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使课堂上自主与创造的精神得到张扬,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出现盎然生机,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呢?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当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这样,学生会慢慢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教师阅读引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己的圈子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带领学生阅读各种精彩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但是,这一切要做得潜移默化,要学会隐藏自己引领者的身份,而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悲欢。
(1)教师要成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共同发展。可见,阅读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其实,只有教师深入阅读了,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果说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是一场阅读的聚会,那么,教师就应该最先到达,等待陆续到来的学生。
(2)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阅读读物的择定、阅读方向的把握、阅读内涵的深度和阅读成效的取得;教师的参与更易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教师的参与还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充分展开,丰富阅读内容,养成并深化阅读习惯。
二、学生自主阅读
对中学生来说,其阅读要达到的核心目标是:能够进行独立的阅读,掌握多种较好的阅读方法,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语感良好,注重情感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其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普通读者。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是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辅以技巧技能的指导,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等。在辅导学生阅读方法时要强调阅读的过程,如精读、略读和浏览等。
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或话题,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作品、欣赏作品,并且评价作品。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个比喻形象而又通俗,将阅读的真正内涵说了出来。所谓阅读,是读者怀着期待,经过语言之桥,去感悟作者的心灵与思想,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智慧和情感得以丰富、升华。阅读时,不能只看表面的文字,那往往是浅层次的。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要借助这些表面的文字,深入作品内部,感知作品的深层含义,品味作品的内在意蕴,感知作品的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思想会受到启迪,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审美之趣。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作为教师,要从各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升自己。至于引导,可以主要从技巧引导、情境再现、兴趣激发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前提是师生共读。共读,是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共同参与其间的一种阅读行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阅读示范作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想法让学生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可以进行阅读比赛,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这样,阅读的成效就可以得到检验。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教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教师还可以安排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彼此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些交流互动的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师生长期的阅读交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四、总结提升品质
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因为背景、个性、习惯等差异,在读同一篇作品时,往往既有比较相似的阅读体验,也有各不相同的体悟。相似的阅读体验,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而不同的体悟,则带来新的感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很多事有强烈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担负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阅读环境》这本书中提出阅读回应理论,他说:“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想把这本书再读一次,或者想去看看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主题的更多作品,甚至就只是单纯地想去阅读其他书。这样,我们就有动力去选其他的书,经历另一个阅读循环。第二种回应则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我们期待其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和我们经历相同的喜悦,我们希望能探究出内心深处的感想,并试着整理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意义。”
教师在组织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时,其形式要灵活、丰富。比如,可以是阅读心得,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阅读交流,也可以是精彩文章的诵读比赛。通过互动,学生能够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的成就感也能得到满足。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掌握课内知识。”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2]艾登·钱伯斯.打造阅读环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沂市草桥中学)
一、教师阅读引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己的圈子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带领学生阅读各种精彩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但是,这一切要做得潜移默化,要学会隐藏自己引领者的身份,而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悲欢。
(1)教师要成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共同发展。可见,阅读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其实,只有教师深入阅读了,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果说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是一场阅读的聚会,那么,教师就应该最先到达,等待陆续到来的学生。
(2)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阅读读物的择定、阅读方向的把握、阅读内涵的深度和阅读成效的取得;教师的参与更易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教师的参与还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充分展开,丰富阅读内容,养成并深化阅读习惯。
二、学生自主阅读
对中学生来说,其阅读要达到的核心目标是:能够进行独立的阅读,掌握多种较好的阅读方法,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语感良好,注重情感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其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普通读者。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是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辅以技巧技能的指导,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等。在辅导学生阅读方法时要强调阅读的过程,如精读、略读和浏览等。
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或话题,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作品、欣赏作品,并且评价作品。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个比喻形象而又通俗,将阅读的真正内涵说了出来。所谓阅读,是读者怀着期待,经过语言之桥,去感悟作者的心灵与思想,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智慧和情感得以丰富、升华。阅读时,不能只看表面的文字,那往往是浅层次的。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要借助这些表面的文字,深入作品内部,感知作品的深层含义,品味作品的内在意蕴,感知作品的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思想会受到启迪,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审美之趣。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缺少了它,就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作为教师,要从各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升自己。至于引导,可以主要从技巧引导、情境再现、兴趣激发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前提是师生共读。共读,是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共同参与其间的一种阅读行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阅读示范作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想法让学生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可以进行阅读比赛,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这样,阅读的成效就可以得到检验。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教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教师还可以安排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彼此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些交流互动的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师生长期的阅读交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四、总结提升品质
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因为背景、个性、习惯等差异,在读同一篇作品时,往往既有比较相似的阅读体验,也有各不相同的体悟。相似的阅读体验,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而不同的体悟,则带来新的感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很多事有强烈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担负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阅读环境》这本书中提出阅读回应理论,他说:“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想把这本书再读一次,或者想去看看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主题的更多作品,甚至就只是单纯地想去阅读其他书。这样,我们就有动力去选其他的书,经历另一个阅读循环。第二种回应则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我们期待其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和我们经历相同的喜悦,我们希望能探究出内心深处的感想,并试着整理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意义。”
教师在组织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时,其形式要灵活、丰富。比如,可以是阅读心得,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阅读交流,也可以是精彩文章的诵读比赛。通过互动,学生能够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的成就感也能得到满足。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掌握课内知识。”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2]艾登·钱伯斯.打造阅读环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沂市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