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苏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加授信额度、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和服务创新等途径,对当地支柱产业——纺织工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支持,实现了银企良性互动。但是,为了实现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金融机构还需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体系;深化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功能;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
【关键词】金融 支柱产业 现状 对策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吸收和运用能力,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贡献者。而金融支持是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金融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主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和支柱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有效金融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途径。就苏州市而言,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支柱产业。自《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出台以来,苏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提高信贷审批速度、创新信贷业务和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等途径,对当地纺织业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但是,相对于《苏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暨转型升级规划》提出的纺织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言,金融业支持纺织产业的能力尚存在完善提升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之现状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完整,产值占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约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对外经济中,苏州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总额约占苏州市出口总额的9%。因此,金融支持纺织产业发展和转型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务院、江苏省、苏州市各级政府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作为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之一。其中,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贷款支持”。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五个部门制定的《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建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利用自主品牌作抵押,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融资,探索建立企业自主品牌信用担保制度”。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苏州市商业银行采取积极而稳妥的融资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增大信贷额度和提升工作效率,苏州市商业银行有效支持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升级,实现了银政企多赢。成功的银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效益和增加国家税收,也能够增加利息收入和稳定的资金结算量,还有利于树立银行良好的市场形象。在纺织业市场行情好转和政策环境有利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市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银行信贷业务。例如,2010年,在吴江市13家商业银行中,其中10家商业银行增加了对纺织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还有11家银行通过工作流程创新,加快信贷审批速度,提高服务效率(注:和增加授信额度银行有重复交叉),纺织企业满意度大幅提高。
银行信贷对纺织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显著效益。例如,光大银行通过为港申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及新厂区建设。港申纺织产能大幅提高,环保节能成效显著业。农商行运用信贷支持福华织造引进1520台津田驹喷水织机。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该行存款和结算量都明显增加,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收入、财务管理费收入、资金监管收入、存款收入。
其次,苏州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发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支持纺织企业发展。过去三年中,有多家银行曾经针对纺织企业推出了多项信贷创新业务。除了一般性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信用证、订单贷、票据池、税融通、商票贴现、联保联贷等信贷创新业务外,苏州市商业银行还针对当地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例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有5000多家商户,成交额逾700亿元,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和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充分利用东方丝绸市场规模经济和专业性的优势,分别推出了东方丝绸城产业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通过创新实现高效的银企合作,有利于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申请企业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变化为标志,苏州市多家银行均表示信贷创新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发挥信贷融资作用,积极推动市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苏州迪登制造整理有限公司是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公司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民生银行采用联保授信方式,发放2000万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确保该公司设备顺利更新和添置,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再例如,苏州吴江市商业银行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对纺织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转型绿色制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银行服务纺织企业发展能力之对策
尽管,苏州市银行通过增加授信额度、改善贷款服务效率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积极效益。通过贷款结构调整,对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纺织”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但是,相对于纺织产业发展和调整的需要而言,银行功能和服务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还需做出多方面的改善。 (一)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体系
银行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银行更有利于克服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利用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过程的信息搜寻、处理费用和风险。银行对纺织业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对该行业授信的自信心和风险控制能力。专业化的知识与管理经验可以使银行对于复杂创新项目的评估相对容易。
苏州市纺织业贷款中的一些现象,一定程度也是银行业对纺织业发展把握能力不足的反映。例如,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被认为市场潜力巨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纺织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发展重点。《吴江市丝绸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提出“着力开拓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到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要由2008年的3%,提高到15%。但是,2010年吴江银行对其贷款增长程度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虽然给予了该行业较高的信用评级,但也是银行间分歧最大的行业。再例如,“产品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没有被认为是影响贷款的重要因素,而更加关注当前的财务、经营和担保状况,也不利于纺织品存量结构的优化。从相关性来看,2011年贷款质量变化和纺织业信用评级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2010年贷款增长程度和2011年贷款质量评级和纺织企业信用评级却存在弱负相关,前后明显的不一致性也反映了银行业对纺织产业发展能力的判断能力尚待提高。
