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是每个人都画得一模一样,那我们还不如拍照片呢。
兜兜喜欢美术,我花重金请了一位大学国画老师,一对一地培养她。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兜兜不仅国画毫无长进,在家的时候,从没见她画过一副像样的作品,而且连最拿手的卡通漫画也大不如从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国画老师对兜兜的评价不低,每次我去接兜兜的时候,都会极力向我展示兜兜的画作,表扬兜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懂国画的朋友聊天说到这个话题。他说他的童年有一段与兜兜非常类似的经历。在闲谈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兜兜老师的问题所在。
只关心结果,不过问过程 朋友说:“当初我学画的时候,老师就觉得这么简单的画还用教吗?他画一幅样图就走了,让我们自己比着这个小样描。”
兜兜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每次行云流水地画出一幅样图,不出五分钟就让兜兜自己比着画,一张不会就两张,两张不行画三张。
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告诉兜兜这几张画哪里画得好,哪里画得不好,差异在哪里。至于画画的技巧,比如笔墨怎样起承转折,浓淡干湿如何运用,构图如何留白又充实,哪些一笔带过即可、哪些需要重点渲染,老师也很少提及,唯一关心的是——兜兜最后画出来的作品是否跟样图接近。
表扬不切实际 国画老师经常肯定兜兜的画作:“兜兜很有天赋,一学就会!”我看了看,还真不错,有些还画得很传神。
可是朋友看了看,指着荷花下几根水草问:“兜兜,这几根水草是老师画的吧?”
兜兜很诧异:“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练就了火眼金睛呀。”朋友开玩笑说。
“水草确实是老师最后加上的。每次我画完画后,老师都会帮我修改,或者添加一些东西。”兜兜详细地告诉我们。
原来如此!一直以来,我都被蒙在鼓里。就这寥寥数笔,整幅画就有了灵气,老师也有了向家长表扬孩子的资本,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有进步,从而愿意继续投入教育资金。
蒙家长也就罢了,问题是这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激励不了孩子,还会让他的思维变得懒惰,毫无斗志——每次只要随便画画就行,反正最后老师的神来之笔会让画作锦上添花。在这种心态下,孩子的画画水平怎么可能提高呢?
后来,我按朋友的推荐给兜兜换了一个新的老师,暂且放下国画,从最基础的写生学起。
班里已经有10个孩子,大多已经跟随这位老师学习了一年多。兜兜算插班生。初来乍到,却赶上写生山地自行车,我真替兜兜捏一把汗。
一定要感觉舒适 老师并没有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画自行车,而是让大家选一支自己用着舒服的笔。“先让自己感觉舒服、不拘束,才会有一幅舒展的作品。”老师解释说。
孩子们各自选择了心仪的纸笔,歪着小脑袋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讲解。
“老师,我们准备好了!”同学们嘻嘻哈哈地大叫。一节课,就这样在欢快、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看得出来,这让拘谨的兜兜释然了许多。
只示范框架 在写生创作的初期,孩子往往会因为观察、概括等种种技能的欠缺而无从下手,丧失写生信心。更何况兜兜的第一节课就不是零基础班的花瓶、盒子,而是一辆山地车。
看兜兜无所适从地蹙着眉头,我都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只手框成一个长方形的镜头,通过“镜头”仔细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自行车自然跟别人不一样。”
说完后,她回到自己小黑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底部分别画了两个圆圈——自行车的框架就搭好了。刚才还盯着自行车一筹莫展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画自行车可以这么简单!
“这只是基本框架哦,怎么体现你们‘镜头’中的自行车,就得靠你们自己观察了。”老师强调说。孩子们跃跃欲试起来。
就是要不一样 看老师画很简单,等到自己动笔时,孩子们才发现问题:“老师,有没有尺子和圆规?我的横梁画不直,轮子也画不圆啊!”
