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疆地区的馕和馒头为样品,通过模拟体外消化系统来研究馕的淀粉消化特性,并与馒头的淀粉消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馕中的游离葡萄糖和总淀粉质量分数都略高于馒头,淀粉水解曲线走向大致相似,在肠道消化的前20min淀粉水解率迅速升高,而后逐渐趋于平缓;从总体的淀粉水解速率来看,馒头的淀粉水解率显著高于馕;馕的快消化淀粉率(RDS)明显低于馒头,慢消化淀粉率(SDS)略高于馒头,抗性淀粉(RS)明显高于馒头;馕的淀粉水解指数、血糖生成指数和总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低于馒头;馕中多酚和黄酮质量分数高于馒头;总体
一、案例基本情况。位于甲地的央企A集团公司所属B研究所的张三、李四和王五(均为化名)3人,是职务科技成果F的主要完成人。他们在B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选择以离岗创业的方式于2018年5月在地处长三角的乙地创办了D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B研究所投入资金290万元,占29%的股权;隶属于A集团的C基金公司投入200万元,占20%的股权;张三、李四和王五3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以职务科技成果F作价出资360万元,现金150万元,占D公司51%的股权。
研究了葵花籽蛋白脱色工艺优化及其功能特性,旨在制备出颜色和功能特性都较好的葵花籽蛋白。以低温脱脂的葵花籽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分析研究限制性酶解后再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对葵花籽蛋白脱色效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限制性酶解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处理对葵花籽蛋白得率、蛋白含量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籽蛋白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酶解pH 6.0、酶解时间10 min、酶添加量0.8%。在此条件下葵花籽蛋白的L
*值为84.5、a
*值2.7、b
大豆分离蛋白经超高压复合转谷氨酰胺酶处理后形成凝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超高压处理后SPI进行热特性分析,以荧光光谱对超高压处理后的SPI构象进行解释,以粒径为指标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超高压复合转谷氨酰胺酶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进行解释,以凝胶水分分布、水分迁移、质构特性和微观形貌为指标分析SPI构象的改变与凝胶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热焓值、游离巯基含量、粒径大小和荧光强度产生显著变化。超高压复合转谷氨酰胺酶处理,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β
为了研究油茶蒲提取物在消化过程中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油茶蒲为原料,研究模拟人体体外消化过程中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体外消化的前后油茶蒲提取物总酚含量稍有下降,而HPLC分析中多数酚类物质出现增长,其中鞣花酸增长了4.56倍。体外抗氧化体系中,DPPH·和ABTS·与总酚含量变化一致,呈下降趋势,而·OH的清除能力出现明显增长。综上,研究发现经体外消化油茶蒲提取物总酚含量会降低,而小分子酚酸增长,有利于后续的吸收,同时也使其对·OH的清除能力增加。
为实现高比例玉米淀粉辅料在超高浓酿造中的应用,研究了三段式玉米淀粉多酶法水解工艺,并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对酶制剂添加量进行优化,通过中试规模酿造实验对该工艺进行验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使用比例50%,制备的麦汁浓度达到超高浓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淀粉水解酶制剂的最佳添加组合及添加量分别为:pH5.5~5.6,α-淀粉酶140μL,葡糖淀粉酶80μL,普鲁兰酶20μL,在此工艺下得到的糖浆DE值大于65.0、转化时间缩短为3 h以内。使用该水解
对不同SSPS添加量下BRP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热特性、质构特性以及水分状态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SPS的添加显著降低了BRP糊化液的黏度,当SSPS添加量达到20%时,与未添加SSPS相比其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分别下降17.99%、27.28%、30.30%;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随SSPS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SSPS添加量达到20%时,相较于未添加SSPS糊化起始时间从5.25 min增加至5.45 min,糊化起始温度从76.40℃增加至78.30℃。不同样品在流变测试中均表现出典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引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将全方位渗透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智连”工厂与工厂、工厂与消费者,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环节,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关系到所有产业技术升级和不断迭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未来的制造业只能通过智能化的生产创造价值,运用智能去创建更灵活的生产程序、支持制造业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全麦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等,以全麦制品代替精制主食有助于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小麦的品种、颗粒大小等因素均会影响全麦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GI)和食用后的血糖反应,主要与原料及加工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有关。因此,在保证全麦制品感官、食用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全麦制品的GI值是有效提升全麦制品营养功效品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全麦营养及加工方式对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麦粉及其制品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邹江林,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激光焊接制造物理基础、激光焊接制造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邹江林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在激光制造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