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园百年,尤其是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动物园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经历多次变化。最初我国动物园是直接依赖野外获取动物,当时在野外有5个动物搜集站。1989年,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随着执法力度的增强,想要从野外得到动物资源几乎是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说一家动物园闭关自守.靠着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维持动物展览需要。好的动物园能有25%的动物繁殖以维持种群的自身发展,比如5只老虎,可以维持几十年繁殖下去,但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血缘会越来越近,只能跟其他动物园进行交换。另外,从展览的角度看,也需要互通有无。比如这家的东北虎比较多.需要狮子;另一家则是狮子比较多,需要东北虎,因此动物交换就成为必然。
虽然现在动物来源不直接依赖野外了,但动物园还是无法脱离自然。如果动物园只是站在自己小小的范围里,不到野外去,就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动物,想要进一步提高是做不到的。可以说,动物园的根在野外。要把动物养活,养好,必须向野外学习。过去在叶猴的饲养上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原因是我们对叶猴的食性认识不够,喂了和其他猴子一样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大量精料。后来通过野外的观察,才发现了它们需要进食大量含粗纤维的树叶。当时的动物搜集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动物在当地的环境和食性,那时我们的很多经验都是这样来的。
80年代之后动物饲养基本过关了,但是我们衡量动物是否养好了有3个标准,第一就是养活了;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寿命,人工饲养的寿命应该不低于野外:第三就是能达到繁殖。最早我们解决的是成活问题,能否成功繁殖就要对生态学等进一步了解。但动物园很少参与野外工作,这就阻碍了我们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国外同行的启发,最近几年我们以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或者专业考察的形式到野外去,了解动物的栖息地、习性、食物等等,这样获得的知识与在动物园里得到的不一样。
每年10月到3月,我都要到鄱阳湖去;另外还有北京的野鸭湖,我去年一个冬天就跑了43次,主要是考察灰鹤。结果发现,它们不是像我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吃残留的农作物籽实,而是以草根为主,然后还要长途跋涉飞到中俄边境去。这段时间它们体力消耗很大,几乎把皮下和卵巢储存的脂肪都耗光了。我们还发现,如果鹤把卵巢脂肪消耗没了,来年产卵和受精的质量会大大升高。特别是公鹤,并不是说膘肥体壮的就好。在野外认识到的这个规律对我们是个启发,也可以应用于动物园所有的动物。
由于打算建立高山动物区,研修班去年还去了贺兰山考察岩羊。在野外,我们看到岩羊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都能攀援上去,而且跳跃能力非常强,这就启发我们,回来给岩羊建立一些人工峭壁。以前我们担心,这种环境是不是会让羊磕着碰着,甚至掉下来摔坏了,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研修会持续下去的,比如今年会在扎龙召开鹤类研讨会,会议结束后组织大家野外考察。
除了有目的地组织员工到野外考察和交流.我们还要加强与保护区之间的业务来往。无论是从工作的关系,还是将来的协同发展,比如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动物园和保护区之间多增加一些交流和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交流才刚刚开了个头,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动物园要依靠野外获取知识,但另外一方面又要进行移地保护并且支持就地保护。随着动物园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将来我们在人工状态下饲养的种群,尤其是野外濒临灭绝的,应该能给保护区或者保护地提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动物放在曾经有分布的地区、曾经的栖息地。当然,人工饲养动物要放归野外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野生状态下动物数量越来越稀少,总有一天,动物园会对野外种群的恢复有一定的支持。
(本文作者系北京动物园副园长,文章由本刊记者采访整理)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说一家动物园闭关自守.靠着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维持动物展览需要。好的动物园能有25%的动物繁殖以维持种群的自身发展,比如5只老虎,可以维持几十年繁殖下去,但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血缘会越来越近,只能跟其他动物园进行交换。另外,从展览的角度看,也需要互通有无。比如这家的东北虎比较多.需要狮子;另一家则是狮子比较多,需要东北虎,因此动物交换就成为必然。
虽然现在动物来源不直接依赖野外了,但动物园还是无法脱离自然。如果动物园只是站在自己小小的范围里,不到野外去,就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动物,想要进一步提高是做不到的。可以说,动物园的根在野外。要把动物养活,养好,必须向野外学习。过去在叶猴的饲养上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原因是我们对叶猴的食性认识不够,喂了和其他猴子一样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大量精料。后来通过野外的观察,才发现了它们需要进食大量含粗纤维的树叶。当时的动物搜集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动物在当地的环境和食性,那时我们的很多经验都是这样来的。
80年代之后动物饲养基本过关了,但是我们衡量动物是否养好了有3个标准,第一就是养活了;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寿命,人工饲养的寿命应该不低于野外:第三就是能达到繁殖。最早我们解决的是成活问题,能否成功繁殖就要对生态学等进一步了解。但动物园很少参与野外工作,这就阻碍了我们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国外同行的启发,最近几年我们以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或者专业考察的形式到野外去,了解动物的栖息地、习性、食物等等,这样获得的知识与在动物园里得到的不一样。
每年10月到3月,我都要到鄱阳湖去;另外还有北京的野鸭湖,我去年一个冬天就跑了43次,主要是考察灰鹤。结果发现,它们不是像我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吃残留的农作物籽实,而是以草根为主,然后还要长途跋涉飞到中俄边境去。这段时间它们体力消耗很大,几乎把皮下和卵巢储存的脂肪都耗光了。我们还发现,如果鹤把卵巢脂肪消耗没了,来年产卵和受精的质量会大大升高。特别是公鹤,并不是说膘肥体壮的就好。在野外认识到的这个规律对我们是个启发,也可以应用于动物园所有的动物。
由于打算建立高山动物区,研修班去年还去了贺兰山考察岩羊。在野外,我们看到岩羊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都能攀援上去,而且跳跃能力非常强,这就启发我们,回来给岩羊建立一些人工峭壁。以前我们担心,这种环境是不是会让羊磕着碰着,甚至掉下来摔坏了,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研修会持续下去的,比如今年会在扎龙召开鹤类研讨会,会议结束后组织大家野外考察。
除了有目的地组织员工到野外考察和交流.我们还要加强与保护区之间的业务来往。无论是从工作的关系,还是将来的协同发展,比如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动物园和保护区之间多增加一些交流和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交流才刚刚开了个头,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动物园要依靠野外获取知识,但另外一方面又要进行移地保护并且支持就地保护。随着动物园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将来我们在人工状态下饲养的种群,尤其是野外濒临灭绝的,应该能给保护区或者保护地提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动物放在曾经有分布的地区、曾经的栖息地。当然,人工饲养动物要放归野外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野生状态下动物数量越来越稀少,总有一天,动物园会对野外种群的恢复有一定的支持。
(本文作者系北京动物园副园长,文章由本刊记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