此外,兼并重组被认为是纺织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纺织行业进行调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兼并重组不仅能促使产业由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提升行业的定价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兼并重组也能使优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向整合后的企业辐射,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并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各级政府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计划)”中都把纺织业并购重组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积极大力推动并购融资发展。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纺织业收购兼并金融业务明显开展滞后。
为了加强对纺织行业市场景气变化和运行规律的研判,苏州市银行业应在贷后质量监控和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监控体系。作为上级行预警体系的补充,该监控体系有利于实现银行从传统的内部管理转型为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模式。银行应充分挖掘系统信息,应科学制定纺织产业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避免信贷业务的保守或冒进,防控行业系统风险。
(二)深化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
尽管,苏州市信贷创新能力和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但总体而言,苏州市金融创新,特别是中间业务和新产品市场推广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发展空间。例如,在苏州吴江有近70%的银行认为“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之一。这一结论具合理性,也符合银行业内贷款一般规律,但是,通过合理利用信用工具和金融创新,可以改善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工具就有利于减少企业现金支出。还有通过降低库存,采用现代金融交易方式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流动资金占用。
首先,东方丝绸市场设立了丝绸化纤指数、纺织专利交易平台、聚酯切片交易平台和乙二醇电子交易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这一成熟的交易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便利性,苏州市商业银行应在总结推广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等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在更多纺织产业集群地进行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针对纺织行业外销占比较高的情况,深化信贷融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苏州市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出口买方信贷、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的国际贸易金融需要。此外,苏州市银行还应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培育纺织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实现双赢。
第三,在未来,包括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咨询等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是未来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和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存在较大行业特殊性,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信贷品种、流出、组织和风险管理创新,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三)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之间存在最优适配性。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经营目的,决定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基础功能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其经营的目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由此决定了苏州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和较强的偿还能力,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品。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纺织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是,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某三大公司研究,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和经济成功率分别只有60%、30%、12%。事实证明即便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与财务风险,其不确定性往往也会超出商业银行的可控范围。这也是苏州市银行对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贷款增量程度相对较低和信用评级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商业银行固有的功能和经营目的也决定了苏州市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抵押担保对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大小,而贷款项目风险较大则是银行拒绝纺织企业贷款的第五个因素,因此,市场化尚未成熟的产品很难成为贷款的重点投向。
此外,《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主要的对策措施之一。从苏州商业银行贷款现状来看,房产设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担保是银行最普遍的贷款方法方式。在这种典型的银行经营模式下,处于经营初创的企业、以品牌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企业和遇到困难调整阶段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贷款融资困难。 可见,推进纺织企业品牌渠道升级、总部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需要拓宽融资领域,改变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的传统思想。苏州市应在积极发展商业银行和稳步推动小贷公司、多层次担保机构体系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融资渠道,实现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健全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业务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
信贷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支持,而信贷信息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直接反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重要依据。人民银行应牵头和地方政府合作,构建银、政、企和行业协会四方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机制。一方面借助贷后监控和行业预警体系,发挥银行内部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优势,银行应积极及时掌握纺织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提供决策依据,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另一方面,作为支柱产业,苏州市各级政府对纺织业发展高度重视,当地行业协会(或商会)层次健全,并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是优化信贷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四方沟通机制,既可以进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新产品推广,增进纺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理解信任,实现银政企之间的主动合作。还可以及时通报信贷运行情况,以及金融服务纺织业发展中难题,寻求各方的支持帮助,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
苏州市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增加授信额度、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和产品、服务创新等途径对纺织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通过银企良性互动,苏州市商业银行实现了控制金融风险、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促进纺织业发展的多重目标。但是,相对于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的支持能力尚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对纺织业市场的把握能力,通过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信贷支持纺织业发展的主动性。在积极创新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认识到中间业务创新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针对苏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政府、企业都应认识到商业银行组织功能的局限性,信贷并不能承担金融支持纺织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全部职责,需要不断丰富当地的金融机构类型,或进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健全苏州市金融功能体系。最后,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也是共创良好信贷环境和银行服务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贝政新.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贝政新,王世文.金融服务于出口企业的三大路径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4).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科技学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XKQ2012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彤彤(1990-),女,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王世文(1969-),男,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
