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性课程度是高职学生必须的基础性知识,并为工作提供知识服务。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理论性课程已经进行了内容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看,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仍然严重制约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理论课程特点,目前教学现状。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探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并通过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案例探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职;探究式学习;理论性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建筑结构
高职教育现今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探索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课程改革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广泛认同。其中理论性课程也应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
1.高职理论性课程特点分析
1.1功能分析
(1)基础功能。理论性课程往往是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课程所需理论知识。区别于工人工作中摸索的经验型总结学习,系统的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2)服务功能。理论性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专业课以及工作岗位中专业知识应用时起必要的理论知识服务。
1.2特征分析
(1)课时少、容量大。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更加重视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对理论性课程课时分配一再压缩。内容上理论性课程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以形成系统性,培养创新能力。
(2)精理论、重应用。
虽然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理論性课程重点放在应用环节。即对理论知识基础采取精炼的原则,“必须、够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
(3)基础弱、跨度大。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性课程基础薄弱,大容量、少课时的特点带来课堂教学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密集,无法面面俱到,形成宽而广、粗而浅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
2.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2.1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重视的是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的发展,轻视甚至忽视其它诸如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交往智力、内省智力等。现在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业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即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而相比较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相对优势。
2.2学习现状
理论性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难度大。技能应用课程则较好的应用了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训、实践环节学习效果要比理论性课程好。
2.3学情调查
根据高职高专大学生学情系列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希望通过高den该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肩负社会责任。但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则动力不足,自主约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这制约了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毕业后自我学习、继续探索的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3.探究式学习
目前,理论课程以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为主,授受式学习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下的消极性学习。这种个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使教育失去活力,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失去了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主导,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 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着自身需要的实现而自主完成的, 不是通过授受和意义解读完成的, 学习成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
“知识的起源, 在动机上是个人的好奇所发生的驱动力, 经由感官的观察与实验, 并配合脑神经的推理, 经过一步步的归纳或演绎而得到知识。”探究式学习方式,正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并以此学习热情,来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成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
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识, 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将自己积极融于学习活动, 并在活动中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探究学习目标,成为探究学习活动的自觉参与者。这种自主探究的意识,最终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理论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一直以来其重要性地位能够得到认可,但是在学习中往往是被认为枯燥的、难懂的,学习难度很大。在“必须、够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理论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除了要对理论知识以工作需要为目标进行内容整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融合实训、实践环节,开发、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
4.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学习热情
理论性课程内容进行“工学结合”工作导向性整合后,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式,学习以理论知识、理论系统为脉络,根据系统学习需要进行分块,学习过程不能体现应用,学做分离,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知识难度大,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到专业课或工作岗位需要应用时,根本无法调用相关理论知识,甚至常常不记得自己学过相关内容,或者不知道该到书上那一章节查找。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针对工作应用,模拟工作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工作内容为主线来划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块,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直接设计出理论知识所服务的工程应用,构建典型应用环节,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由学生为主进行思考与探究。知识的学习全部为学生自己的结果,经过实践实战过的学习,其记忆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耳听眼看。 4.2合理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改变授予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理论知识的需求任务非常明确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所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都由学生(学生团队)独立(团队合作)完成,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是最难忘的,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职业素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为主体地位,但是不等于教师全程在旁观看。教师的定位是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必要的环节进行指导和指正。失败和教训固然难忘,但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得出正确结论的次数过多,将会挫伤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主探索的理论知识程度,并且应在关键点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用胜利的果实吸引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环节的问题,以问题的思索来避免学生的思路与学习内容过于偏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
4.3合理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在评价环节中,由于学生进行了探索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学习。因此不應仅仅以结果作为评价学习成效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劳动,鼓励全体学生,激励继续探究的热情,并且,根据探究的过程进行分析每一环节的对错,而不是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学生可以在此得到自己哪里做的很好,哪里做的需要修正,不知不觉中收获到了哪怕是细节胜利的喜悦,弱化失败的打击及对失败的恐惧,逐渐形成探究意识。
4.4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深化探究过程记忆,形成探究意识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探究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并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扩大化,可以触类旁通,解决一种类型的工作问题。
5.结论
