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现代文复习备考的文本选择至关重要,近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都与审美有关,涉及艺术或文学审美。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可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2014年考查的是朱良志《乾坤草亭》,2015考查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2016年考查郭英德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我们依据这一变化,精选材料,原创考题,供同学们考前针对训练。
一、阅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中国园林艺术与美学
陈从周
①中国园林艺术很巧妙,它运用了许多美学原理。就拿花木种植来讲,主要是求精,求精之外适当求多。中国园林的植树,要求精不求多,先要讲姿态好,尤珍爱古树能入画,这才有艺术性,才能有提高。多而滥还不如少而精。中国人看花,看一朵两朵。外国人求多,要十朵几十朵。中国人看花看品德,外国人重色,中国人重香,这种香也要含蓄。有香而无香,无香而有香,如兰花,香幽。外国人的玫瑰花,香得厉害,刺激性重,这是不同的审美习惯使然。
②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少而精。“少而精”,就是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中国古代写文章非常精炼,五言绝句仅有二十个字。现代剧本对白拖沓冗长,废话特别多。你去看《玉簪记》,“琴挑”的对白那么好,一个男的在弹琴,弹的是《凤求凰》。女的问他,“君方盛年,为何弹此无妻之曲?”回答是“小生实未有妻”,他马上坦白交代。女的接着说:“这也不关我事。”这三个句子,调情说爱,统统有了,何等精炼!这种精炼需要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精心提炼。
③园林中,美的亭、台、楼阁,可以入画,丑的也可以入画,如园林中的石峰,有清丑顽拙等各种姿态,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均可以入画,这里就有“丑”、“美”的辩证关系。所以说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有着紧密联系。有人喜欢游新园,这也是不在行。从前扬州人骂盐商,骂得好:“入门但闻油漆香”——新房子;“箱中没有旧衣裳,堂上仕画时入古”——假古董;下面一句骂得凶,“坟上松柏三尺长”。我们现在有的花园“入园但闻油漆香,园中树木三尺长”。所以园林还要经过历史的洗礼。它太新也不好,要“适得其中”,这个“中”,在中国美学中很重要。孔子讲:“无过不及”,不可做过头,要“得体”,“得体”者就是“中”。中国园林的原则,求精不求滥。比如讲“小有亭台亦耐看”,“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却费才”,黄茅亭子,设计得好,也是精品,并不是所有亭子造得金碧辉煌,才是好。“小有亭台亦耐看”,着眼点就在这个“耐”字上。
(选自《惟有园林》,有删改)
1.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论述,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结尾画线句中“耐看”的内涵。(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静坐参众妙
林棣
①“静”是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苏州怡园有副明董其昌的草书对联:“静坐参众妙,清谈适我情。”意谓观察自然时,要能穿透表象、静观内涵,方能化入妙境,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种空灵淡泊的审美心理,正是物我默契独立自足的精神境界。
②中国园林艺术是古老的,它记载着时代的更迭、文化的嬗变。人的感情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正是“为精神创造的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蕴藏着一种哲学思想:儒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诚勇等道德观,道的物我双修、无为,佛的因果、虚无观,这种哲学思想是艺术美的原动力,而主体艺术的发挥常以对外物的静观默想为特征,刘勰《文心雕龙》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方能达到“神与物游”,这都需要我们久久地揣摩、静静地思索,认真地静读。
③园林艺术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本质、最原始、最普遍的感官机能,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光潭影、草木虫鱼、亭榭轩廊、虚实之景,都浸泡在中国文化的大酒缸中,其醇香厚味,必须亲口品尝方知其味,诸如孔子的精神、老庄的灵魂、陶潜的神韵、李白的飘逸,流连在山峦池塘、盘桓于云烟霞彩、穿行在松涛雨声之中。静观浓化了表现人和自然万物共生共存、不断交织运动着的心理时空,注重对宇宙自然的全方位观照,“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④丹青难写是精神,李日华“终日处乔松修竹之下,未必能写松与竹,穷山倾崖,乱枯之坞,祖干孙枝,纵横交倚,而后松之态毕现矣。荒江之滨、沙砾之地,丛筱生焉,多而不删,孤而不益,偃仰欹直,各任其天,而后竹无遁姿矣”。他体悟到的恰为松竹的真精神。“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脱略了外在的功名利禄,方能返朴于内在心灵的自得。
⑤物含妙理总堪寻,园林中虚实之景蕴涵的妙理,乃为营构及欣赏者情趣的返照,对园林景观意境的领悟因人而有高低深浅之别。鸟鸣花露,或以为鸟惊心、花溅泪,或以为人生轨迹、宇宙妙谛……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无不含有几分创造性。帝王视山为万寿,水为福海,士人则以拳石为山,勺水为湖,象征归隐的山野江湖。
⑥中华文化注重主体的思考和点滴发现,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庄子崇尚“吾游心于物之初”,这种反思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直观感受,因而“一叶且或欢意,虫声有足引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能引出无限意蕴,惹生起微妙而复杂的情绪,因而,山水、草木之类深蕴了浓重的主观情思。