【关键词】金融 支柱产业 现状 对策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吸收和运用能力,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贡献者。而金融支持是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金融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主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和支柱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有效金融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途径。就苏州市而言,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支柱产业。自《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出台以来,苏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提高信贷审批速度、创新信贷业务和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等途径,对当地纺织业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但是,相对于《苏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暨转型升级规划》提出的纺织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言,金融业支持纺织产业的能力尚存在完善提升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之现状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完整,产值占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约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对外经济中,苏州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总额约占苏州市出口总额的9%。因此,金融支持纺织产业发展和转型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务院、江苏省、苏州市各级政府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作为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之一。其中,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贷款支持”。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五个部门制定的《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建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利用自主品牌作抵押,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融资,探索建立企业自主品牌信用担保制度”。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苏州市商业银行采取积极而稳妥的融资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增大信贷额度和提升工作效率,苏州市商业银行有效支持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升级,实现了银政企多赢。成功的银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效益和增加国家税收,也能够增加利息收入和稳定的资金结算量,还有利于树立银行良好的市场形象。在纺织业市场行情好转和政策环境有利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市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银行信贷业务。例如,2010年,在吴江市13家商业银行中,其中10家商业银行增加了对纺织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还有11家银行通过工作流程创新,加快信贷审批速度,提高服务效率(注:和增加授信额度银行有重复交叉),纺织企业满意度大幅提高。
银行信贷对纺织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显著效益。例如,光大银行通过为港申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及新厂区建设。港申纺织产能大幅提高,环保节能成效显著业。农商行运用信贷支持福华织造引进1520台津田驹喷水织机。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该行存款和结算量都明显增加,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收入、财务管理费收入、资金监管收入、存款收入。
其次,苏州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发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支持纺织企业发展。过去三年中,有多家银行曾经针对纺织企业推出了多项信贷创新业务。除了一般性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信用证、订单贷、票据池、税融通、商票贴现、联保联贷等信贷创新业务外,苏州市商业银行还针对当地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例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有5000多家商户,成交额逾700亿元,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和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充分利用东方丝绸市场规模经济和专业性的优势,分别推出了东方丝绸城产业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通过创新实现高效的银企合作,有利于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申请企业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变化为标志,苏州市多家银行均表示信贷创新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发挥信贷融资作用,积极推动市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苏州迪登制造整理有限公司是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公司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民生银行采用联保授信方式,发放2000万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确保该公司设备顺利更新和添置,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再例如,苏州吴江市商业银行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对纺织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转型绿色制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银行服务纺织企业发展能力之对策
尽管,苏州市银行通过增加授信额度、改善贷款服务效率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积极效益。通过贷款结构调整,对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纺织”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但是,相对于纺织产业发展和调整的需要而言,银行功能和服务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还需做出多方面的改善。 (一)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体系
银行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银行更有利于克服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利用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过程的信息搜寻、处理费用和风险。银行对纺织业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对该行业授信的自信心和风险控制能力。专业化的知识与管理经验可以使银行对于复杂创新项目的评估相对容易。
苏州市纺织业贷款中的一些现象,一定程度也是银行业对纺织业发展把握能力不足的反映。例如,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被认为市场潜力巨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纺织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发展重点。《吴江市丝绸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提出“着力开拓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到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要由2008年的3%,提高到15%。但是,2010年吴江银行对其贷款增长程度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虽然给予了该行业较高的信用评级,但也是银行间分歧最大的行业。再例如,“产品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没有被认为是影响贷款的重要因素,而更加关注当前的财务、经营和担保状况,也不利于纺织品存量结构的优化。从相关性来看,2011年贷款质量变化和纺织业信用评级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2010年贷款增长程度和2011年贷款质量评级和纺织企业信用评级却存在弱负相关,前后明显的不一致性也反映了银行业对纺织产业发展能力的判断能力尚待提高。
此外,兼并重组被认为是纺织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纺织行业进行调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兼并重组不仅能促使产业由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提升行业的定价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兼并重组也能使优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向整合后的企业辐射,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并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各级政府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计划)”中都把纺织业并购重组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积极大力推动并购融资发展。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纺织业收购兼并金融业务明显开展滞后。
