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结晶的文言文,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扫描式”教学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
2005年秋,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襄樊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最终以执教的《三峡》一课,获得一等奖。在参赛前的准备和课堂教学大赛的历练中,从教学效果和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一、找准一个突破口
一节课,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
所以,文言文教学找准突破口是一个关键。
在设计《三峡》一课时,我想:只有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基于此,我找到了《三峡》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利用许多同学没有去过三峡而又很想游览三峡的心理,让学生在作者郦道元的引导下,做一次超越时空的三峡之旅,把整节课的学习当成一次旅游,设计了美景激趣、美讀入境、疏通文意、写解说词、质疑探究几大版块活动,贯穿了理解、感悟、概括、写作等各项能力训练。促使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把握一个根本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并不是易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
以《三峡》为例,当时设计了如下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在学生欣赏课件显示的三峡山水风光的同时,再加上自己抑扬顿挫注入情感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也产生了读的欲望。
2.自由读: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争取做到能够读准字音,不添字掉字,读错字。这里的“最喜欢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学生仿读:要求学生仿教师、仿录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在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正。
4.激情诵读: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在初读通顺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并做到读出语气,读出意蕴。学生根据要求做到了节奏由舒缓到急促,声调由平和到激昂再低沉,这种诵读把作者的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了。
通过这四步设计,我感觉到: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不朗读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朗读就不能理解它的内涵。诵读,就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
诵读,这一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应牢牢把握!
三、更换一种译法
文言文同现代文的体例有很大不同,必须正视它的字面教学,这是基础,一篇现代文,学生拿起来就可以读,而在文言文面前,学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译文的:
1.让学生自己总结译文方法。我问学生:现在请郦老先生做导游,让我们小游客听听他的介绍。可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要理解他的话,我们有哪些办法呢?
随后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注释,查工具书”、“还有可以问同学、老师”、“还可用译文五法“留、替、调、补、删”……
在他们总结出译文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合作商讨,最后难点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基础上,我没有按通常的教法,指导学生把课文直译出来,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紧扣课文,写导游词。设计写导游词,用另一种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这些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鲜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思维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频频凸现。
四、培养一种能力
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在诵读试译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各人对文本的理解、切入角度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而且也还有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请把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再一次走入文本,积极思维,互相讨论交流。这时我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读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对于给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得到解决的,我则提供网址,引导学生到课下做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使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得以提升。
总之,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已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适时当好引导者,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潺潺。
王凯,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2005年秋,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襄樊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最终以执教的《三峡》一课,获得一等奖。在参赛前的准备和课堂教学大赛的历练中,从教学效果和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一、找准一个突破口
一节课,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
所以,文言文教学找准突破口是一个关键。
在设计《三峡》一课时,我想:只有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基于此,我找到了《三峡》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利用许多同学没有去过三峡而又很想游览三峡的心理,让学生在作者郦道元的引导下,做一次超越时空的三峡之旅,把整节课的学习当成一次旅游,设计了美景激趣、美讀入境、疏通文意、写解说词、质疑探究几大版块活动,贯穿了理解、感悟、概括、写作等各项能力训练。促使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把握一个根本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并不是易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
以《三峡》为例,当时设计了如下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在学生欣赏课件显示的三峡山水风光的同时,再加上自己抑扬顿挫注入情感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也产生了读的欲望。
2.自由读: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争取做到能够读准字音,不添字掉字,读错字。这里的“最喜欢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学生仿读:要求学生仿教师、仿录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在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正。
4.激情诵读: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在初读通顺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并做到读出语气,读出意蕴。学生根据要求做到了节奏由舒缓到急促,声调由平和到激昂再低沉,这种诵读把作者的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了。
通过这四步设计,我感觉到: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不朗读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朗读就不能理解它的内涵。诵读,就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
诵读,这一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应牢牢把握!
三、更换一种译法
文言文同现代文的体例有很大不同,必须正视它的字面教学,这是基础,一篇现代文,学生拿起来就可以读,而在文言文面前,学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译文的:
1.让学生自己总结译文方法。我问学生:现在请郦老先生做导游,让我们小游客听听他的介绍。可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要理解他的话,我们有哪些办法呢?
随后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注释,查工具书”、“还有可以问同学、老师”、“还可用译文五法“留、替、调、补、删”……
在他们总结出译文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合作商讨,最后难点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基础上,我没有按通常的教法,指导学生把课文直译出来,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紧扣课文,写导游词。设计写导游词,用另一种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这些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鲜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思维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频频凸现。
四、培养一种能力
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在诵读试译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各人对文本的理解、切入角度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而且也还有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请把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再一次走入文本,积极思维,互相讨论交流。这时我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读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对于给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得到解决的,我则提供网址,引导学生到课下做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使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得以提升。
总之,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已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适时当好引导者,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潺潺。
王凯,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