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版本
《十万个为什么》,[苏]米·伊林著,乔瑞玲编译,李欣绘。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8月版。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的方法。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阅读计划(见表1)
阅读过程
一、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1.大家说。
(1)出示教材中导语部分提到的生活现象: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2)生猜答案。
(3)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作品来了解。
2.提前读。
(1)出示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描写时钟的片段:
冬天,只要炉火旺盛,屋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炉子呼呼作响,就如同乐队里的大喇叭,炉门也嘭嘭地响着,好像铜铙钹。
这些响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想让喇叭呼呼作响,就必须要有人去吹它。可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点着炉子时,炉膛里的空气就被慢慢烧热了,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升,而屋子里的冷空气则会进来填充空出来的位置。因此这便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向上流去。
(2)交流: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利用“大家说”“提前读”环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产生阅读相关科普作品的兴趣。)
二、认识作者,学习了解作者的方法和途径
1.认识作者:(苏)米·伊林。
2.对这个作家你们了解吗?看来我们对科普作家并不是很熟悉。那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和途径去了解他呢?(查资料、问大人等)
3.相信你们自己去认识一位作家的过程一定比老师介绍给你们更有意思,课后就去试试认识米·伊林吧!
(设计意图:认识一本书,首先认识作者。对比儿童文学作家,学生对科普作家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里,教师没有直接介绍,而是教给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课后自己去了解作者,这将是阅读这本书的美好开始。)
三、介绍读书方法,制订阅读计划
1.读目录。
师引导: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读一读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充分交流,说发现。
(1) 每一个“站点”都是家中的一个地方。
師:所以这本书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屋内环游记”。
(2) 每一个“站点”下面都有很多个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站点来问的。
师:这里面有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吗?选择一个,翻到那一页,大声读一读。
2. 介绍读书方法。
(1)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你感兴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读。
(2)建议将喜欢的内容大声朗读,可
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别人听。
(3)相互问书中的问题,看谁能回答。
3.联系实际,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读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感受本书的结构特点。介绍适合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制订阅读计划,让读书更有效率。以上举措,为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提升,做好阅读记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完成“走近一位科普作家”阅读卡(见表2),将你对米·伊林的了解记录下来。
一、 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
1.晨间课余,教师可以经常问问学
生:读到哪里了?都是在什么时间读的?
2.每天利用10分钟,请一位学生为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完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加以强化。每日教师的询问、同学的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的最好方法。)
二、 分享阅读记录
1.一周后,学生分享“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阅读卡。
2.鼓励学生认识其他科普作家,如法布尔、比安基、高士其等,可以用“走近一位科普作家——(
《十万个为什么》,[苏]米·伊林著,乔瑞玲编译,李欣绘。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8月版。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的方法。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阅读计划(见表1)
阅读过程
一、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1.大家说。
(1)出示教材中导语部分提到的生活现象: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2)生猜答案。
(3)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作品来了解。
2.提前读。
(1)出示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描写时钟的片段:
冬天,只要炉火旺盛,屋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炉子呼呼作响,就如同乐队里的大喇叭,炉门也嘭嘭地响着,好像铜铙钹。
这些响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想让喇叭呼呼作响,就必须要有人去吹它。可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点着炉子时,炉膛里的空气就被慢慢烧热了,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升,而屋子里的冷空气则会进来填充空出来的位置。因此这便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向上流去。
(2)交流: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利用“大家说”“提前读”环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产生阅读相关科普作品的兴趣。)
二、认识作者,学习了解作者的方法和途径
1.认识作者:(苏)米·伊林。
2.对这个作家你们了解吗?看来我们对科普作家并不是很熟悉。那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和途径去了解他呢?(查资料、问大人等)
3.相信你们自己去认识一位作家的过程一定比老师介绍给你们更有意思,课后就去试试认识米·伊林吧!
(设计意图:认识一本书,首先认识作者。对比儿童文学作家,学生对科普作家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里,教师没有直接介绍,而是教给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课后自己去了解作者,这将是阅读这本书的美好开始。)
三、介绍读书方法,制订阅读计划
1.读目录。
师引导: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读一读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充分交流,说发现。
(1) 每一个“站点”都是家中的一个地方。
師:所以这本书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屋内环游记”。
(2) 每一个“站点”下面都有很多个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站点来问的。
师:这里面有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吗?选择一个,翻到那一页,大声读一读。
2. 介绍读书方法。
(1)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你感兴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读。
(2)建议将喜欢的内容大声朗读,可
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别人听。
(3)相互问书中的问题,看谁能回答。
3.联系实际,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读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感受本书的结构特点。介绍适合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制订阅读计划,让读书更有效率。以上举措,为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提升,做好阅读记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完成“走近一位科普作家”阅读卡(见表2),将你对米·伊林的了解记录下来。
一、 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
1.晨间课余,教师可以经常问问学
生:读到哪里了?都是在什么时间读的?
2.每天利用10分钟,请一位学生为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完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加以强化。每日教师的询问、同学的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的最好方法。)
二、 分享阅读记录
1.一周后,学生分享“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阅读卡。
2.鼓励学生认识其他科普作家,如法布尔、比安基、高士其等,可以用“走近一位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