“没关系,你尽力去画,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要是每个人都画得一模一样,那我们还不如拍照片呢。就是要画得不一样。”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
没有固化的标准,孩子们反而更加有了兴趣、观察更加仔细主动。围着孩子们转了一圈,我发现有的画粗犷简约,有的细腻精致,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最后10分钟,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作品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没有哪一幅画完美无瑕,也没有哪一幅画一无可取,每个孩子都得到积极性的评价,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兜兜很专注,观察仔细,她的细节表现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过,在大胆创作方面,她比较拘谨,也许是长期临摹训练的束缚,胆子变小了,创新意识被压抑了。
这节课带给兜兜久违的惊喜与惬意,相信她的绘画思维以后会很快转换,积极大胆地去发现、去尝试。
兜兜喜欢美术,我花重金请了一位大学国画老师,一对一地培养她。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兜兜不仅国画毫无长进,在家的时候,从没见她画过一副像样的作品,而且连最拿手的卡通漫画也大不如从前了。
第 1位老师:为了向家长交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国画老师对兜兜的评价不低,每次我去接兜兜的时候,都会极力向我展示兜兜的画作,表扬兜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懂国画的朋友聊天说到这个话题。他说他的童年有一段与兜兜非常类似的经历。在闲谈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兜兜老师的问题所在。
只关心结果,不过问过程 朋友说:“当初我学画的时候,老师就觉得这么简单的画还用教吗?他画一幅样图就走了,让我们自己比着这个小样描。”
兜兜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每次行云流水地画出一幅样图,不出五分钟就让兜兜自己比着画,一张不会就两张,两张不行画三张。
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告诉兜兜这几张画哪里画得好,哪里画得不好,差异在哪里。至于画画的技巧,比如笔墨怎样起承转折,浓淡干湿如何运用,构图如何留白又充实,哪些一笔带过即可、哪些需要重点渲染,老师也很少提及,唯一关心的是——兜兜最后画出来的作品是否跟样图接近。
表扬不切实际 国画老师经常肯定兜兜的画作:“兜兜很有天赋,一学就会!”我看了看,还真不错,有些还画得很传神。
可是朋友看了看,指着荷花下几根水草问:“兜兜,这几根水草是老师画的吧?”
兜兜很诧异:“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练就了火眼金睛呀。”朋友开玩笑说。
“水草确实是老师最后加上的。每次我画完画后,老师都会帮我修改,或者添加一些东西。”兜兜详细地告诉我们。
原来如此!一直以来,我都被蒙在鼓里。就这寥寥数笔,整幅画就有了灵气,老师也有了向家长表扬孩子的资本,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有进步,从而愿意继续投入教育资金。
蒙家长也就罢了,问题是这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激励不了孩子,还会让他的思维变得懒惰,毫无斗志——每次只要随便画画就行,反正最后老师的神来之笔会让画作锦上添花。在这种心态下,孩子的画画水平怎么可能提高呢?
第2 位老师:从孩子的成长出发
后来,我按朋友的推荐给兜兜换了一个新的老师,暂且放下国画,从最基础的写生学起。
班里已经有10个孩子,大多已经跟随这位老师学习了一年多。兜兜算插班生。初来乍到,却赶上写生山地自行车,我真替兜兜捏一把汗。
一定要感觉舒适 老师并没有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画自行车,而是让大家选一支自己用着舒服的笔。“先让自己感觉舒服、不拘束,才会有一幅舒展的作品。”老师解释说。
孩子们各自选择了心仪的纸笔,歪着小脑袋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讲解。
“老师,我们准备好了!”同学们嘻嘻哈哈地大叫。一节课,就这样在欢快、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看得出来,这让拘谨的兜兜释然了许多。
只示范框架 在写生创作的初期,孩子往往会因为观察、概括等种种技能的欠缺而无从下手,丧失写生信心。更何况兜兜的第一节课就不是零基础班的花瓶、盒子,而是一辆山地车。
看兜兜无所适从地蹙着眉头,我都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只手框成一个长方形的镜头,通过“镜头”仔细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自行车自然跟别人不一样。”
说完后,她回到自己小黑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底部分别画了两个圆圈——自行车的框架就搭好了。刚才还盯着自行车一筹莫展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画自行车可以这么简单!
“这只是基本框架哦,怎么体现你们‘镜头’中的自行车,就得靠你们自己观察了。”老师强调说。孩子们跃跃欲试起来。
就是要不一样 看老师画很简单,等到自己动笔时,孩子们才发现问题:“老师,有没有尺子和圆规?我的横梁画不直,轮子也画不圆啊!”
“没关系,你尽力去画,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要是每个人都画得一模一样,那我们还不如拍照片呢。就是要画得不一样。”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
没有固化的标准,孩子们反而更加有了兴趣、观察更加仔细主动。围着孩子们转了一圈,我发现有的画粗犷简约,有的细腻精致,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最后10分钟,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作品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没有哪一幅画完美无瑕,也没有哪一幅画一无可取,每个孩子都得到积极性的评价,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兜兜很专注,观察仔细,她的细节表现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过,在大胆创作方面,她比较拘谨,也许是长期临摹训练的束缚,胆子变小了,创新意识被压抑了。
这节课带给兜兜久违的惊喜与惬意,相信她的绘画思维以后会很快转换,积极大胆地去发现、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