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不起,我们没在办公室,在外面开会。”“不好意思,今天我们在学校调研。”“对不住,对不住,今天到苏州学习了。”在一个星期之内,记者三次拨打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办公室的电话,都未能找到他们,只能与他们用手机通话。给记者的感觉是:似乎,他们永远在
  路上。
  确实如此。
  自从三年前这个研究室成立以来,教研室的十个人就像台永动机一样,一刻也歇不下来了。仅仅去年,他们就调研和开会200多次,写出材料75万多字。
  三年,筚路蓝缕;三年,探索超拔。
  奔跑,睿思,跨越……三年中,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秉承“悟、修、敏、纳、达”的理念,上下求索。
  每一天,他们都激情充盈;每一处,他们都鼎新革故;每一步,他们都铿锵前行!
  苦尽甘来。三年后,他们打造成了中国技工教育的“小蛮腰”——广州模式,勇拔头筹,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标杆。
  一个成立才三年的市属教研室,靠什么引领职业教育的风骚呢?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悟——求索而善聪悟,寻悟职业教育之道
  3张办公桌、1部电话,3个人,2008年10月,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筹备小组在原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小饭堂一角的临时办公区开始了筹建工作。
  那时,不仅仅是人少,对自己将要担负的任务,他们也知之甚少。
  所以,要做的第一门功课,他们称为“悟”——“无所觉之谓迷,有所觉之谓悟”。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刚接受任务的创始人陈业彪、吴洪东、李立文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一边寻找场地、物色人马,一边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他们走访省劳动保障厅教研室、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其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到处取经;深入局属6所高级技工学校和市民办技工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技工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面的需求;到一些重点企业收集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信息,着手编制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规划。
  2009年3月6日,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礼堂。教研室成立揭牌典礼暨职教讲坛隆重举行。时任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的崔仁泉同志在揭牌仪式上勉励教研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广州技工教育职业培训科学发展!”当天下午,教研室及市属七所技工院校代表召开“科研引领,开创广州技工教育新局面”的座谈会,共谋广州技工教育发展宏图。
  就这样,短短数月时间,教研室从筹备到正式成立,从调研到规划,从服务到科研,勇敢地担起了广州技工教育管理、服务、督导、规范的重任!
  通过对广州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审视与反思,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这些广州职教人的面前:技能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专业设置也严重滞后于市场。
  不粉饰,不回避!9月初,他们组织由3位教授、4位博士、1名职业学校校长和6位研究生以及市教研室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广州7所职业技术学校,果断开展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配性研究,围绕技工院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10个子课题展开了全方位调研。为此,教研室掌握了详实、全面的决策依据,圆满完成了《广州市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前期工作。
  正在此时,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署实施技工教育“273”工程,教研室审时度势,组织力量,总结提炼广州技工教育经验,探索技工教育规律,着力打造三维一体技工培养体系——“广州模式”,在业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成功铸造技工教育广州品牌打下了基础。
  正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全新阐释,对职教科研的睿智哲思与精准定位,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前瞻,他们在职教海洋上留下了坚毅与前行的帆影!
