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本文尝试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利用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以丰富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教学,抓住文学作品主线,提高想象能力,定能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感染和教育;抓住文学作品空白之处,培养感受能力,就有助于提高先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抓住作品的侧面描写,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发散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抓住诗文的意象意蕴,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文学作品教学 审美
“格式塔”是二十世纪初德国的重要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中文意为“完形”。格式塔在谈到“形”的时候,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使人的大脑的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形状,从而达到内在平衡。这种完满的形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格式塔的“形”乃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在文学创作中,因为文学创作受生活现象和作品篇幅的双重限制,创作主体永远不可能写尽林林总总的人间万象,而创作中总是依照“简化原则”,采取“不着一字”或“言简”等形式来营构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这种艺术方式不但拓展和丰富作品的艺术容量和审美意蕴,而且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那么,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教学?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作品主线,提高想象能力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而文学只能撷取生活长河中的一朵跳跃的浪花,时代花丛中一片鲜艳的花瓣,茫茫草原上一颗晶莹的露珠。通过这一点一滴来反映时代的脉搏,闪现思想的光芒。“以小见大”、“以斑窥豹”。这正如我国山水画艺术技巧一样,或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锋……让欣赏者自己从有限的画幅中感悟出广袤的现实。在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文学家海明威提出的艺术创作中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占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意为作家在表达时不要面面俱到,要含蓄,要藏而不露,读者“自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只取了家境的不幸,在火车站送“我”,给我挑座位,艰难地翻过铁道买橘子,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等几个场面。在文章中这是一条主线,是读者看得见的实线(场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条实线(场面),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在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想象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抚,想象出儿子怎样的对父亲的爱,从而感悟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意蕴。从格式塔心理学来说,这是“完形”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完形”过程中,不但作品意蕴深厚了,而且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抓住空白之处,培养感受能力
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思想,文学艺术家通常运用艺术“空白”或“不确定性”来营造“召唤结构”,以此为作品增加思想光华和艺术魅力,为读者、观众或听众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正如巴尔扎克说的“用了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在中国的艺术中,国画的“化白为黑”,戏剧舞台上的“虚拟场景”,以及电影中的“空镜头”,音乐中的间歇……可以说都是“空白”艺术经验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那“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等正是“空白”艺术技法的体现。例如,《红楼梦》中,黛玉临终时喃喃地说:“宝玉,宝玉,你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作者用一个省略号,营构出了一个有待读者自己“完形”的“不完全”格式塔。虽然运用了省略号,看是没有“内容”,实则包含了黛玉丰富而有复杂情感,韵味是丰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章中的“空白”,不但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完形”作品,丰富了作品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完形”的过程中,更有助于提高先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抓住侧面描写,提高思维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侧面描写就是作者要描绘某一对象或对象某一方面时,不从正面着笔,而从侧面入手,着力描绘,从而突出所要描绘得对象。而读者在作家的“映衬”、“比较”中,很自然从实处感受到“虚处”,从而“完形”出作品所要描绘的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陌上桑》是一首典型的例子。诗歌中,描写罗敷之美,作者不从正面描写,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老少爷们”的围观,忘记了自己应该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互相责备等,从侧面来描绘罗敷的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小芹的美:“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在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里,虽然罗敷的美,或者小芹的美没有正面描写,而且形象都是很不具体的,但如果教师抓住这一侧面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感受以及思维定势去“完形”这个不具体的“空白”,虽然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但是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感受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而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四.抓住意象意蕴,提高感悟能力
意象是表象的情感化结果。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认为在审美知觉中力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外在事物的物理的力,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质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因此,艺术家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运用人的品质关照自然界的事物,把人的意识与无生命的物结合起来,用人的感受去关照事物,并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品质,使之人化。中国古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为此,也就出现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如,“愁”可以蕴含在“飘飞的柳絮”中,也可以用“黄梅时节的细雨”来表现。如果只知道“柳絮”、“细雨”这些表象,难以把握诗文意蕴。如果读者通过这些表象“完形”到深藏“象”后的“意”,表象成为意象,而且成为艺术意象。这时,在赏读古诗文时,感受诗文意蕴就容易得多了、深刻多了。比如,“春”的意蕴是“美好、希望”。在李煜《虞美人》中,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就蕴含了美好的时光和岁月的意蕴。在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也蕴含着代“希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表象所蕴含的意蕴,就能“完形”艺术意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完形”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文学作品教学 审美