⑦园林之美像一支美的慢箭——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尼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选自《静观园林》,有删改)
一、阅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中国园林艺术与美学
陈从周
①中国园林艺术很巧妙,它运用了许多美学原理。就拿花木种植来讲,主要是求精,求精之外适当求多。中国园林的植树,要求精不求多,先要讲姿态好,尤珍爱古树能入画,这才有艺术性,才能有提高。多而滥还不如少而精。中国人看花,看一朵两朵。外国人求多,要十朵几十朵。中国人看花看品德,外国人重色,中国人重香,这种香也要含蓄。有香而无香,无香而有香,如兰花,香幽。外国人的玫瑰花,香得厉害,刺激性重,这是不同的审美习惯使然。
②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少而精。“少而精”,就是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中国古代写文章非常精炼,五言绝句仅有二十个字。现代剧本对白拖沓冗长,废话特别多。你去看《玉簪记》,“琴挑”的对白那么好,一个男的在弹琴,弹的是《凤求凰》。女的问他,“君方盛年,为何弹此无妻之曲?”回答是“小生实未有妻”,他马上坦白交代。女的接着说:“这也不关我事。”这三个句子,调情说爱,统统有了,何等精炼!这种精炼需要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精心提炼。
③园林中,美的亭、台、楼阁,可以入画,丑的也可以入画,如园林中的石峰,有清丑顽拙等各种姿态,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均可以入画,这里就有“丑”、“美”的辩证关系。所以说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有着紧密联系。有人喜欢游新园,这也是不在行。从前扬州人骂盐商,骂得好:“入门但闻油漆香”——新房子;“箱中没有旧衣裳,堂上仕画时入古”——假古董;下面一句骂得凶,“坟上松柏三尺长”。我们现在有的花园“入园但闻油漆香,园中树木三尺长”。所以园林还要经过历史的洗礼。它太新也不好,要“适得其中”,这个“中”,在中国美学中很重要。孔子讲:“无过不及”,不可做过头,要“得体”,“得体”者就是“中”。中国园林的原则,求精不求滥。比如讲“小有亭台亦耐看”,“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却费才”,黄茅亭子,设计得好,也是精品,并不是所有亭子造得金碧辉煌,才是好。“小有亭台亦耐看”,着眼点就在这个“耐”字上。
(选自《惟有园林》,有删改)
1.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论述,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结尾画线句中“耐看”的内涵。(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静坐参众妙
林棣
①“静”是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苏州怡园有副明董其昌的草书对联:“静坐参众妙,清谈适我情。”意谓观察自然时,要能穿透表象、静观内涵,方能化入妙境,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种空灵淡泊的审美心理,正是物我默契独立自足的精神境界。
②中国园林艺术是古老的,它记载着时代的更迭、文化的嬗变。人的感情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正是“为精神创造的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蕴藏着一种哲学思想:儒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诚勇等道德观,道的物我双修、无为,佛的因果、虚无观,这种哲学思想是艺术美的原动力,而主体艺术的发挥常以对外物的静观默想为特征,刘勰《文心雕龙》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方能达到“神与物游”,这都需要我们久久地揣摩、静静地思索,认真地静读。
③园林艺术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本质、最原始、最普遍的感官机能,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光潭影、草木虫鱼、亭榭轩廊、虚实之景,都浸泡在中国文化的大酒缸中,其醇香厚味,必须亲口品尝方知其味,诸如孔子的精神、老庄的灵魂、陶潜的神韵、李白的飘逸,流连在山峦池塘、盘桓于云烟霞彩、穿行在松涛雨声之中。静观浓化了表现人和自然万物共生共存、不断交织运动着的心理时空,注重对宇宙自然的全方位观照,“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④丹青难写是精神,李日华“终日处乔松修竹之下,未必能写松与竹,穷山倾崖,乱枯之坞,祖干孙枝,纵横交倚,而后松之态毕现矣。荒江之滨、沙砾之地,丛筱生焉,多而不删,孤而不益,偃仰欹直,各任其天,而后竹无遁姿矣”。他体悟到的恰为松竹的真精神。“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脱略了外在的功名利禄,方能返朴于内在心灵的自得。
⑤物含妙理总堪寻,园林中虚实之景蕴涵的妙理,乃为营构及欣赏者情趣的返照,对园林景观意境的领悟因人而有高低深浅之别。鸟鸣花露,或以为鸟惊心、花溅泪,或以为人生轨迹、宇宙妙谛……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无不含有几分创造性。帝王视山为万寿,水为福海,士人则以拳石为山,勺水为湖,象征归隐的山野江湖。
⑥中华文化注重主体的思考和点滴发现,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庄子崇尚“吾游心于物之初”,这种反思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直观感受,因而“一叶且或欢意,虫声有足引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能引出无限意蕴,惹生起微妙而复杂的情绪,因而,山水、草木之类深蕴了浓重的主观情思。
⑦园林之美像一支美的慢箭——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尼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选自《静观园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