  修——内省而勤修身,勤修苦练内功
  用思想和精神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这是内涵发展的至高境界。
  教研室在成立之初,就用“修”提炼出适应时代、适应行业发展的个性文化。强调“修己”,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鲜明独特的组织文化;“修师”,致力打造与现代技工教育相适应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第一着棋是内省修身,大力推进组织建设。为了更好地履行管理、服务、督导、规范的职能,教研室组建了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下设综合、科研、教学三个部门,搭建教研、信息、交流、合作四个平台,并对其工作目标进行细分;为了对市属各技工院校进行督导和规范,教研室成立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广州市技工院校分教点管理办法》《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督导管理办法》《广州市技工院校生产实习管理办法》《广州市技工院校名专业评审、名师评选办法》。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助推广州职业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赴各地学习借鉴前沿理念。先后派人参加在浙江温岭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金融危机下中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中期研讨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项目“我国技工院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期研讨会、天津首届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高峰论坛、国际职业资格考评暨一体化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在会上积极争取发言机会,充分发挥了教研室在技工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2011年初,教研室组织市属技师学院管理及教学骨干共15人赴德国,对“双元制”职教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学习,加深了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5月,教研室又随同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书记黄远飞赴鲁、浙、苏三省六市考察,深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示范性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共9个单位考察调研,学习了解各地技工教育管理体制与行政规格、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等,获益颇丰。
  第二着棋是春风化雨,致力师资水平提升。教研室修订完善了广州市属技工院校师资培训计划,在强化入职教育、鼓励学位教育、引导职称晋升、组织技能竞赛、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保基本、重素质的培训新道路。一是强化入职教育。2009年,教研室统筹规划入职教育培训,明确自2010年起,新入职的从教人员将分期分批赴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培训。教研室在有效推进技工院校教员入职培训的同时,尝试引入测评机制。2010年8月6日,广州市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上岗资格认定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启动。143名从教人员申请认定技校教师上岗资格。经资格审查,在97名基本符合上岗资格的申请人中,有82人通过测评,通过率为83.5%。二是鼓励学位教育。2009年5月20日下午,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与教研室合作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基地签约并揭牌。2009年6月,出台了《2009年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三是引导职称晋升。教研室统筹兼顾,通过下发文件、讲座宣传等方式,详细指导各技工院校有条不紊地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四是组织竞赛竞技。2009年和2010年,教研室通过连续两年的教学督导发现,全市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广州市技工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教研室精心策划,组织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提高师资教学能力水平。教学设计、说课竞赛、公开评课等竞赛活动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组织兼职教研员、督导员到院校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发动学生开展评教活动,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督导与监控,引导学校和教师共同探索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完善。五是开展专业培训。2011年,教研室组织培训人数倍增,年培训量约2700人次。仅在2011年暑假期间,教研室就成功举办了5个不同类型的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分别来自一线骨干教师、普通行政人员、中层干部及校级领导。三年来,教研室共组织、举办各类理论、专业培训数十场。
  第三着棋是高端引领,着力拓展职教视野。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教研室积极组织广州市技工教育管理层深入国内、国外技工教育先进城市考察学习,吸收经验,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为广州技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考察,借鉴国内先进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研室成立以来,先后组织技工院校骨干到天津、北京、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在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广州实际,不断思索,勇于创新,为广州模式的提炼与总结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2011年5月,教研室主办了“职业教育之国际视野”系列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德国不莱梅大学著名职教专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等来穗讲学;6月和12月,韩国职业教育CEO第14期、15期考察团近百人慕名来穗学习研修,对广州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圆满成功,为广州市技工教育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这些考察学习和交流活动,都赋予了教研室更广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为发展广州模式即政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工学评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技艺道一体的人才成长模式做了大量工作。
  敏——机敏而敢为人先,永远快人半步
  敦实、忠厚、儒雅,这是教研室主任陈业彪给人的第一印象。估计很少有人把他与“敏捷”这个词联系起来。
  然而,陈业彪却是一个十足的思维敏捷、行动快速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教研室一班人个个都似“风行者”。
  教研室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职业技能竞赛。面对人员少、经验不足的难题,陈业彪没有退却:“就是骨头我也要把你啃了。”
  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他们开始了竞赛倒计时。没有既定的模式,没有现行的参考依据,教研室只能自行摸索,潜心研究。这一切都考验着教研室一班人的智慧和谋略。经过三个月的周密筹划和精心组织,2009年广州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暨技工教育成果展顺利举行。此次技能竞赛有17所市属技工院校共554位选手参赛,参赛学校、参赛人数均创全市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的历史之最。获奖选手有144名,有24名优秀选手获得了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省、市级领导和企业界、学校共400余人出席开幕式。
  竞赛为教研室赢得了开门红,也让外界对教研室刮目相看。在此后的2010年,教研室又相继组织承办了“省长杯”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州代表队数控类和装配钳工竞赛项目集训工作,并组织广州市代表队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和钳工工种决赛;2011年10月9日,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伦敦落下帷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学生李骞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网页设计项目比赛,以总分第六名成绩获得优胜奖。