“格式塔”是二十世纪初德国的重要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中文意为“完形”。格式塔在谈到“形”的时候,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使人的大脑的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形状,从而达到内在平衡。这种完满的形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格式塔的“形”乃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在文学创作中,因为文学创作受生活现象和作品篇幅的双重限制,创作主体永远不可能写尽林林总总的人间万象,而创作中总是依照“简化原则”,采取“不着一字”或“言简”等形式来营构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这种艺术方式不但拓展和丰富作品的艺术容量和审美意蕴,而且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那么,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教学?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作品主线,提高想象能力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而文学只能撷取生活长河中的一朵跳跃的浪花,时代花丛中一片鲜艳的花瓣,茫茫草原上一颗晶莹的露珠。通过这一点一滴来反映时代的脉搏,闪现思想的光芒。“以小见大”、“以斑窥豹”。这正如我国山水画艺术技巧一样,或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锋……让欣赏者自己从有限的画幅中感悟出广袤的现实。在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文学家海明威提出的艺术创作中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占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意为作家在表达时不要面面俱到,要含蓄,要藏而不露,读者“自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只取了家境的不幸,在火车站送“我”,给我挑座位,艰难地翻过铁道买橘子,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等几个场面。在文章中这是一条主线,是读者看得见的实线(场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条实线(场面),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在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想象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抚,想象出儿子怎样的对父亲的爱,从而感悟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意蕴。从格式塔心理学来说,这是“完形”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完形”过程中,不但作品意蕴深厚了,而且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抓住空白之处,培养感受能力
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思想,文学艺术家通常运用艺术“空白”或“不确定性”来营造“召唤结构”,以此为作品增加思想光华和艺术魅力,为读者、观众或听众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正如巴尔扎克说的“用了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在中国的艺术中,国画的“化白为黑”,戏剧舞台上的“虚拟场景”,以及电影中的“空镜头”,音乐中的间歇……可以说都是“空白”艺术经验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那“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等正是“空白”艺术技法的体现。例如,《红楼梦》中,黛玉临终时喃喃地说:“宝玉,宝玉,你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作者用一个省略号,营构出了一个有待读者自己“完形”的“不完全”格式塔。虽然运用了省略号,看是没有“内容”,实则包含了黛玉丰富而有复杂情感,韵味是丰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章中的“空白”,不但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完形”作品,丰富了作品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完形”的过程中,更有助于提高先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抓住侧面描写,提高思维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侧面描写就是作者要描绘某一对象或对象某一方面时,不从正面着笔,而从侧面入手,着力描绘,从而突出所要描绘得对象。而读者在作家的“映衬”、“比较”中,很自然从实处感受到“虚处”,从而“完形”出作品所要描绘的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陌上桑》是一首典型的例子。诗歌中,描写罗敷之美,作者不从正面描写,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老少爷们”的围观,忘记了自己应该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互相责备等,从侧面来描绘罗敷的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小芹的美:“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在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里,虽然罗敷的美,或者小芹的美没有正面描写,而且形象都是很不具体的,但如果教师抓住这一侧面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感受以及思维定势去“完形”这个不具体的“空白”,虽然会出现不同的感受,但是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感受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而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四.抓住意象意蕴,提高感悟能力
意象是表象的情感化结果。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认为在审美知觉中力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外在事物的物理的力,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质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因此,艺术家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运用人的品质关照自然界的事物,把人的意识与无生命的物结合起来,用人的感受去关照事物,并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品质,使之人化。中国古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为此,也就出现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如,“愁”可以蕴含在“飘飞的柳絮”中,也可以用“黄梅时节的细雨”来表现。如果只知道“柳絮”、“细雨”这些表象,难以把握诗文意蕴。如果读者通过这些表象“完形”到深藏“象”后的“意”,表象成为意象,而且成为艺术意象。这时,在赏读古诗文时,感受诗文意蕴就容易得多了、深刻多了。比如,“春”的意蕴是“美好、希望”。在李煜《虞美人》中,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就蕴含了美好的时光和岁月的意蕴。在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也蕴含着代“希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表象所蕴含的意蕴,就能“完形”艺术意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完形”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