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我们既要解决现实教育场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对教育现实的超越;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有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就必须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为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对学生施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新自然教育”,即让学生“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新三好教育。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探索“新自然教育”的路径。
锻造敢于担当的教育团队
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需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莫大的创新勇气。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学校的教育团队在探索“新自然教育”路径的征途中“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情系天下的胸怀和教书育人的情怀”,必须能够坚守教育本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依法依规办学;同时能够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严格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依理、依规施教。”对学生施加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又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度的教育影响。要能够在多元教育诉求中“保持清醒”,“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盲目的要求,跟着家长走,跟着社会风潮走,而应该保持好必要的教育定力,坚守教育本质”,为学生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自然的教育环境
环境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营造“自然”环境,首先应该是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的绿化要能够反映生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给学生以自然美的享受。能够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空气,观赏到自然的景致,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树叶的颜色、泥巴的质感”。自然的美景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生发灵感和创造力”。其次应该是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能够反映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环境的锻炼中,认知基本的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技巧,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是心理学视角下的自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对学校形成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学与玩。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成长,自由活动对儿童情感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有益”。[5]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乐园和成长的乐园。
构建“儿童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然和贴近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影响更契合学校的自然实情,我们基于自身的课程开发经验,开发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三维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学科重建、学科联动和自主设计,主要是为了化解课程知识的过度抽象性和知识经验零散性,给学生以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其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统整的知识经验。
学科重建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学科范围内,对课程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对课程内容和组合方式进行重建。在对校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同时,吸取多种文本和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对比、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内容和结构地重组。
学科联动是以主题单元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时段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关联与整合。力求突破学科壁垒,跨越传统分科、分课时、分年级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各学科和各年段的学习能实现关联和互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段与年级段之间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完整学习世界,促使学生获得更为完整、真实、持久的学习体验。在尊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序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序。
自主设计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课程设计关注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多主体——教师、家长、学生和课程专家——参与的课程自主设计开发。自主设计、自行实施、自称序列。
引导学生走向“会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个双向耦合的实践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的效率,引导学生走向“会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走向“会学”,我们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单向传授式向问题导向式的转变。在实施“问导式”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呈疑”,引导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呈疑”。在所呈问题的导引下,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所得”进行“分享”;在“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其间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地提高。在“问导式”教学的“自学、呈疑、合作、分享、反思”的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议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师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在其原有水平之上的自主发展。
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和成功的快乐。
在班级建设中,学校倡导各班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班级博客、班级活动、学生作品展等形式,参与学校、班级的重大事项的讨论,为班级、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都能在班级管理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干,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与主体精神,让班级事务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事情。”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活起来了,学生就活起来了,学校也就活起来了。”学校完全放手让學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组队,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自然的生长。
形成、巩固家校教育合力
学生“睡不好”“玩不好”“学不好”的部分原因是家长造成的。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能科学对待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加码、施压,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没有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仅靠学校力量是很难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的。能否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一致的家校合力,成了决定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点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但是为什么教育方向和教育力量上不能保持一致呢?主要原因在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家校教育信息的失衡。教育知识的匮乏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多花时间、多学东西就是对学生有益的。教育信息失衡导致家长不了解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在社会竞争压力面前,这种失衡容易诱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们只有多报班、多加量和多加压才能缓解这种焦虑。不解决教育信息失衡问题,就无法把学生从“负担”中解脱出来,就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更有家长喊出不要为学生减负的声音。为了能够解放学生,我们近年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平台和资源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积极对家长进行辅导、教育,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为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向他们说明这些内容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进而获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支持,有力地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睡好”“玩好”“学好”。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学校从2009年开始创办“零作业实验班”,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体育锻炼、做家务、家庭阅读、艺术欣赏等素质作业,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差异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几年下来,实验班的学生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身心更健康了。
锻造敢于担当的教育团队
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需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莫大的创新勇气。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学校的教育团队在探索“新自然教育”路径的征途中“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情系天下的胸怀和教书育人的情怀”,必须能够坚守教育本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依法依规办学;同时能够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严格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依理、依规施教。”对学生施加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又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度的教育影响。要能够在多元教育诉求中“保持清醒”,“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盲目的要求,跟着家长走,跟着社会风潮走,而应该保持好必要的教育定力,坚守教育本质”,为学生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自然的教育环境
环境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营造“自然”环境,首先应该是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的绿化要能够反映生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给学生以自然美的享受。能够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空气,观赏到自然的景致,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树叶的颜色、泥巴的质感”。自然的美景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生发灵感和创造力”。其次应该是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能够反映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环境的锻炼中,认知基本的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技巧,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是心理学视角下的自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对学校形成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学与玩。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成长,自由活动对儿童情感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有益”。[5]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乐园和成长的乐园。
构建“儿童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然和贴近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影响更契合学校的自然实情,我们基于自身的课程开发经验,开发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三维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学科重建、学科联动和自主设计,主要是为了化解课程知识的过度抽象性和知识经验零散性,给学生以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其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统整的知识经验。
学科重建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学科范围内,对课程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对课程内容和组合方式进行重建。在对校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同时,吸取多种文本和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对比、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内容和结构地重组。
学科联动是以主题单元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时段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关联与整合。力求突破学科壁垒,跨越传统分科、分课时、分年级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各学科和各年段的学习能实现关联和互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段与年级段之间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完整学习世界,促使学生获得更为完整、真实、持久的学习体验。在尊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序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序。
自主设计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课程设计关注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多主体——教师、家长、学生和课程专家——参与的课程自主设计开发。自主设计、自行实施、自称序列。
引导学生走向“会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个双向耦合的实践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的效率,引导学生走向“会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走向“会学”,我们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单向传授式向问题导向式的转变。在实施“问导式”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呈疑”,引导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呈疑”。在所呈问题的导引下,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所得”进行“分享”;在“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其间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地提高。在“问导式”教学的“自学、呈疑、合作、分享、反思”的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议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师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在其原有水平之上的自主发展。
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和成功的快乐。
在班级建设中,学校倡导各班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班级博客、班级活动、学生作品展等形式,参与学校、班级的重大事项的讨论,为班级、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都能在班级管理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干,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与主体精神,让班级事务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事情。”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活起来了,学生就活起来了,学校也就活起来了。”学校完全放手让學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组队,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自然的生长。
形成、巩固家校教育合力
学生“睡不好”“玩不好”“学不好”的部分原因是家长造成的。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能科学对待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加码、施压,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没有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仅靠学校力量是很难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的。能否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一致的家校合力,成了决定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点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但是为什么教育方向和教育力量上不能保持一致呢?主要原因在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家校教育信息的失衡。教育知识的匮乏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多花时间、多学东西就是对学生有益的。教育信息失衡导致家长不了解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在社会竞争压力面前,这种失衡容易诱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们只有多报班、多加量和多加压才能缓解这种焦虑。不解决教育信息失衡问题,就无法把学生从“负担”中解脱出来,就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更有家长喊出不要为学生减负的声音。为了能够解放学生,我们近年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平台和资源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积极对家长进行辅导、教育,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为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向他们说明这些内容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进而获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支持,有力地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睡好”“玩好”“学好”。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学校从2009年开始创办“零作业实验班”,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体育锻炼、做家务、家庭阅读、艺术欣赏等素质作业,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差异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几年下来,实验班的学生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身心更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