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催化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some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以支持教材上本身的结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执教者最后确定为: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围绕变量控制,设计补充大量实验。既从逻辑上完善教材,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完美发挥实验在设问、探究、取证、追问方面的功能,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催化剂。
  【片段一】在实验情境中生成问题
  师(课件上展示3张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吗?
  生 1:知道,上星期公布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生 2:是研究催化剂的。
  师:那我们也来研究催化剂,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下面做一个实验,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2-6:将FeCl3溶液2滴滴入15 ml 5%H2O2溶液中,并投影于白板上)
  生3:有气泡生成。
  生 4:应该说“立即有大量气泡生成”。
  师:像科学家一样,你试一试,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5:FeCl3加快该化学反应速率;FeCl3起了催化作用。
  生 6:不对。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与5%H2O2发生了化学反应。
  【赏析】教师先介绍热点话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开发实验的教学功能——展示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这样就自然生成了问题:“FeCl3起了催化作用”抑或“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让学生与实验进行了直接的“对话”,提出了一个使全班学生一下进入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说,实验不只是释疑,也可以设疑。
  【片段二】在设计实验中探求问题
  师:FeCl3是一般的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呢?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我们寻找新的证据。
  师:请观察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颜色,并“晒出”你的观点。
  生1:溶液是红色的,应该含有Fe3+。
  生2:如果是Fe3+,那么FeCl3就是催化剂。
  生3:不对,Cl-也可以做催化剂。
  生4:应该检验这些离子是否存在,才好判断。
  师:那如果FeCl3不是催化剂,而是一般反应物呢?
  生:那会生成其他物质,所以还是要检验Fe3+和Cl-。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精彩!那怎样设计实验检验Fe3+呢?
  生1:用硫氰化钾检验铁离子。
  生2:如果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有红色,则为铁离子,反之,没有。
  师:你的答案非常严密完整!那又怎样设计实验检验Cl-呢?
  生: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Cl-,反之则没有。
  师:不一样的方案,同一样的精彩!请同学们做分组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同学纷纷举手,得出了相同的答案)
  师:FeCl3在溶液中易电离出Fe3+和Cl-,那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
  生1:如果是Fe3+做催化剂,那么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生2:如果是Cl-做催化剂,那么氯化钠、氯化钾也可以加快双氧水分解。
  师:对。请同学们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分钟后各组纷纷举手,结论是铁离子作催化剂)
  【赏析】实验设计是落实本节课教学目的的关键,也是探究学习的“创造性”环节。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设计“FeCl3是催化剂还是一般反应物”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大胆猜想,引出了精彩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然后分组实验小心求证,得出答案。接下来,教师进行了如下追问:“究竟是Fe3+做催化剂还是Cl-做催化剂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这种用实验去追问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更难落实于学生分组实验之中。分组实验时要求记录、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执教者两次设计活动、4组实验活动把教学推向第一次高潮。
  【片段三】在控制实验中正确理解问题
  师:FeCl3可加快该反应,我们所熟悉的还有哪些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呢?
  生:MnO2。
  师: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用纸展示于投影台上)
  师:同学们对比各组投影出的方案,进一步思索,哪些是有效实验方案?为什么?
  生:用“浓度为3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10%溶液加两种催化剂、浓度为5%溶液加两种催化剂”这3种是有效实验方案。
  师:很好!现在叫你选择上述3种方案的一种,你选择哪一种?
  生:我选择第一种。
  师:你的理由呢?
  生:浓度大,效果好。
  师:其他同学还会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第三种,浓度小,低碳环保。
  师:很好的理由,很好的环保理念。大家给点掌声!
  (同学们点头,鼓掌)
  师:还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选择中间一种,理由是:实验以现象清楚为宜,浓度过大过小都可能不明显。
  师:好,想法独特!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对比、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对比,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都有气泡,但加入二氧化锰的气泡更快更多。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MnO2催化能力更好。
  师:其实过氧化氢分解还有一种生物催化剂,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叫过氧化氢酶。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它的催化能力是化学催化剂的107至1 012倍,如果用它催化,其情形会怎样呢?