  未来的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只会甚于今天的赛场。教研室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有如“鲶鱼效应”,激活了广州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池春水。
  教研室成立后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教学督导。以前,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督导都是请省里的专家写了报告直接交上去。陈业彪认为:“督不是目的,导才是目的。”为此,他们一改惯例,外面的专家一个都不请,就请学校的人当专家,教务科长加上系主任。目的有两个:拆围墙、搭桥梁。就是学校之间把“围墙”拆了,相互学习,在督的过程中讨论问题并提高。形式是拆围墙,但目的是摸家底,把各个技工院校的人数、设备全都掌握了,把整个技工教育的大门打开,师生的优势在哪里,各自特点在哪里,让学校之间一目了然。然后研究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2010年初,教研室撰写并编印了《2009年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报告》,组织了2009年教学督导总结会议,会议一致认为2009年教学督导落实了“注重实情、注重特色、注重差异”的要求,收到了“大交流、大融合、大启示”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室起到“搭桥梁”的作用,给学校和学校之间搭平台,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而不是搞恶性竞争。很快,他们督出了问题,发现了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教研室又组织所属技工院校领导到杭州、温州等地学习,提出改进意见。就这样,形式上的督导变成了实质上的进步,在触动了学校的同时,也受到了学校的欢迎。
  慎思敏断,力促发展是教研室一直遵循的原则。教研室紧紧围绕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如何开展科研工作两个中心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强化内涵发展研究、构建市教研室——市教研会——院校教研室——专业教研组四级联动的科研工作机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2009年7月18日,教研室与高等学府合作研究广州市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设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该课题被认为符合经济发展、政治稳定、院校繁荣、高校服务、理论创新等需要,被列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科技项目子课题。2010年1月中旬,该课题组写成了共254页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查、广州市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现状、发展战略措施、完善广州模式的对策、配套文件等。至此,《广州市技工教育“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初稿形成,涉及现状分析、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工作保障等。同时,教研室委托上海教科院职成所同期开展“广州市技工教育科研发展研究”课题调研。该课题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及各技工院校教研室的作用、功能和发展前景准确定位,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形成《广州市技工教育科研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广州市技工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广州市技工教育“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科研教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具体研究成果。2011年5月,围绕优化专业布局,广州市人社局启动技工教育第二轮调整改革。教研室积极为技工院校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形成调研报告和《局属技师学院专业布局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同时规范评审,推进专业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专业,严格把关不予批准,使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规范性达到有机统一。2011年6月,在全国首届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广州市人社局作为地方人社部门唯一代表,在会上作了《科研引领,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报告,得到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与会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代表对广州技工教育的经验报告反响十分热烈,技工教育广州模式为同行所称道。
  纳——豁朗而纳百川,博纳而包容创新
  《诸葛亮·出师表》有言:“察纳雅观言。”纳,就是包罗万象,吸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使其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使其开放融合,成博大之局。
  自2009年正式成立以来,教研室的步伐就越过岭南、跨过长江、走出国门,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路学习。在这种兼收并蓄中,催生出了教研室敏锐的观察能力、多元的创新力、高效的执行力。
  而如果说这些铿锵有力的“走出去”步伐,源于教研室虚怀若谷的文化心态,那么坐镇广州,打造交流的高阶平台,吸引国内国外专业同仁入穗,为广州模式献计献言,就是教研室在深厚积淀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然而别人的献计,终究还是别人的东西。若要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就需要真正地“吸纳”,领悟其精髓,仰望星空的同时当然也要脚踏实地,时不时地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程。在当前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州市技工教育怎么结合实际,为广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广州要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当今,广州技工教育工作者如何配合广州抢占世界产业链条高端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些是摆在广州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研室全体工作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教研室广汇专家智慧,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职成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留下了他们频频造访的身影。
  实地考察、企业合作、学术交流、国外考察多种方式,使得教研室在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充分利用外界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助力广州职业教育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广州是拥有技工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市属技工院校在校生超过11万人。各校自主办学,积极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提出了“双轮驱动,跨出国门”的理念,致力实现“由教师出国学习到学生出国就业、由技能人才出国到产品技师出国、由学进来到传出去”三大转变;而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则秉承着“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理念,打造出“工”、“贸”两大品牌……
  就好比涓涓细流,永远能够迸发出最清澈的泉水,并融入到大海的怀抱一般,“纳”就是汇集百家之长,虚怀若谷,取其精华,在未知世界找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达——达则兼济天下,培养技能达人
  三年求索算不上沧桑,却也是砥砺漫漫。
  三年,白驹过隙,了无痕尘。然而,教研室的这三年却踩出了一串坚实有力的足迹。
  如今的教研室已不比当年起步时的尴尬,收获之余,更没有忘记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应负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的感恩,是教研室人人谨记在心的信条。教研室的同志深知,要想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得对国家政策及经济走向具有高度敏感性,只有对政策吸收透彻,才能够贯彻到工作中去。
