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语言感知、直觉和领悟的语言能力,它是学生语言掌握情况、生活经验、感受能力和情感领悟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语感对学好语文非常重要,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中感悟;说写结合;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试从如下三点进行论述:引领示范,培养语感;加强朗读,感悟语感;深化说、写,创造语感。
一、引领示范,培养语感
语感的形成来源于所处的环境。而学生语感的第一来源就是教师。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高低和教师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能快速的掌握语感,反之则会在语感的大门里徘徊,打不开语感的大门。教师的语言的示范性远超于教材,因此教师要重视。
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必须要准确、规范,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说:“你写的字真工整呀!”“工整”和“整齐”这两个相近的词,但意蕴则相差甚大。“我们都有一双灵活的手还是灵便的手。”这两个词他们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再如,除了在造词遣句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规范外,在课堂评价和引导学生时也应该准确规范使用语言。对乖巧的学生可以说:“你上课真认真!你真棒!”对调皮的学生可以说:“你很聪明,如果把你的智慧用在学习上,一定是一个非常棒的孩子!”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说:“你在努力,加油!老师为你高兴。”面对不同的对象分别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语言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课堂上,语言也要生动、形象、幽默,要将所表达的人、事、景、物具体而真切地展现出来,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联想等。如向学生介绍一个小闹钟,与其说“这是一个准时响铃的小闹钟”,还不如说:“这可是一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闹钟,每天早上总是叮铃……叮铃……地叫我早醒。现在闹钟看着你,想知道它的秘密吗?”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吸引人,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意境,轻快和灵气,从中产生联想和尝试用语言表达的愿望,体验成就的快乐。
再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灵活巧变而富有情感。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必须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掌握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表达作用,使语言随着表情达意、传输信息的需要而富有节奏,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2.)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尽量使用与学生贴近的语言。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习上进心;3.在朗读课文时,可依据不同文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或舒张自如,热情奔放;或慷慨激昂,悲愤万分;或如丝如缕,如诉如泣。再言语中加入个人实践感悟,以语言作为传播载体,让学生产生共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语言,培养语感,使用语言。
二、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来引导学生熟悉语言,欣赏语言,感受文中描绘世界丰富多彩的语言,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反复体味语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语言,感悟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只有不断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如,个人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此外,教师擅于利用文段中语感强的部分,要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不断强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中的一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让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日出的情景。感受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地情形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儿”“一纵一纵地”精彩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太阳上升得缓慢和吃力。读中再次想象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通过抓住这些重点词的品味训练,从词句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方面,让学生从不同的表达中感受到不同语言产生的效果,以及语言使用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语言中产生语象情境、语象联想。
三、深化说、写,创造语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言应用在说话、写作实践中去;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语文”化的生活中,發展语感,创造新的语感。
在说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与生活相吻合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发言。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蓝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玩水的鸭子,田野中五颜六色的小花……通过直观的图画,缤纷的色彩加上动人的曲子,动情的引导(老师边放音乐边说:“老师带大家去看家乡美景……)把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家乡,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美,由此激发他们大胆、有创见的表述兴趣:谈谈家乡的美,说说家乡的变化。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课前“1分钟演讲”;召开主题班会;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开辩论会、演课本剧……等等。
会说,也得会写。写是学生掌握语言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和讲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达。比如写一朵花,可以描述成“这是一朵花”“这是一朵白色的小花”“这是一朵开在小溪边的白色小花”“这朵花颜色是白色的,花盘大小如同一枚硬币”“这朵白色的小花真可爱,就像婴儿纯净般的笑脸,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这朵白色的小花被称为菊花,他的花语是纪念,看到这朵小花,我想起了那些为国家做出奉献的英雄,虽然他们离开了,但是他们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这朵白色的小花献给他们”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展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表达、多技巧表达。教师对作文语感较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对写的不够好的,加以指导。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写,才会积累丰富的知识,才会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中感悟;说写结合;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试从如下三点进行论述:引领示范,培养语感;加强朗读,感悟语感;深化说、写,创造语感。
一、引领示范,培养语感
语感的形成来源于所处的环境。而学生语感的第一来源就是教师。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高低和教师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能快速的掌握语感,反之则会在语感的大门里徘徊,打不开语感的大门。教师的语言的示范性远超于教材,因此教师要重视。
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必须要准确、规范,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说:“你写的字真工整呀!”“工整”和“整齐”这两个相近的词,但意蕴则相差甚大。“我们都有一双灵活的手还是灵便的手。”这两个词他们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再如,除了在造词遣句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规范外,在课堂评价和引导学生时也应该准确规范使用语言。对乖巧的学生可以说:“你上课真认真!你真棒!”对调皮的学生可以说:“你很聪明,如果把你的智慧用在学习上,一定是一个非常棒的孩子!”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说:“你在努力,加油!老师为你高兴。”面对不同的对象分别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语言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课堂上,语言也要生动、形象、幽默,要将所表达的人、事、景、物具体而真切地展现出来,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联想等。如向学生介绍一个小闹钟,与其说“这是一个准时响铃的小闹钟”,还不如说:“这可是一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闹钟,每天早上总是叮铃……叮铃……地叫我早醒。现在闹钟看着你,想知道它的秘密吗?”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吸引人,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意境,轻快和灵气,从中产生联想和尝试用语言表达的愿望,体验成就的快乐。
再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灵活巧变而富有情感。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必须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掌握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表达作用,使语言随着表情达意、传输信息的需要而富有节奏,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2.)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尽量使用与学生贴近的语言。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习上进心;3.在朗读课文时,可依据不同文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或舒张自如,热情奔放;或慷慨激昂,悲愤万分;或如丝如缕,如诉如泣。再言语中加入个人实践感悟,以语言作为传播载体,让学生产生共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语言,培养语感,使用语言。
二、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来引导学生熟悉语言,欣赏语言,感受文中描绘世界丰富多彩的语言,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反复体味语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语言,感悟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只有不断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如,个人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此外,教师擅于利用文段中语感强的部分,要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不断强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中的一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让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日出的情景。感受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地情形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儿”“一纵一纵地”精彩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太阳上升得缓慢和吃力。读中再次想象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通过抓住这些重点词的品味训练,从词句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方面,让学生从不同的表达中感受到不同语言产生的效果,以及语言使用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语言中产生语象情境、语象联想。
三、深化说、写,创造语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言应用在说话、写作实践中去;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语文”化的生活中,發展语感,创造新的语感。
在说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与生活相吻合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发言。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蓝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溪,玩水的鸭子,田野中五颜六色的小花……通过直观的图画,缤纷的色彩加上动人的曲子,动情的引导(老师边放音乐边说:“老师带大家去看家乡美景……)把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家乡,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美,由此激发他们大胆、有创见的表述兴趣:谈谈家乡的美,说说家乡的变化。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课前“1分钟演讲”;召开主题班会;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开辩论会、演课本剧……等等。
会说,也得会写。写是学生掌握语言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和讲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达。比如写一朵花,可以描述成“这是一朵花”“这是一朵白色的小花”“这是一朵开在小溪边的白色小花”“这朵花颜色是白色的,花盘大小如同一枚硬币”“这朵白色的小花真可爱,就像婴儿纯净般的笑脸,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这朵白色的小花被称为菊花,他的花语是纪念,看到这朵小花,我想起了那些为国家做出奉献的英雄,虽然他们离开了,但是他们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这朵白色的小花献给他们”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展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表达、多技巧表达。教师对作文语感较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对写的不够好的,加以指导。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写,才会积累丰富的知识,才会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