  生1:很剧烈。是现在反应速率的107至1 012倍。
  生2:会爆炸。
  师:还是让我们用实验做一个对比验证吧。
  (教师用猪肝和二氧化锰做对比催化剂实验)
  【赏析】这是本节课第三次实验设计——“那同学们根据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看看哪种催化剂更‘温和’,哪个更‘暴躁’?”但这次与前两次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设计、评价”的过程。在实验评价中,渗透了变量控制和环保理念,评价过程中,没有回避不同答案:对3种选择都给予了肯定。教师补充的“猪肝实验”,一下扩大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这两个实验有惊奇、有波折、有期待、有反思、有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片段四】在实验拓展中挑战问题
  师:我们在第一个实验中就提出了挑战。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
  生:有勇气。
  师:那我们看看[实验2-6]:一个是固体二氧化锰,一个2 mol/ LFeCl3溶液,能不能比较催化能力强弱?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教材用了两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所以也不具备可比性。
  师:非常棒!我们如何设计实验使其具有可比性呢?
  生1:比较催化剂的强弱只能控制一种变量,即催化剂的种类。要不都用同浓度的液体,要不都用固体。
  生2:氧化铁粉末与二氧化锰粉末比较,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3:两个相同浓度的盐溶液,比如氯化铁、四氯化锰,也保持5%过氧化氢不变。
  生4:四氯化锰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氯气、二氯化锰。
  生5:那只有选择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固体。
  师:请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催化能力强)
  ……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安排“对同一个课本实验进行第二次挑战”,继续应用变量设计实验,控制浓度为5%,氧化铁与二氧化锰都是固体,增加了证据的说服力。有教师听完课深有感触地说:“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实验,也用了好多次的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从来都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太精彩了!”用实验突破知识难点、用实验超越书本、用实验引导思维,这一切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实验的魅力和探究教学的魅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sxl@126.com
其他文献
本刊讯(通讯员 何赐仁)来到崇义县横水中学,当你问学生每个教室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他肯定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每个班都有个图书角。”当你问学生最喜欢上什么课,她肯定会得意地告诉你:“阅读课。”当你问学生觉得学校的什么事最使自己快乐,他们肯定会开心地告诉你:“参加学校组织的‘书香校园’活动。”   在崇义县衡水中学,每个教室后面都摆放着一个高大的白色铁皮书柜,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
期刊
作为南昌市中心城区之一的东湖区,是一块钟灵毓秀之地。这里有南朝佑民寺,唐朝滕王阁、水观音亭,宋朝百花洲以及近代八一起义旧址,这些景观见证了她悠远而辉煌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南昌市东湖区区委、区政府积极倡导“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全区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辖区内现有16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包括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全日制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43所幼儿园、1所青少年宫
期刊
特级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学术骨干,南昌市劳动模范。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
期刊
相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戏剧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数量相对较少,选材范围相对狭窄。苏教版初中六册书中,只在九年级下册安排了四篇戏剧作品,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和《一厘米》。本文以苏教版戏剧单元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戏剧资源进行戏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读  有人说,阅读就是关系的建立,读戏剧作品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和戏剧文本的关
期刊
《荷叶 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2010年12月,笔者在成都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荷叶 母亲》,这节课为“训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范例。  这堂阅读教学课,余老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板块式教学。  第一板块是“整体感悟 简洁评说”。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说:下面我们看第一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从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自由选
期刊
他,今年50岁,一个淳朴的山里人。扎根偏远乡村教育33年,从充满激情的年轻小伙子到沉淀岁月的中年教师,他从未离开过大山里的三尺讲台。33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肩负的责任,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茁壮成长。  从市区驱车1个小时后,我抵达了这所赣州市章贡区最偏远的学校。学校周围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干了这一行,就要承担好这份责任。”朴实的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就是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永安小学教师黄义沛
期刊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清晨,像往常一样,昌北二小五(3)班的徐兴旺同学早早起了床,开始写作业、看书。午休后,徐兴旺抬头看看墙上的钟,已是下午两点了,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球鞋,一路小跑来到学校,和十几个小伙伴相约在学校的塑胶足球场踢起了足球。“我以前不爱说话,也不大会与其他同学交谈,自从参加了少年宫足球活动,我不但敢和同学交谈,还认识了许多外校的新朋友,我们下课一起做作业,周末一起踢足球、玩游戏。我变得自信
期刊
语文学习与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平日里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丹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
期刊
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请看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
期刊
观看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选手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整万数”一课,他用简单朴实的教学过程,演绎出了一堂灵动的课堂,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猜”出的精彩  师:我从福建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个整万数,请看:(师从信封中抽出一部分)有两个6相邻,后面都是0,你觉得可能有几个0?  生1:我猜可能会有6个0。  师:可能吗?可能!  生2:我说可能会有3个到6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