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引领 促进安钢发展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引领的重要性,从“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子文化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三个方面论述了安钢突出文化引领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文化引领 安钢发展
  
  安钢集团公司是河南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具有年产钢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50年来,安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创新经营,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30年持续盈利的优良业绩。这些成绩,得益于安钢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得益于50年来持之以恒的文化创新。尤其是近年来,安钢紧紧围绕打造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集团的目标,创新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激发企业活力,以文化优势引领企业发展,有力推进了精品安钢、绿色安钢、和谐安钢建设。
  一、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确立文化发展战略
  2003年,安钢确立了加快结构调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180多亿元,分三步完成工艺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工艺现代化的布置、装备大型化的升级和产品专业化的生产,把安钢建成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集团。同时,安钢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的竞争上升为形象力和文化力的竞争,只有当一个企业拥有优秀的、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地位。安钢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快结构调整,还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安钢50年的文化积淀,为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发挥作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安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安钢决定适应发展要求,在继承安钢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全面整合创新安钢文化,实施文化带动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
  2003年,安钢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并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做出部署:一要增强战略目标的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明确发展目标,认同奋斗方向,形成发展合力,并自觉为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二要增强加快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新的企业理念、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的推进和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激活管理,推进创新,提升素质,为安钢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打牢共同理想,促进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奋发图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四要塑造企业的崭新形象。通过传播理念、优化品牌、美化环境、规范行为等,形成与安钢地位、实力和发展前景相适应的崭新形象。
  二、整合提炼安钢文化,构建主体框架体系
  围绕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具有安钢特色的企业文化,安钢决定全面导入CIS战略(企业形象战略),构建以安钢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和学习型组织为重点的主体框架,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1、科学评估原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对原有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评估,组织了上至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下至广大职工的大型调查活动,组织座谈会15场,访谈中层以上干部170多人,收集整理了建厂以来的所有有关企业文化的文件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形成了《企业实态调查报告》。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充分肯定了安钢的主流文化成果,客观评价了安钢文化的现状,科学分析了安钢文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为整合创新安钢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精心构建三大识别系统。第一步,建立组织领导机构。集团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各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党政工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第二步,传播企业文化知识。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编写《企业文化知识读本》,在集团内部的电视台、报纸和内部刊物上开辟专栏,让广大职工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第三步,引导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层层召开动员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20多场,广泛征集职工群众的建议,仅企业理念一项就征集建议700多条;组织企业文化征文活动,共征集论文170多篇;开展企业形象展示活动,展示板面150多块。第四步,提炼企业理念和行为规范。在认真研究,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历时一年,九易其稿,正式确定了安钢的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视觉形象三大识别系统。制定了《安钢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方案》,初步构建了安钢企业文化的主体框架。
  3、推进三大识别系统入脑入心。一是广大职工的认知和认同。编印了《安钢企业文化手册》,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做到了熟悉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充分挖掘广大职工践行企业理念的动人事迹,编写了《安钢因他们而精彩》《理念的力量》和《超越自我,合力图强》等书籍,学习型组织创建、子文化建设等不同方面诠释企业文化理念,将企业精神人格化、企业理念故事化,促进了职工对企业理念的认知认同。二是全面塑造视觉形象。按照《安钢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要求,对企业标识和所有固定宣传载体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并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了安钢的外在形象。三是推进职工行为的规范。在科级(车间)以下单位都制定了“落实CIS战略的实施细则”,将企业理念要素和行为规范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个具体岗位,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执行标准和考评依据,强化行为规范的制度养成。四是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强指导和推进,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实践,为其它单位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企业文化在基层生根开花、全面推进。
  三、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品质。一是坚持集约、节约发展,用产能置换的方式拓展厂区的发展空间。坚决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先后淘汰了工艺装备落后的11条生产线,通过“场地承接、产能置换”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存量,在不足4.5平方公里的老厂区,建成了1000多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调整结构,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速线材轧机、炉卷轧机和热连轧等生产线,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由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钢材的增量部分全部为板材,产品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是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有新上项目,均立足高起点,采用国际国内最新钢铁工艺技术,垂直提升装备水平。四是坚持统筹协调生产经营与发展建设,做到了在发展中产量不降、效益不减。一切工作突出一个“快”字,决策快、建设快、见效快。五年时间,完成了100多个大型项目建设。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投产一座100t级转炉,在老厂区内边生产边改造,边拆除边建设,统筹兼顾,做到了在发展中产量不降、效益不减。五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安钢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当代钢铁企业的历史责任,制定了《安钢循环经济实施规划》和《安钢“十一五”节能规划》,投资21.4亿元,从管理、技术、投入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绿色安钢”、“亮丽安钢”的全新形象充分展现。
