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籍贯北边却在四川生长的人,26年的饮食习惯让我的血液也流淌着辣椒和花椒,在偶尔跟随两个厨师舅舅偷学之后,对川菜的热情更是渗入到灵魂。有一句老话叫“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我个人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对四川的赞美。巴蜀之地风景甚美、美食众多。不管是十几个小时熬制的老汤,或者随手下锅几分钟可食的小面,好吃到让人恨不能把盘子也吞下去。四川各方面太过温柔舒适,年轻人到此,很容易忘了胸怀天下。
四川的美食五花八门,小吃、火锅……每种门派下面还有“妃嫔”万千,但是什么样的食物才能算是年菜?
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三大炮……这些都具川菜代表性,但无论是在平常人家还是在大排档里,想吃的话一拍大腿就能尝到,作为年菜并不合适。
川菜种类繁多、百花齐鸣,要分门别类并不容易。在此按照一种特别的分类方式——群众反映。有一些属于死心塌地、忠贞不渝的川菜,如回锅肉、水煮牛肉,千百年来味道也并没有过多改变。还有的川菜属麻雀变凤凰型,如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在扬名之后,味道也变了,大多为了迎合游客,本地人反而感到陌生。也有的新派川菜,近年不断追求改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川菜也是饮食文化交流的结果,从外形到味道都越来越模糊川菜的概念,对于老一代的四川人依然较难接受,但就像汪峰总想上次头条,新派川菜也一直期待着被接受认可。除此,还有一类川菜,它们没有被外界过多关注,因此也幸免了被改良的命运,反而很好地保持了传统的味道。这些菜,外地人来四川,无论是看攻略还是坐在环境雅致的新型餐厅都是找不到的,但是,它们却代表了四川人的记忆,就像那些被遗忘的老歌。
我想讲的年菜就属这类。即便它们没有过高的名气,尤其不被外地人知晓,可就像北京少不了故宫、苏州离不开园林,只要一端上桌,它们就是年饭的象征。腊味,年饭的开锣菜
如果不是写文章,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关于香肠的东西。这种因年而生的食物,既不精致,也不独特,无非就是把猪肉配上盐、酒、糖,再撒上一把花椒,塞进猪小肠晾晒。
四川人的年饭桌上是必不可少香肠腊肉的,当每家每户窗台挂满腊肉香肠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接下来它们会陪我们至少一个冬天。
然而,在年饭桌上,它们年年出场但永远只是绿叶,只是象征性被夹几片,剩下的一盘要反复吃上好几天。原因不在于味道,而在于年饭桌上里好吃的实在太多,冷盘热菜十几个碗盘摆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实在顾不过来。
腊味是年饭里的头盘,主要功能是用来摆桌子。平常人家的“摆”,无非就是两种花样:要么是半扇形,像孔雀开屏的尾巴,要么就以中轴为圆心散开,像朵芍药花一样。
虽然是为年夜饭桌而生,但腊味真正的价值和快乐,是在饭桌之外。
香肠是小孩子新年社交季的必备道具。就像《社戏》里偷罗汉豆,阿发在豆田里往来摸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一群小孩看似漫不经心,嬉戏悠游,实则怀揣利刃,心怀鬼胎,一家一家香肠捏过来,趁大人不注意,剪下两节就往后山跑。其他人也跟着呼啦啦往后山撤,颇有啸聚群雄的架势。
如果是陌生的小朋友想要入伙,就像纳“投名状”一样,都得交出家中的上等腊货才行。每年此时,都能听见各家妈妈串着门告状,说:“鬼女子又偷香肠。今年摆桌子都不够啦。”
連家里的“小虎”也能得些福利。不过终究是畜生,偷得极不聪明,直接找成形的腊鸡腊鸭下口,而且用蛮力,每次偷嘴都会把晾腊货的竹竿扯翻在地。在年前,如果看见洗衣石板上放着一只被啃掉半边腿的腊鸡,就知道是“小虎”被狗赃并获了。到傍晚,必能听见爸爸用竹条抽打、馋嘴狗痛得嗷嗷叫的声音。不过对一只土狗来说,窃吃不算偷。挨打过后,它每天照样不知羞也不怕痛,围着腊货竹竿,伺机下口。
