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创设情景初中生情感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某种情境,使传授的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速度”的教学中,增加一节“实践活动”课。1)活动目的:探讨比较快慢的方法,增加对快与慢的感性体验;进一步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制定计划。各组推荐2位学生赛跑,大家充分讨论:要比较他们跑步的快慢,看有哪些方法?根据讨论的结果,做好活动分工安排,准备实验器材,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3)组织活动。活动安排在学校操场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长做好统筹安排,各级按计划具体实施活动,如实记录测量的长度和时间。大家要积极参与,密切合作,注意安全。4)讨论交流:根据收集的数据,能否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些?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看比较快慢的方法一样吗?不同小组相比,如果有2位学生跑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快慢?总结一下,比较快慢有哪些可行的方法?
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探究比较快慢的3种可行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速度”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强化科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培养探索精神;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数据,增加感性体验,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最后的总结交流,更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各组学生的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思想相互交融……这些能力和素养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用演示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学生观察,或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才会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发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制作课件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把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实验做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然后从学生所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人们却常常熟视无睹。这是因为在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让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入课堂,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就需要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身边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能解释许多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如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后,让学生找出自行车中所用到的物理知识。生活、生产实例,既联系实际,又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运用探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内部动机。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例如在“光的反射规律”教学中,笔者设计探究式教学,为每个组准备如下器材:铁架台上放一面小镜子(镜面朝上);用铁夹固定一根竹针(毛衣针),使之与下面的镜面垂直(视为法线);竹针最下端(针尖处)设法固定2根棉线。用激光手电沿一根棉线照射——这根棉线非常清晰地显示入射光线,学生密切合作,牵着另一根棉线,探究反射光线的位置。当另一根棉线显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进一步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几次。学生真正经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对“三线共面”这一难点,体验非常深刻。探究式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课堂是人际交流与个性互存的场所,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个体的独立创新,又要创设合作探索的氛围。通过合作,能有效消除个体创新过程中因个体知识、思想局限而产生的创新阻隔,使个体创新不断深入,个性进一步发展。例如学习热值时,先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燃料的情况,如:家中有哪些炉灶?所用燃料的种类有哪些?各种燃料每月使用的数量是多少?一块蜂窝煤的质量大约是多少?一块蜂窝煤大约能烧开多少凉水?还了解到哪些跟燃料和燃烧有关的信息?。把调查中收集的信息、发现的问题、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相互交流。
课堂上,通过交流(投影和口述)、分析、比较各自的调查报告,学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如:为什么同是三口之家,使用不同的燃料(如液化气、蜂窝煤、木柴等),每月消耗燃料的质量差别很大?为什么计算出的一块蜂窝煤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与其烧开的水吸收的热量不等?组织学生一块讨论分析,弄懂不明白的地方。可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教师进行点拨,或提供相关资料。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理解热值的概念和炉子的效率等,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开拓创新的能力,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家中学)
创设情景初中生情感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某种情境,使传授的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速度”的教学中,增加一节“实践活动”课。1)活动目的:探讨比较快慢的方法,增加对快与慢的感性体验;进一步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制定计划。各组推荐2位学生赛跑,大家充分讨论:要比较他们跑步的快慢,看有哪些方法?根据讨论的结果,做好活动分工安排,准备实验器材,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3)组织活动。活动安排在学校操场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长做好统筹安排,各级按计划具体实施活动,如实记录测量的长度和时间。大家要积极参与,密切合作,注意安全。4)讨论交流:根据收集的数据,能否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些?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看比较快慢的方法一样吗?不同小组相比,如果有2位学生跑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快慢?总结一下,比较快慢有哪些可行的方法?
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探究比较快慢的3种可行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速度”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强化科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培养探索精神;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数据,增加感性体验,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最后的总结交流,更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各组学生的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思想相互交融……这些能力和素养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用演示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学生观察,或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才会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发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制作课件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把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实验做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然后从学生所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人们却常常熟视无睹。这是因为在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让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入课堂,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就需要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身边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能解释许多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如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后,让学生找出自行车中所用到的物理知识。生活、生产实例,既联系实际,又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运用探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内部动机。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例如在“光的反射规律”教学中,笔者设计探究式教学,为每个组准备如下器材:铁架台上放一面小镜子(镜面朝上);用铁夹固定一根竹针(毛衣针),使之与下面的镜面垂直(视为法线);竹针最下端(针尖处)设法固定2根棉线。用激光手电沿一根棉线照射——这根棉线非常清晰地显示入射光线,学生密切合作,牵着另一根棉线,探究反射光线的位置。当另一根棉线显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进一步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几次。学生真正经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对“三线共面”这一难点,体验非常深刻。探究式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课堂是人际交流与个性互存的场所,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个体的独立创新,又要创设合作探索的氛围。通过合作,能有效消除个体创新过程中因个体知识、思想局限而产生的创新阻隔,使个体创新不断深入,个性进一步发展。例如学习热值时,先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燃料的情况,如:家中有哪些炉灶?所用燃料的种类有哪些?各种燃料每月使用的数量是多少?一块蜂窝煤的质量大约是多少?一块蜂窝煤大约能烧开多少凉水?还了解到哪些跟燃料和燃烧有关的信息?。把调查中收集的信息、发现的问题、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相互交流。
课堂上,通过交流(投影和口述)、分析、比较各自的调查报告,学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如:为什么同是三口之家,使用不同的燃料(如液化气、蜂窝煤、木柴等),每月消耗燃料的质量差别很大?为什么计算出的一块蜂窝煤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与其烧开的水吸收的热量不等?组织学生一块讨论分析,弄懂不明白的地方。可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教师进行点拨,或提供相关资料。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理解热值的概念和炉子的效率等,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开拓创新的能力,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