为了加强对纺织行业市场景气变化和运行规律的研判,苏州市银行业应在贷后质量监控和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监控体系。作为上级行预警体系的补充,该监控体系有利于实现银行从传统的内部管理转型为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模式。银行应充分挖掘系统信息,应科学制定纺织产业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避免信贷业务的保守或冒进,防控行业系统风险。
(二)深化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
尽管,苏州市信贷创新能力和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但总体而言,苏州市金融创新,特别是中间业务和新产品市场推广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发展空间。例如,在苏州吴江有近70%的银行认为“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之一。这一结论具合理性,也符合银行业内贷款一般规律,但是,通过合理利用信用工具和金融创新,可以改善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工具就有利于减少企业现金支出。还有通过降低库存,采用现代金融交易方式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流动资金占用。
首先,东方丝绸市场设立了丝绸化纤指数、纺织专利交易平台、聚酯切片交易平台和乙二醇电子交易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这一成熟的交易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便利性,苏州市商业银行应在总结推广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等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在更多纺织产业集群地进行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针对纺织行业外销占比较高的情况,深化信贷融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苏州市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出口买方信贷、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的国际贸易金融需要。此外,苏州市银行还应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培育纺织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实现双赢。
第三,在未来,包括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咨询等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是未来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和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存在较大行业特殊性,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信贷品种、流出、组织和风险管理创新,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三)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之间存在最优适配性。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经营目的,决定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基础功能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其经营的目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由此决定了苏州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和较强的偿还能力,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品。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纺织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是,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某三大公司研究,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和经济成功率分别只有60%、30%、12%。事实证明即便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与财务风险,其不确定性往往也会超出商业银行的可控范围。这也是苏州市银行对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贷款增量程度相对较低和信用评级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商业银行固有的功能和经营目的也决定了苏州市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抵押担保对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大小,而贷款项目风险较大则是银行拒绝纺织企业贷款的第五个因素,因此,市场化尚未成熟的产品很难成为贷款的重点投向。
此外,《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主要的对策措施之一。从苏州商业银行贷款现状来看,房产设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担保是银行最普遍的贷款方法方式。在这种典型的银行经营模式下,处于经营初创的企业、以品牌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企业和遇到困难调整阶段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贷款融资困难。 可见,推进纺织企业品牌渠道升级、总部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需要拓宽融资领域,改变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的传统思想。苏州市应在积极发展商业银行和稳步推动小贷公司、多层次担保机构体系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融资渠道,实现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健全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业务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
信贷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支持,而信贷信息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直接反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重要依据。人民银行应牵头和地方政府合作,构建银、政、企和行业协会四方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机制。一方面借助贷后监控和行业预警体系,发挥银行内部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优势,银行应积极及时掌握纺织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提供决策依据,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另一方面,作为支柱产业,苏州市各级政府对纺织业发展高度重视,当地行业协会(或商会)层次健全,并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是优化信贷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四方沟通机制,既可以进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新产品推广,增进纺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理解信任,实现银政企之间的主动合作。还可以及时通报信贷运行情况,以及金融服务纺织业发展中难题,寻求各方的支持帮助,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
苏州市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增加授信额度、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和产品、服务创新等途径对纺织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通过银企良性互动,苏州市商业银行实现了控制金融风险、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促进纺织业发展的多重目标。但是,相对于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的支持能力尚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对纺织业市场的把握能力,通过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信贷支持纺织业发展的主动性。在积极创新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认识到中间业务创新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针对苏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政府、企业都应认识到商业银行组织功能的局限性,信贷并不能承担金融支持纺织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全部职责,需要不断丰富当地的金融机构类型,或进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健全苏州市金融功能体系。最后,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也是共创良好信贷环境和银行服务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贝政新.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贝政新,王世文.金融服务于出口企业的三大路径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4).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科技学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XKQ2012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彤彤(1990-),女,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王世文(1969-),男,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