  通过三年对技工教育的宣传,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在业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首先是技能竞赛上硕果累累。从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师生一举夺得五轴加工中心混合组冠军、五轴加工中心学生组第一、二名;到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工贸技师学院代表广东省参赛并一举夺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第一、二、四名;再到2010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广州技工院校参赛代表更是成绩卓越,一鸣惊人,技工院校共44名选手勇夺单项前八名,在数控工种、汽车修理工等6个项目中荣获9个单项冠军……
  而正在广州技工教育“273”工程稳步有序、如火如荼地推进之时,一个声音渐渐显现出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应该为广东乃至中国技工教育发展探索一条合适的道路,广州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使命。
  使命之下,激情迸发。广州市教研室牵头开始了技工教育广州模式研究,尝试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教研室精心组织了《广州模式:中国技工教育新探索》书稿的撰写。
  2010年11月中旬,广州模式初稿撰写完成,教研室组织专家组统稿会,决定调整更改全书框架,重新组合章节内容,扩大院校调查范围,补充调查数据。
  八易其稿之后,《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一书在2011年9月出版。国家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欣然作序,称:“广州的经验对推进全国技工院校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如此,全国技工教育界的目光纷纷投向了广州,广州这面技工教育模式的旗帜已然在该领域的制高点上迎风飘扬。
  当所有的鲜花和掌声退却时,留在人心中的,是教研室日渐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创新、富有责任心的使命。没有当初的攻坚与执着,就没有日后的收获与彩虹。三年来,数项荣誉凝聚着教研室的韧劲和奋发的激情,三年的成就更激励着教研室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教研室正如朝阳,跃上葱茏,向着无限广阔的空间冉冉升起,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永远在路上奋进!
其他文献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在数量上的比例结构和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浙江高职院校招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规模上发生偏离,专业布点数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笔者认为,应采取
摘 要: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类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其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趋势明显,并不能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特征,必须运用创新手段和途径,改进现有模式,来进行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运用社会体验模式以及实证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社会体验模式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体验 积极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摘要:音乐与文学血脉相承,密不可分,若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相得益彰。音乐教育文学化,将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文学化  曾经有一位文学大师说过:文学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与音乐之间血脉相承,密不可分。  音乐虽然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文学因素。而文学作品为音乐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形成了多种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歌曲、
3月23日,“广州现代技工教育文化体系”研究课题开题仪式暨纪念教研室成立三周年文化沙龙在广州顺利举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黄远飞、副局长钟丽英,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湘、广州市职业技能教研会会长董克义、北京师范大学职教所所长赵志群教授、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周明星教授、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运泉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学院院长刘合群教授等
教学中有美学,教学要贯彻美育,这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要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从教材挖掘美、以教学展示美、引导学生创造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挖掘教材内在美,让古板的内容生动起来  机械制图教学,教师只有挖掘教材的内在美,才能使学生认识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搜寻,就可以找出制图教材很多美育“亮点”。  1.规范美  图样
计划  浙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  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近日正式发布《浙江省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标志着该省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根据计划,到2013年底,浙江省要新增各类高技能人才3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0万人;选送海外培训高技能人才300名,培养300名具有地方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从省外引进急需型高技能人才3000名,其中海
技工学校素来偏重技能教学,学校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的同时,难免会对文化课教学有所忽视,加之技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因此,文化课教学就成了许多技校的软肋。为了加强技校文化基础课建设,转变技校文化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增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课对专业课教学以及学生德育工作的服务功能,2010年12月17日宁波市“南三县”技工学校文化课基础理论教学论坛在奉化召开。  文化课教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现代教育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成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情感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交融,并行不悖。这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方新的视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摘 要:本文以中职(技工)院校(以下简称为中技a院校)文秘档案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讨论了一体化教学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并举出相关案例,最后阐述了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一体化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各校根据校情每周开设二至四节课不等,通常开设一学年。教授内容大致为行政公文、宣传应用文、事务应用文、经
教育部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研究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共60条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