  2、构建子文化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子文化是企业文化总体框架下的延伸,是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诸多方面的文化渗透,是迈向文化管理的重要步骤。在工作实践中,安钢把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努力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特色鲜明的子文化体系,增强文化管理的自觉,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创新,有力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3、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职工素质。一是不断推进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近几年来,安钢紧紧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工作重心,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近年来相继开展了“改革发展与生存”大讨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推进职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为安钢提前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制度保障,推动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建立完善了学习制度、全员培训制度、职工继续教育等制度,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机制、持证上岗的准入机制、职工素质的持续提高机制。三是政策引导,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树立新的人才发展理念,制定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工钻研业务、创新创效、多出成果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建立起了管理、技术、操作三种职业发展通道,使职工的收入、能力和岗位贡献有机结合。
  四、精品安钢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企业跨越式发展。2003年以来的五年间,安钢钢产量由340万吨提升到现在的1000万吨,增长了2倍;销售收入由80亿元,提升到500亿元,增长了5倍多;实现利税由12亿元,提升到30多亿元以上,增长了2倍,可以说这五年是安钢历史上发展质量最高、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效果最好的五年,创出了行业的“安钢速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钢模式”。二是提升了品牌形象。形成了一批代表安钢形象的拳头产品,成功应用在“神舟六号”、“嫦娥一号”飞船、上海101层寰球大厦、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奥运建筑等国内重点工程,相继打入国家主要机械加工领域。三是促进了企业和谐,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人、塑造人、發展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加快发展的热情充分迸发,让一切加快发展的力量充分涌流。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纷繁芜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安钢积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在近年来构建、创新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安钢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安钢又提出了建设千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的新目标。在新的征程中,安钢决心努力不懈,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其他文献
[摘要] 物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参与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更加突出。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实验的能力,我们老师就想尽办法增强物理的趣味性,花大精力带学生做实验,搞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就这样还会遇到好多难题,比如课时有限不允许,器材不全没法做等。我想能否积极体现物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学科特点,改变原来的物理学习在教室、物理探究在实验室的老模式
期刊
[摘 要]为了提高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质量,作者以免疫系统一章为例,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主题学的角度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世界文学长廊上出现的“世纪儿”、“多余人”、“零余者”等一批文学形象,旨在探析知识分子典型的生存困境及其审美意义。  [关键词]世纪儿 多余人 零余者 知识分子 生存困境  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一定时代特征的产物,从西方以“模仿”为主要特征到中国以“表现”为主旨的文学,每个时期的文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生存境遇的反映和思考。社会生活具
期刊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ealth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perspecti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论文就教育理念的转变、教材改革、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更好地与专业结合,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融合 应用型人材 教学改革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
期刊
摘 要: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体会、理解《纲要》内容,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纲要》精神。  关键词:育德;多样化;实践与思考  2010年7月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至今日恰逢两年了,《纲要》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学校德育也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
期刊
[摘 要]电影《女检察官》紧紧围绕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来真实再现女检察官宽严相济、人性化办案的执法经历,影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戏剧冲突、叙事框架、叙事主线、情节、人物  引言  电影《女检察官》是以全国优秀女检察官白洁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尽管影片对一些包括角色姓名在内的细节进行了虚构与艺术化处理,但是片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的。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 
期刊
[摘 要]《金陵秘事》整部剧将以国民党发行金圆券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国民党内部官员互相侵轧为了利益各自为营以致最终作茧自缚的黑幕。该剧以灰、白、黑为总基调,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离奇故事,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关键词]拍摄风格、叙事、视觉效果、服饰设计  引言  《金陵秘事》讲述了1948年的南京,在国民党政府的管理下,中央财政近乎崩溃。国民党政府为弥补国库亏空,妄图利用改换币制,摆脱日益恶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战略。其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审时度势地从我国多民族的具体国情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考察,提出这一长远的方针
期刊
[摘要] 从建立体育社会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和作用入手,静态性建立现阶段城镇体育社会化评估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评估体育社会化的总体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社会化意义的认识,找到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城镇 体育社会化 甘肃省 指标 大众体育    一、 研究意义  体育社会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体育必须深入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其二是社会各方面积极举办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的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