理论性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不容忽视,如何体现“必需、够用”的教学改革原则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工作为导向的整合外,还应在教学方式上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应用为导向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应用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形象化,合理安排自主探索难易程度,适合高职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创新探索能力。应用探究是教学方式,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科]
【关键词】高职;探究式学习;理论性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建筑结构
高职教育现今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探索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课程改革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广泛认同。其中理论性课程也应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
1.高职理论性课程特点分析
1.1功能分析
(1)基础功能。理论性课程往往是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课程所需理论知识。区别于工人工作中摸索的经验型总结学习,系统的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2)服务功能。理论性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专业课以及工作岗位中专业知识应用时起必要的理论知识服务。
1.2特征分析
(1)课时少、容量大。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更加重视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对理论性课程课时分配一再压缩。内容上理论性课程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以形成系统性,培养创新能力。
(2)精理论、重应用。
虽然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理論性课程重点放在应用环节。即对理论知识基础采取精炼的原则,“必须、够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
(3)基础弱、跨度大。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性课程基础薄弱,大容量、少课时的特点带来课堂教学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密集,无法面面俱到,形成宽而广、粗而浅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
2.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2.1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重视的是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的发展,轻视甚至忽视其它诸如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交往智力、内省智力等。现在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业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即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而相比较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相对优势。
2.2学习现状
理论性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难度大。技能应用课程则较好的应用了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训、实践环节学习效果要比理论性课程好。
2.3学情调查
根据高职高专大学生学情系列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希望通过高den该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肩负社会责任。但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则动力不足,自主约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这制约了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毕业后自我学习、继续探索的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3.探究式学习
目前,理论课程以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为主,授受式学习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下的消极性学习。这种个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使教育失去活力,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失去了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主导,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 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着自身需要的实现而自主完成的, 不是通过授受和意义解读完成的, 学习成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
“知识的起源, 在动机上是个人的好奇所发生的驱动力, 经由感官的观察与实验, 并配合脑神经的推理, 经过一步步的归纳或演绎而得到知识。”探究式学习方式,正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并以此学习热情,来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成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
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识, 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将自己积极融于学习活动, 并在活动中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探究学习目标,成为探究学习活动的自觉参与者。这种自主探究的意识,最终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理论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一直以来其重要性地位能够得到认可,但是在学习中往往是被认为枯燥的、难懂的,学习难度很大。在“必须、够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理论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除了要对理论知识以工作需要为目标进行内容整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融合实训、实践环节,开发、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
4.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学习热情
理论性课程内容进行“工学结合”工作导向性整合后,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式,学习以理论知识、理论系统为脉络,根据系统学习需要进行分块,学习过程不能体现应用,学做分离,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知识难度大,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到专业课或工作岗位需要应用时,根本无法调用相关理论知识,甚至常常不记得自己学过相关内容,或者不知道该到书上那一章节查找。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针对工作应用,模拟工作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工作内容为主线来划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块,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直接设计出理论知识所服务的工程应用,构建典型应用环节,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由学生为主进行思考与探究。知识的学习全部为学生自己的结果,经过实践实战过的学习,其记忆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耳听眼看。 4.2合理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改变授予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理论知识的需求任务非常明确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所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都由学生(学生团队)独立(团队合作)完成,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是最难忘的,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职业素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为主体地位,但是不等于教师全程在旁观看。教师的定位是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必要的环节进行指导和指正。失败和教训固然难忘,但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得出正确结论的次数过多,将会挫伤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主探索的理论知识程度,并且应在关键点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用胜利的果实吸引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环节的问题,以问题的思索来避免学生的思路与学习内容过于偏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
4.3合理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在评价环节中,由于学生进行了探索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学习。因此不應仅仅以结果作为评价学习成效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劳动,鼓励全体学生,激励继续探究的热情,并且,根据探究的过程进行分析每一环节的对错,而不是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学生可以在此得到自己哪里做的很好,哪里做的需要修正,不知不觉中收获到了哪怕是细节胜利的喜悦,弱化失败的打击及对失败的恐惧,逐渐形成探究意识。
4.4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深化探究过程记忆,形成探究意识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探究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并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扩大化,可以触类旁通,解决一种类型的工作问题。
5.结论
理论性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不容忽视,如何体现“必需、够用”的教学改革原则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工作为导向的整合外,还应在教学方式上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应用为导向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应用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形象化,合理安排自主探索难易程度,适合高职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创新探索能力。应用探究是教学方式,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