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在现代人眼中,经络养生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神秘,又艰深难懂的学问。如何认识经络,怎样利用经络理论为健康服务?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发功之前“气沉丹田”,就能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毙敌于无形;原本功力平平的无名小辈,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就能日近千里;还有“易筋经”、“六脉神剑”、“隔空点穴”——武侠小说中的众多“盖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经络、穴位的影子。实际上,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情节,正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提到的“六脉神剑”,即用“手六脉”导气为剑。这里的“手六脉”就来源于经络里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井”穴,并且用这六个穴名来命名。而“井”穴不过就是手指尖、脚趾尖的穴位,是一条经里气血运行的首发站。
至于任督二脉,则是人体内的两条重要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沿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经脉是气血循环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练气功时很讲究这个,所以武侠小说中才会有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陡进的描述。
小说中的描述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道理却不难理解: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人功力大增,但却能使您身体强健。
中医的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突然发现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时,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阳穴)割破,却发现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来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脚走路时硌得脚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却睡了个好觉……经验就这样被慢慢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发现与总结,就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表里的内在结构。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体的较浅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系。
人体的经脉分为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正经共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合称为“十二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指异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正经的作用;经别是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经八脉就像错落在江河网络中的水库。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经气血太过汹涌,“水库”也会增大储备。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
经络:现代医学的未解之谜
虽然中医对于经络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但经络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人说,经络是血管,要不怎么运行气血?有人说,经络是神经,不然怎么传导感觉?还有淋巴说、第三平衡系统等说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解释经络现象。
早在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就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又被列为攀登计划,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经络。
从解剖上来看,经络的循行路线与外周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人体的300多个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经通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酸、麻、胀、痛及触电感),也是在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的吻合率达50%以上,经络穴位附近有动静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过,经络决不仅仅是神经、血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经络与人体的结缔组织、缝隙链接、神经-体液调节机能都密切相关。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络:决生死,处百病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尽管经络的实质尚未得到现代医学阐明,但中医学千百年来的积淀已足够我们利用经络来防治疾病了。
首先,认识经络有利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能够内联脏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发生的病变可以反应脏腑的病证。如心经上络于舌,称“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经上连于目,称“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体经络的走行部位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故中医学理论中有“六经辨证”之说。
其次,经络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推拿按摩对疾病进行治疗,就是通过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药治疗时也应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如全头痛、后头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膀胱经的止痛中药羌活;前额痛及眉棱骨痛,为足阳明胃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胃经的白芷;偏头痛,为足少阳胆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胆经的川芎,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与现代医学相比,经络学说是一种简便、无创、返璞归真的养生方法,它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经络养生法,小病小痛自己调治,把健康交给自己。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发功之前“气沉丹田”,就能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毙敌于无形;原本功力平平的无名小辈,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就能日近千里;还有“易筋经”、“六脉神剑”、“隔空点穴”——武侠小说中的众多“盖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经络、穴位的影子。实际上,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情节,正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提到的“六脉神剑”,即用“手六脉”导气为剑。这里的“手六脉”就来源于经络里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井”穴,并且用这六个穴名来命名。而“井”穴不过就是手指尖、脚趾尖的穴位,是一条经里气血运行的首发站。
至于任督二脉,则是人体内的两条重要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沿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经脉是气血循环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练气功时很讲究这个,所以武侠小说中才会有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陡进的描述。
小说中的描述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道理却不难理解: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人功力大增,但却能使您身体强健。
中医的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突然发现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时,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阳穴)割破,却发现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来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脚走路时硌得脚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却睡了个好觉……经验就这样被慢慢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发现与总结,就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表里的内在结构。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体的较浅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系。
人体的经脉分为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正经共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合称为“十二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指异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正经的作用;经别是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经八脉就像错落在江河网络中的水库。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经气血太过汹涌,“水库”也会增大储备。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
经络:现代医学的未解之谜
虽然中医对于经络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但经络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人说,经络是血管,要不怎么运行气血?有人说,经络是神经,不然怎么传导感觉?还有淋巴说、第三平衡系统等说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解释经络现象。
早在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就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又被列为攀登计划,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经络。
从解剖上来看,经络的循行路线与外周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人体的300多个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经通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酸、麻、胀、痛及触电感),也是在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的吻合率达50%以上,经络穴位附近有动静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过,经络决不仅仅是神经、血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经络与人体的结缔组织、缝隙链接、神经-体液调节机能都密切相关。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络:决生死,处百病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尽管经络的实质尚未得到现代医学阐明,但中医学千百年来的积淀已足够我们利用经络来防治疾病了。
首先,认识经络有利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能够内联脏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发生的病变可以反应脏腑的病证。如心经上络于舌,称“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经上连于目,称“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体经络的走行部位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故中医学理论中有“六经辨证”之说。
其次,经络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推拿按摩对疾病进行治疗,就是通过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药治疗时也应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如全头痛、后头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膀胱经的止痛中药羌活;前额痛及眉棱骨痛,为足阳明胃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胃经的白芷;偏头痛,为足少阳胆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胆经的川芎,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与现代医学相比,经络学说是一种简便、无创、返璞归真的养生方法,它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经络养生法,小病小痛自己调治,把健康交给自己。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