价导向。
(五)以家国情怀素养为评价导向
家国情怀素养也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价值观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建立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经典的历史案例让学生自觉的形成民族自豪感,为此家国情怀素养同样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构成,它对于历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要充分思考学生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分别从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让历史教学评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1-02
从1980年起,我国的教学评价在教育类的专家、学者及实践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究下日趋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评价方式变革成为本次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以往课改最大不同点就是新一轮评价改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高中历史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被列入高考科目,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评价显得越发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出发,建立适宜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要对原有以历史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进行彻底改革,将评价方向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在历史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4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了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可见,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内涵,它完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尤其在历史教学评价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
历史核心素养就是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素养,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它要求学生可以把历史事件放在所处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具备时间纵深感,可以把历史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还原,清晰分析其中的复杂关系,并有机的将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
史料实证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即习惯用事实说话,在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时必须“以史为鉴”,不能凭借个人想象中的“天马行空”进行随意臆测;要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从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中查阅出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历史问题。
历史理解是一种来源于个体认知结构内的知识“消化”过程,针对于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或者接触到的历史现象,运用原有的认知体系,将意识内的各种知识资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模式,以此来适应新知识的融入,最终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基础之上的新技能,要求学生借助历史资料,对资料认真分析,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最后客观精确的把理解到的知识内容进行科学解释;历史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最终形成的历史观点,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特点,是对历史现象表现出的价值取向。
二、原有高中历史价值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主体错位
在高中历史价值评价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位置,而评价主体却是学校和教师。国家教育部有关标准规定,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好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可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只能扮演知识的接收角色,却不能成为主动评价角色。这种评价模式违背于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长期处于被评价的角色中,会起到负面效应,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师生矛盾,影响到正常历史课堂教学的进程。
(二)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的评价,缺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是历史《教学大纲》和每年的《考试说明》,实际上是目标评价体系。它根据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部分把每节的内容建立相应的目标,而后分解出二级、三级目标。在这种目标评价体系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历史教学学术性过高,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学习的归宿点
在于高考,学习成为了一种功利性的行为,高考成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会丢掉学生对于历史本身的兴趣。
三、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把历史学科素养作为评价导向,构建新的历史评价体系。
(一)以唯物史观素养为评价导向
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指导,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切入,帮助学生构建唯物史观素养。要引导学生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自觉运用唯物的观点去分析和判断,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式,清晰客观分析历史事件。
(二)以时空观素养为评价导向
前文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是历史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同样也要把时空观素养作为基础。时空观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它要求学生具备时间感和空间感。需要把具体事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比如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生在想到1840年时,第一反应就应该考虑到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以史料实证素养为评价导向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尽管我们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可是仍然应该坚持运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历史解释素养为评价导向
解释素养是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在反应,是通过新旧知识结合之后形成的新观点或认知。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该能力同样也是高考中时常考到的内容,材料分析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把历史解释素养纳入考察标准之一,并将其视为评价导向。
(五)以家国情怀素养为评价导向
家国情怀素养也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价值观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建立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经典的历史案例让学生自觉的形成民族自豪感,为此家国情怀素养同样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构成,它对于历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要充分思考学生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分别从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让历史教学评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