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然教育的基本立场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_sum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我们既要解决现实教育场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对教育现实的超越;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有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就必须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为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对学生施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新自然教育”,即让学生“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新三好教育。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探索“新自然教育”的路径。
  锻造敢于担当的教育团队
  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需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莫大的创新勇气。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学校的教育团队在探索“新自然教育”路径的征途中“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情系天下的胸怀和教书育人的情怀”,必须能够坚守教育本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依法依规办学;同时能够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严格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依理、依规施教。”对学生施加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又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度的教育影响。要能够在多元教育诉求中“保持清醒”,“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盲目的要求,跟着家长走,跟着社会风潮走,而应该保持好必要的教育定力,坚守教育本质”,为学生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营造自然的教育环境
  环境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营造“自然”环境,首先应该是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的绿化要能够反映生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给学生以自然美的享受。能够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空气,观赏到自然的景致,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树叶的颜色、泥巴的质感”。自然的美景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生发灵感和创造力”。其次应该是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校园环境能够反映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环境的锻炼中,认知基本的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技巧,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是心理学视角下的自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对学校形成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学与玩。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成长,自由活动对儿童情感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有益”。[5]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乐园和成长的乐园。
  构建“儿童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然和贴近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影响更契合学校的自然实情,我们基于自身的课程开发经验,开发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三维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学科重建、学科联动和自主设计,主要是为了化解课程知识的过度抽象性和知识经验零散性,给学生以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其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统整的知识经验。
  学科重建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学科范围内,对课程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对课程内容和组合方式进行重建。在对校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同时,吸取多种文本和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对比、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内容和结构地重组。
  学科联动是以主题单元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时段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关联与整合。力求突破学科壁垒,跨越传统分科、分课时、分年级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各学科和各年段的学习能实现关联和互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段与年级段之间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完整学习世界,促使学生获得更为完整、真实、持久的学习体验。在尊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序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序。
  自主设计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课程设计关注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多主体——教师、家长、学生和课程专家——参与的课程自主设计开发。自主设计、自行实施、自称序列。
  引导学生走向“会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个双向耦合的实践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的效率,引导学生走向“会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走向“会学”,我们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单向传授式向问题导向式的转变。在实施“问导式”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呈疑”,引导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呈疑”。在所呈问题的导引下,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所得”进行“分享”;在“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其间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地提高。在“问导式”教学的“自学、呈疑、合作、分享、反思”的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议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师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在其原有水平之上的自主发展。
  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和成功的快乐。
  在班级建设中,学校倡导各班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班级博客、班级活动、学生作品展等形式,参与学校、班级的重大事项的讨论,为班级、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都能在班级管理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干,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与主体精神,让班级事务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事情。”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活起来了,学生就活起来了,学校也就活起来了。”学校完全放手让學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组队,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自然的生长。
  形成、巩固家校教育合力
  学生“睡不好”“玩不好”“学不好”的部分原因是家长造成的。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能科学对待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加码、施压,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没有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仅靠学校力量是很难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的。能否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一致的家校合力,成了决定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点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但是为什么教育方向和教育力量上不能保持一致呢?主要原因在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家校教育信息的失衡。教育知识的匮乏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多花时间、多学东西就是对学生有益的。教育信息失衡导致家长不了解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在社会竞争压力面前,这种失衡容易诱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们只有多报班、多加量和多加压才能缓解这种焦虑。不解决教育信息失衡问题,就无法把学生从“负担”中解脱出来,就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更有家长喊出不要为学生减负的声音。为了能够解放学生,我们近年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平台和资源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积极对家长进行辅导、教育,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为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向他们说明这些内容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进而获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支持,有力地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睡好”“玩好”“学好”。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学校从2009年开始创办“零作业实验班”,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体育锻炼、做家务、家庭阅读、艺术欣赏等素质作业,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差异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几年下来,实验班的学生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身心更健康了。
其他文献
界音乐教育大会是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双年度国际大会,是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的论文是通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音乐教育专家认真评审,对全球的音乐教育论文筛选而最终得出的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讲,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论文代表着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较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30th ISME World Conference On Musi
2018年12月23日至26日,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这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學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法”项目组、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为本活动提供资助。会议分为专家讲座与主题发言(八场)、学术论坛(三场)以及音乐会(两场,其中一场为2018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音乐会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来自全国近八
开人脑学习的奥秘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16世纪,艺术家Mattias Greuter就用一幅雕刻作品清晰地表达出这一梦想(见图1)。画面上,一位志愿者在炼丹炉里接受脑部的扫描,而从扫描的机器中出现的是人脑中有关音乐、人、动物、房子等的思维表征{1}。此后,解开人脑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奥秘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成为了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学者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引言】 这篇文章是我在2016年袁静芳老师80寿辰庆贺活动中的发言,因当时疏忽,没有公开发表。虽然时隔两年,但我觉得仍然值得公开发表,供大家阅读并学习袁静芳老师的敬业和无私。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举办袁静芳老师80寿辰庆贺活动,请我出席活动并讲话。我虽然卸任院长了,但考虑到和袁老师相识多年、共事多年、交往多年,无论为师、为事、为友,袁老师都是我的榜样。所以我答应一定参加,也一定发言。袁静芳老师
陈洪(1907—2002)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20世纪30年代曾应当时的“国立音专”萧友梅校长之聘,在时局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接替黄自先生出任教务长一职,同时任教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能有今天的辉煌,做出了自己的一份重要贡献。陈洪先生曾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在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小提琴、乐队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如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曾首倡“固定唱名法
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然而,毕生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孙继南教授更有自己的感慨,“音乐教育是音乐事业发展之本,古今中外莫不如是”。①他同时认为:“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确实是中国音乐史学建设中值得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方面;特别是清末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兴起、]变过程与史事,不仅是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史的了解所必需,对今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无参
当前音乐界对于歌剧的研究数量上可说是盈千累万,硕果累累,然则只需稍加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有相当部分论文在对象、方法、甚至套路上往往如出一辙,较狭隘地局限于对作品的创作技法、风格特征、歌唱表演等方面的研究。必须承认,歌剧作为音乐作品,对作品本体的研究以及对二度创作的指导都非常重要,是一代代歌剧工作者、爱好者认识歌剧、演绎歌剧、欣赏歌剧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尽管我们从不否认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
2008年5月4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上演“《琴动山河》澳门中乐团音乐会”。这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举办的“第19届澳门艺术节”的活动之一,由澳门中乐团和小提琴家李传韵、钢琴家殷承宗联手演出,曲目包括赵季平的《澳门印象》,关迺忠的《中国节庆》、《葡国节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重头就是两部荣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这
美国当代作曲家约翰·科瑞利亚诺(1938—)的音乐创作通常被描述为折衷主义或复风格,他的作品往往将现代技术手法与传统音乐的不同风格、形式或地域性的语言相结合,比如巴洛克与古典的融合、浪漫与现代的并列等。尽管他的作品技法在其创作生涯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这种复风格的创作理念始终没有改变。科瑞利亚诺早期的作品经常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近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进攻性及打击性的灵感来源
如果说,我国的社会音乐考级肇始于1992年由广州钢琴学会率先在广东发起并迅即影响至全国的钢琴考级的话,那么,我国的社会音乐考级迄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随着考级科目与范围的不断扩大,考级机构的迅猛增加,以及考级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对“音乐考级”一词不仅不再陌生。而且,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及其家长还趋之若鹜地加入其中。然而,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穴Royal Academ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