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从具体感性素材抽象出运算定律的经验,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发现并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激活认知经验
  课件出示:
  师:李叔叔喜欢骑自行车旅行。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李叔叔第一天骑行了88千米,第二天骑行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第一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3: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4: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只运用了教材中例2的情境图,这样把两个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概括过程融合到一个情境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和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加法交换律
  师:我们先来解决前三个问题。
  问题1:生1:88+104=192(千米)(师板书:88+104)
  生2:104+88=192(千米)(师板书:104+88)
  师:虽然算式不同,但都能求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结果都等于192千米。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起来,写成一个等式。(板书:=)
  同样,解决问题2、问题3,板书:
  88+96=96+88
  104+96=96+104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两个数换了位置。
  生2:虽然换了位置,但是结果不变。
  师:这些式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学生思考)仅凭这3个例子能说明这一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
  生:再举一些例子。
  (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小组举的例子。(小组长汇报)
  师:(展示其他小组探究报告单)你们合作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找到结果不相等的例子?(没有)既然这么多例子都是相等的,那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式子能写得完吗?(写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永远写不完的式子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请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几+几=几+几;
  生2:▲+■=■+▲;
  生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4:a+b=b+a
  师:谁想来评价一下这四种表示方法?
  生1:我认为第一种不合适,都用“几”表示,看着都是一个数,加法交换律也可以是不同的数。
  生2:第二、三、四种都可以。
  师:是这样的,第二、三、四种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为了更能体现我们数学的简洁美,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所以加法交換律表示为:a+b=b+a
  师:这里的a和b表示什么呢?
  生:任何数。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个别例子观察,形成了猜想,然后举了很多例子验证猜想,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是一种很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利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规律。(板书:观察—猜想—验证—结论)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动态过程,在学生验证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逐步抽象和符号化。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程度,突出字母表达的简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知识技能,积累了学习运算律的活动经验。
  三、经验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师:我们来解决第四个问题“三天一共骑行多少千米?”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生1:88+104+96=288(千米)。先算88+104=192(千米),再算192+96=288(千米)
  师:为了更加突出先算88+104,我们给88+104加上括号可以吗?(可以)
  生2:88+(104+96)=288(千米)先算104+96=200(千米)再算88+200=288(千米)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理,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起来。
  板书:(88+104)+96=88+(104+96)。
  师:仔细观察这个式子的左右两边,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100+200)+300=100+(200+300)。
  生2:(11+23)+27=11+(23+27)。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有没有新的猜想呢?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方法研究,完成探究报告单(二)。
  (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小组的研究成果。
  师: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问:小括号交换位置是什么意思?
  生答:左边的算式小括号在前面,右边的算式小括号在后面。
  师:小括号在前、在后,决定了什么?
  生:运算顺序。
  师:能完整地解释一下吗?
  生:小括号在前面就先算前两个数,在后面就先算后两个数。
  师:也就是说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顺序也就不同,但是不管先算前两个数,还是先算后两个数,通过你们的研究,和是——
  生:不变的。
  师:(展示其他小组探究报告单)这些小组的结论有用汉字表示的、有用图形表示的、还有用字母表示的,哪个更简洁?
  生:用字母表示。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课件出示:略)
  【设计意图】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结论”的全过程,引导孩子归纳提升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积累了加法交换律的活动经验后,加法结合律的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前期的学习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程序就可以变成:自主观察—自主猜测—自主开展验证—自主呈现研究成果,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2+72+28=52+(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
  师:请独立列式计算。
  生1:98+117+102=317(千米)
  生2:98+102+117=317(千米)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吗?(可以)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先算98+102更简单。
  师:这两种方法有没有联系呢?
  生:只不过把117和102交换了位置。
  师:是啊,这样一换,计算起来就更简单了。
  【设计意图】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談收获。
  师:我们这节课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运算律)。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没有新的猜想?
  生: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类似的运算律?
  师:这是我们的新猜想。按照今天的探究方法,我们以后将会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效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追求,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下功夫。备课环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阐述历史备课要突破传统的备课模式,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情境认知环境与拓展课程资源等手段,为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奠定基石。  【关键词】历史备课;高效课堂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寻觅高效的途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但反思历史
期刊
【摘 要】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历史时序的教学处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单纯的记忆历史时间已不能满足当前历史教学的需要,只有先模糊化,再重组吸收,才能变成真正的知识,也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水到渠成。  【关键词】历史时序;模糊化;核心价值观;考查方向  先贤有云:“读史可以明智”。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记住过去,更能让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明晰道理、锤炼理性,以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那么将目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一要关注学生的前理解;二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三要教给学生立体解读文本的方法。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前理解;主问题;立体解读;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  深度学习是一个专业概念。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变得)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的所学运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概念、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目的、遵守的原则和采用的教学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成效,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也为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新课程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概念  近年
期刊
【摘 要】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务必要从他们的心理特點出发,本文基于这一原理,指出教师在实践中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植入,并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青少年;情感融入;教育路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双重人格,他们求知欲强但鉴别力差,观察敏锐但认识片面,情感丰富但理智力弱,民主意识强烈但组织纪律性
期刊
【摘 要】任务情景教学可以让课堂活动灵活生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达到特定的预设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初中地理任务情景与生活相结合、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评价总结与反馈展示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任务应有层次性、创设情景应有真实性、注意教师适时引导、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  【关键词】任务驱动;情景设计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建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学生对“不结盟政策”的疑惑展开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对“不结盟政策”和“不结盟运动”加以阐释,基于时空观念对新中国外交从结盟到不结盟的嬗变加以梳理。学生在加强时空观念的同时,更加明确新中国的外交是从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时空观念  高三的一轮复习中做到这样一道题目:“右图是一枚中苏友好的纪念邮票,对图中反映的事件解读
期刊
【摘 要】“家的意味”课堂教学设计中,通过交流与分享、自学反馈、合作探究和情境探究四个活动,让学生感悟新知,明理践行,培养素养,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教材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理解家对我们的意义;掌握孝亲敬长的原因和
期刊
【摘 要】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计算机和手机平台加入了先进网络技术追逐。而手机是科技萌生的产物,我们对手机功能多样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其中手机的无线投屏技术,早已在商业、家庭、影院方面崭露头角。我们的数学课堂可以利用手机的便捷性与同屏技术进行教学,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为丰富、深厚、有内涵,感受手机辅助教学的方便、快捷、高效。  【关键词】手机同屏;
期刊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的重心已转向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历案就是我们改革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方向。  【关键词】学生;教师;学案;学历案;学习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基础教育从重知识传授,逐渐向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方向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