偷来的香肠只有一种吃法,就是在林子里捡几块青砖,拍去土灰,围成简易灶烤着吃。现在想来,算是土法的明炉烘烤。每到这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碗柜里,也会出现一些中部漆黑的筷子,那是小孩子用来戳着香肠烧烤时被火燎的。
腊味摆好上桌时,厨房里就响起猪油下热锅的刺啦声,两扇排风扇呼呼地吹,卷走辣椒滚油锅的焦香。鸡鸭鱼被洗净切块,在雪白的瓷盘里码好,树墩子厚的菜板上还有几堆小山一样的配料,白的是葱白,黄的是泡姜,红的是泡椒。那里才是年夜饭最具人间烟火的部分。就在厨房的热火朝天和腊味的庄严冷清里,一大家人开始陆续往桌边坐。等吵吵嚷嚷坐定位置,热菜就该上桌了。腊味又草草退场,给热气腾腾、红油翻滚的大菜留出空间。
压轴菜的“寂寞”
年夜饭桌上和腊味命运相似的还有一道菜——粑粑肉,有的地方叫香碗儿(或蛋包丸),也是费时间的食物,先要花半宿的时间把肉狠狠剁碎。小时候总喜欢藏在被窝里看闲书,被抓到就会受罚。除夕前夜是最有安全感的晚上,只要听到厨房里菜刀撞击砧板的咚咚声不停,就知道大人正忙着辞旧迎新,顾不上打扰我在《说唐演义》里的神游。
肉剁好后,用平底锅贴蛋液,揭下蛋皮,再包裹上肉酱,蒸好切片。上桌时也像铺瓦房顶那样一片搭一片排好,肉片下是一层层芋头、炸排骨、酥肉、豌豆尖、蘑菇等食材,用大盆上桌。这是饭桌上声势最浩大的一盘菜。讲究一些的人家,还会在上桌前配上用模具压成花状的胡萝卜和小葱,红绿相间摆在年饭桌上格外喜庆。
腊味和粑粑肉,是年夜饭桌上开锣和压轴的两道菜,首尾呼应,都不沾辣味,费事费工,但少人问津。到粑粑肉上桌时,大家对吃已意兴阑珊,大人下桌打牌打麻将磕瓜子吹龙门阵,小孩子攥着烟花爆竹出门外。
夹沙肉,记忆中的甜香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道菜——甜烧白,也叫夹沙肉,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主要食材有肉和糯米,辅料为夹沙和糖。大片的二刀肉切薄,两片肉合上夹沙,“三明治”般在糯米饭上铺好,“正襟危坐”地蒸上数个钟头。经过蒸汽锤炼的肥肉会羽化成熟,不再油腻而变得轻薄透明,红豆为主料的夹沙在内层隐约而显,丰富了口感和色泽。同时,浸着猪油的糯米特别香,甜饭因为融化的红糖比平常的米饭更为秀色可餐。最后小心地撒上白糖,烧白历经刀山火海百般磨难终成正果。大片的薄肉在红米上铺开像大把的钞票,故此又称招财饭。而放在一桌子的麻辣菜品中,甜甜软软的烧白自然备受小孩青睐。
小时候,甜烧白一上桌,哥哥、妹妹和我就立马变成“八国联军”,踢开凳子、抄起勺子对着它毫不谦让。大人在一旁看得惊呆了,不认识自己的小孩,心里嘀咕:这是哪放出来的?为此,有一次大过年还被妈妈数落了一顿,理由是“没吃过烧白?臊皮得很!”(四川话,臊皮就是无下线的丢脸)
爱上白斩鸡
等到上小学以后,对年饭的热情开始转移到了重口味的白斩鸡。
和平时不同,年饭的白斩鸡必须用纯土鸡,决不能用超市的肉鸡将就。在过年前一个月就要跟乡下的朋友打招呼定购,等到年饭前一天晚上才舍得宰杀。和肉鸡不同,土鸡通常需要焖煮一个钟头以上,煮好了还不能立马出锅,要焖到自然凉才能保持鸡的原香。煮熟的鸡肉皮厚肉绵,嚼劲十足,即便不放任何调料吃上一块都能口有余香。客人一边喝酒一边赞叹鸡好肉香,主人便颇为得意,泛红的脸像那盘淋过红油的白斩鸡。
四川人的年饭不讲究尊贵讲究敦实,一大桌的菜剩了的,回炉热热接着吃,吃完赶紧换张麻将桌子接着坐。
在我的记忆里,三十晚上的团年饭,大人是要从二十九就开始忙的。一整晚不同的香气从厨房里接二连三传来,炸酥肉、片香肠、滚水里煮的大公鸡……快的慢的各种节奏互不干扰,所有味道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一“过年啦!”
如今的饮食如此发达,甚至在某宝就能实现足不出户而一品天下。但年味地图上的美食,一定还得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至少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而我讲的这几道年菜,一方面它们像是没落的贵族,因为优胜劣汰,因为平时几乎无人问津而逐渐成了年饭特供;另一方面也像匠人一样默默存在,因为独特的味道,即使时间也无法将它们彻底消灭。
在平时,它们太过寂寞,只有在年饭的餐桌上才能恢复尊严。就像年味不可避免地被淡化,很多味道都在改变,但在三十晚的团年饭上,它们依然会带着传统的味道出现,即便再吃上几十年也不觉得厌倦。(资料来源:十五言、《三联生活周刊》)
四川的美食五花八门,小吃、火锅……每种门派下面还有“妃嫔”万千,但是什么样的食物才能算是年菜?
