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笼统地说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这些孩子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所以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本着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念,以“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强化‘学困生’转化工作,我狠抓工作落实,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育人环境。转化“学困生”难,转化农村小学的语文“学困生”更难。以下是我从教三十年来,在担任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转化“学困生”时的点滴记录: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
从整体情况看“学困生”所处的环境,父母忙于自己的生意或外出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业和生活习惯,是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落后的直接原因。
2.心理因素。
“学困生”学习兴趣很低,学习习惯差,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律能力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搞小动作、作业应付甚至是完不成。
3.自身基础因素。
少数孩子是属于那种智力略低的,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差。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般说来,教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学困生”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克服偏见,给“学困生”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学困生”。
老师要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正视“学困生”的缺点和不足,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尽量避开问题的实质,通过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平等融洽的对话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
我利用每天的晨读和课后辅导时间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以使“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获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的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些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当这些学困生愿意亲近老师时,也就树立起了他们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具备这一良好品质,才能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1.热切地期待
培养“学困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引导帮助他们将主要精力和才智运用到学习中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不是抄袭他人作业,同时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
2.表扬性鼓励
“学困生”们的情感都非常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促成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贴近儿童,就是努力站在学生接受的立场,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教师的居高临下,主观臆断,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共同沉醉在教学中。
2.给“学困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没有进步,没有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在对我班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和长期学习目标(一个学期),并经常检查这一目标。
3.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降低教学难度,为学困生的课堂思考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努力跟学生贴近,以积极沟通来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勇气,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亲密联系。在示范、讲练多遍后,对他们进行提问,使他们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多,尝到回答正确的喜悦。
4.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学困生”。
如果一个班级整体的语文学习气氛好,那么班级的整体语文成绩就会好。这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极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语文能学好,为什么我不能?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学语文的气氛下,他们也会努力学好语文。
(四)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统一战线”。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配合,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当学困生出现反复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做到不灰心,不急躁,深入了解和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做好教育工作。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对学困生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进行教育,实行齐抓共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打电话,印制学生通知单或致家长的一封信,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教育方法。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上半学期我校开学很晚,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我放假不放学,我通过钉钉课堂进行教学,在畅言晓学上布置作业,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班的语文平均成绩99.47分,成绩位于全镇前列,“学困生”成绩不但没落下,反而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学困生”的转换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耐心地找出“学困生”的成因,积极探索“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用爱打开孩子们的心扉,開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提高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帮助他们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实现健康发展,创作出人生自立自强的奋进之歌!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
从整体情况看“学困生”所处的环境,父母忙于自己的生意或外出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业和生活习惯,是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落后的直接原因。
2.心理因素。
“学困生”学习兴趣很低,学习习惯差,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律能力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搞小动作、作业应付甚至是完不成。
3.自身基础因素。
少数孩子是属于那种智力略低的,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差。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般说来,教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学困生”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克服偏见,给“学困生”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学困生”。
- 尊重、信任、爱护“学困生”。
老师要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正视“学困生”的缺点和不足,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尽量避开问题的实质,通过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平等融洽的对话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
- 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我利用每天的晨读和课后辅导时间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以使“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获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的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些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当这些学困生愿意亲近老师时,也就树立起了他们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具备这一良好品质,才能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1.热切地期待
培养“学困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引导帮助他们将主要精力和才智运用到学习中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不是抄袭他人作业,同时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
2.表扬性鼓励
“学困生”们的情感都非常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促成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贴近儿童,就是努力站在学生接受的立场,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教师的居高临下,主观臆断,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共同沉醉在教学中。
2.给“学困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没有进步,没有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在对我班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和长期学习目标(一个学期),并经常检查这一目标。
3.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降低教学难度,为学困生的课堂思考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努力跟学生贴近,以积极沟通来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勇气,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亲密联系。在示范、讲练多遍后,对他们进行提问,使他们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多,尝到回答正确的喜悦。
4.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学困生”。
如果一个班级整体的语文学习气氛好,那么班级的整体语文成绩就会好。这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极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语文能学好,为什么我不能?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学语文的气氛下,他们也会努力学好语文。
(四)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统一战线”。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配合,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当学困生出现反复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做到不灰心,不急躁,深入了解和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做好教育工作。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对学困生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进行教育,实行齐抓共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打电话,印制学生通知单或致家长的一封信,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教育方法。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上半学期我校开学很晚,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我放假不放学,我通过钉钉课堂进行教学,在畅言晓学上布置作业,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班的语文平均成绩99.47分,成绩位于全镇前列,“学困生”成绩不但没落下,反而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学困生”的转换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耐心地找出“学困生”的成因,积极探索“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用爱打开孩子们的心扉,開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提高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帮助他们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实现健康发展,创作出人生自立自强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