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文言文备考策略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feng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向课外的延伸,文言文似乎又成为继现代文阅读理解后又一难以操作的版块。仔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题角度和考点分布,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翻译题的考查方式,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为重点,兼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好多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中考文言文的命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下面谈谈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第一、以本为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有的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第二、整体感知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依次写了韩信离去、萧何追赶、萧何力荐韩信、韩信拜将几个情节,其中重点写了萧何力荐韩信的原因。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
  
  第三、善于归纳
  
  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加强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所谓常用词,是指课本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尤其是多义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1)古今异义。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指“交通运输”的意思。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2)一词多义。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同“现”表现以及探望的意思,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和“其将归见其亲也”,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2.文言虚词。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虚词的范围虽小,但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太医以王命聚之”,“以”后跟名词性短语“王命”作谓语“聚”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以伤先帝之明”。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3.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4.句子翻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注意:(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必翻译。(3)要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翻译。
  
  第四、善于推断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第一项释词,“诸将亡者以十数”中“数”,联系语境,不能发现,应是“计算”或“计数”的意思。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第五、信息整合
  
  1.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2.筛选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第三题,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难发现,D项所阐述的内容与文意不符,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并非言听计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就是刘邦。
  3.归纳要点。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文言文《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段第四题,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纵观文段,原因有:(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责任编辑 潘阳凤)
其他文献
同学们,牛奶不但可以喝,还能制作成胶水,你相信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吧。  200毫升牛奶,40毫升白醋,20毫升水,2克小蘇打,1双筷子,1个杯子,1口小锅,1个带盖的小瓶,1块纱布。  1. 在小锅中加入200毫升牛奶和40毫升白醋,放在电磁炉上加热。注意观察锅中的变化,看到有沉淀出现时,立刻关掉电磁炉。  2. 继续缓慢搅拌牛奶,直到没有新的沉淀产生。  3.将纱布放在杯子上,把带有沉淀的
听闻小吴答应帮他报销费用,经销商田总笑了,先批了2个小卖场的转场函意思意思,其它3个大KA的函,他说不见兔子不撒鹰。  骑驴找马  G城是W省的省会城市,前销售经理老李4个月才开发了一个经销商——华源商贸。华源本是食品经销商, 6个月才进货2次,指标长期未达成,老李也在大区经理的逼迫下引咎离职。  更糟糕的是,G城一共就10个KA,铺货率居然不到50%,库存天数高达700多天,难怪经销商不进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