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三大炮……这些都具川菜代表性,但无论是在平常人家还是在大排档里,想吃的话一拍大腿就能尝到,作为年菜并不合适。
川菜种类繁多、百花齐鸣,要分门别类并不容易。在此按照一种特别的分类方式——群众反映。有一些属于死心塌地、忠贞不渝的川菜,如回锅肉、水煮牛肉,千百年来味道也并没有过多改变。还有的川菜属麻雀变凤凰型,如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在扬名之后,味道也变了,大多为了迎合游客,本地人反而感到陌生。也有的新派川菜,近年不断追求改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川菜也是饮食文化交流的结果,从外形到味道都越来越模糊川菜的概念,对于老一代的四川人依然较难接受,但就像汪峰总想上次头条,新派川菜也一直期待着被接受认可。除此,还有一类川菜,它们没有被外界过多关注,因此也幸免了被改良的命运,反而很好地保持了传统的味道。这些菜,外地人来四川,无论是看攻略还是坐在环境雅致的新型餐厅都是找不到的,但是,它们却代表了四川人的记忆,就像那些被遗忘的老歌。
我想讲的年菜就属这类。即便它们没有过高的名气,尤其不被外地人知晓,可就像北京少不了故宫、苏州离不开园林,只要一端上桌,它们就是年饭的象征。腊味,年饭的开锣菜
如果不是写文章,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关于香肠的东西。这种因年而生的食物,既不精致,也不独特,无非就是把猪肉配上盐、酒、糖,再撒上一把花椒,塞进猪小肠晾晒。
四川人的年饭桌上是必不可少香肠腊肉的,当每家每户窗台挂满腊肉香肠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接下来它们会陪我们至少一个冬天。
然而,在年饭桌上,它们年年出场但永远只是绿叶,只是象征性被夹几片,剩下的一盘要反复吃上好几天。原因不在于味道,而在于年饭桌上里好吃的实在太多,冷盘热菜十几个碗盘摆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实在顾不过来。
腊味是年饭里的头盘,主要功能是用来摆桌子。平常人家的“摆”,无非就是两种花样:要么是半扇形,像孔雀开屏的尾巴,要么就以中轴为圆心散开,像朵芍药花一样。
虽然是为年夜饭桌而生,但腊味真正的价值和快乐,是在饭桌之外。
香肠是小孩子新年社交季的必备道具。就像《社戏》里偷罗汉豆,阿发在豆田里往来摸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一群小孩看似漫不经心,嬉戏悠游,实则怀揣利刃,心怀鬼胎,一家一家香肠捏过来,趁大人不注意,剪下两节就往后山跑。其他人也跟着呼啦啦往后山撤,颇有啸聚群雄的架势。
如果是陌生的小朋友想要入伙,就像纳“投名状”一样,都得交出家中的上等腊货才行。每年此时,都能听见各家妈妈串着门告状,说:“鬼女子又偷香肠。今年摆桌子都不够啦。”
連家里的“小虎”也能得些福利。不过终究是畜生,偷得极不聪明,直接找成形的腊鸡腊鸭下口,而且用蛮力,每次偷嘴都会把晾腊货的竹竿扯翻在地。在年前,如果看见洗衣石板上放着一只被啃掉半边腿的腊鸡,就知道是“小虎”被狗赃并获了。到傍晚,必能听见爸爸用竹条抽打、馋嘴狗痛得嗷嗷叫的声音。不过对一只土狗来说,窃吃不算偷。挨打过后,它每天照样不知羞也不怕痛,围着腊货竹竿,伺机下口。
偷来的香肠只有一种吃法,就是在林子里捡几块青砖,拍去土灰,围成简易灶烤着吃。现在想来,算是土法的明炉烘烤。每到这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碗柜里,也会出现一些中部漆黑的筷子,那是小孩子用来戳着香肠烧烤时被火燎的。
腊味摆好上桌时,厨房里就响起猪油下热锅的刺啦声,两扇排风扇呼呼地吹,卷走辣椒滚油锅的焦香。鸡鸭鱼被洗净切块,在雪白的瓷盘里码好,树墩子厚的菜板上还有几堆小山一样的配料,白的是葱白,黄的是泡姜,红的是泡椒。那里才是年夜饭最具人间烟火的部分。就在厨房的热火朝天和腊味的庄严冷清里,一大家人开始陆续往桌边坐。等吵吵嚷嚷坐定位置,热菜就该上桌了。腊味又草草退场,给热气腾腾、红油翻滚的大菜留出空间。
压轴菜的“寂寞”
年夜饭桌上和腊味命运相似的还有一道菜——粑粑肉,有的地方叫香碗儿(或蛋包丸),也是费时间的食物,先要花半宿的时间把肉狠狠剁碎。小时候总喜欢藏在被窝里看闲书,被抓到就会受罚。除夕前夜是最有安全感的晚上,只要听到厨房里菜刀撞击砧板的咚咚声不停,就知道大人正忙着辞旧迎新,顾不上打扰我在《说唐演义》里的神游。
肉剁好后,用平底锅贴蛋液,揭下蛋皮,再包裹上肉酱,蒸好切片。上桌时也像铺瓦房顶那样一片搭一片排好,肉片下是一层层芋头、炸排骨、酥肉、豌豆尖、蘑菇等食材,用大盆上桌。这是饭桌上声势最浩大的一盘菜。讲究一些的人家,还会在上桌前配上用模具压成花状的胡萝卜和小葱,红绿相间摆在年饭桌上格外喜庆。
腊味和粑粑肉,是年夜饭桌上开锣和压轴的两道菜,首尾呼应,都不沾辣味,费事费工,但少人问津。到粑粑肉上桌时,大家对吃已意兴阑珊,大人下桌打牌打麻将磕瓜子吹龙门阵,小孩子攥着烟花爆竹出门外。
夹沙肉,记忆中的甜香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道菜——甜烧白,也叫夹沙肉,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主要食材有肉和糯米,辅料为夹沙和糖。大片的二刀肉切薄,两片肉合上夹沙,“三明治”般在糯米饭上铺好,“正襟危坐”地蒸上数个钟头。经过蒸汽锤炼的肥肉会羽化成熟,不再油腻而变得轻薄透明,红豆为主料的夹沙在内层隐约而显,丰富了口感和色泽。同时,浸着猪油的糯米特别香,甜饭因为融化的红糖比平常的米饭更为秀色可餐。最后小心地撒上白糖,烧白历经刀山火海百般磨难终成正果。大片的薄肉在红米上铺开像大把的钞票,故此又称招财饭。而放在一桌子的麻辣菜品中,甜甜软软的烧白自然备受小孩青睐。
小时候,甜烧白一上桌,哥哥、妹妹和我就立马变成“八国联军”,踢开凳子、抄起勺子对着它毫不谦让。大人在一旁看得惊呆了,不认识自己的小孩,心里嘀咕:这是哪放出来的?为此,有一次大过年还被妈妈数落了一顿,理由是“没吃过烧白?臊皮得很!”(四川话,臊皮就是无下线的丢脸)
爱上白斩鸡
等到上小学以后,对年饭的热情开始转移到了重口味的白斩鸡。
和平时不同,年饭的白斩鸡必须用纯土鸡,决不能用超市的肉鸡将就。在过年前一个月就要跟乡下的朋友打招呼定购,等到年饭前一天晚上才舍得宰杀。和肉鸡不同,土鸡通常需要焖煮一个钟头以上,煮好了还不能立马出锅,要焖到自然凉才能保持鸡的原香。煮熟的鸡肉皮厚肉绵,嚼劲十足,即便不放任何调料吃上一块都能口有余香。客人一边喝酒一边赞叹鸡好肉香,主人便颇为得意,泛红的脸像那盘淋过红油的白斩鸡。
四川人的年饭不讲究尊贵讲究敦实,一大桌的菜剩了的,回炉热热接着吃,吃完赶紧换张麻将桌子接着坐。
在我的记忆里,三十晚上的团年饭,大人是要从二十九就开始忙的。一整晚不同的香气从厨房里接二连三传来,炸酥肉、片香肠、滚水里煮的大公鸡……快的慢的各种节奏互不干扰,所有味道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一“过年啦!”
如今的饮食如此发达,甚至在某宝就能实现足不出户而一品天下。但年味地图上的美食,一定还得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至少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而我讲的这几道年菜,一方面它们像是没落的贵族,因为优胜劣汰,因为平时几乎无人问津而逐渐成了年饭特供;另一方面也像匠人一样默默存在,因为独特的味道,即使时间也无法将它们彻底消灭。
在平时,它们太过寂寞,只有在年饭的餐桌上才能恢复尊严。就像年味不可避免地被淡化,很多味道都在改变,但在三十晚的团年饭上,它们依然会带着传统的味道出现,即便再吃上几十年也不觉得厌倦。(资料来源:十五言、《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