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夏天之难过在于动辄要让人出汗,而且容易长痱子,近得一民间偏方,小儿出痱子可以用生姜切片擦擦,比风油精之类要好得多。记得那年在峨眉山报国寺,一时肚子痛起来,老和尚命喝风油精,喝下去居然很快就好了,那是第一次知道风油精居然可内服,不管说明上怎么讲,总之是内服了一次,至今也没什么事。夏天让人难受的事还有就是胃口不好对付,吃什么都不香,而且很热的饭吃下去就要冒汗,而大量吃凉的也不是好事。比如把街上卖的冰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之难过在于动辄要让人出汗,而且容易长痱子,近得一民间偏方,小儿出痱子可以用生姜切片擦擦,比风油精之类要好得多。记得那年在峨眉山报国寺,一时肚子痛起来,老和尚命喝风油精,喝下去居然很快就好了,那是第一次知道风油精居然可内服,不管说明上怎么讲,总之是内服了一次,至今也没什么事。夏天让人难受的事还有就是胃口不好对付,吃什么都不香,而且很热的饭吃下去就要冒汗,而大量吃凉的也不是好事。比如把街上卖的冰棍一根接一根吃下去谁也受不了。冰箱现在是普及用品,买一大堆冰棍放冰箱里想吃就拿一根,这事让古人看见必会叹为大奢侈。
其实冰箱古已有之,春秋时期吧,因为手头没有图谱可翻找,我平时没事总是爱翻看各种的图谱,知道春秋时期的大墓就曾出土过冰鉴,也就是古时的冰箱,把冰块放进去,再把要冰的食物放在冰之外的那一层里。在古代,乃至现代,为了对付夏天的炎热,都是要储冰的,那年在北戴河,就看见工人们从一个坡底的洞里往外取冰,拉了一车又一车,据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储冰之所,冬天把大块儿的冰一块一块存进去,到了夏天再取出来食用。
北京这样的冰窖想必不少,但储存在冰窖里的冰到底能存放多久?据说是可以保持一年都不化,一是冰窖要深,二是冰窖里储满了冰,温度自然是很低,尽管外边是烈日当头,但里边的温度一定只能是零下。现在到处都有冷库,各地储冰的洞还有没有鄙人不得而知。但我想还是应该有吧,天然的冰洞储起冰来起码还会省下不少钱。
新疆那边储冰,是先在地上挖很深的长方形的坑,然后把大块大块的冰放进去,在上边再苫上草,然后还要覆上土,到了夏天再把冰一块一块地取出来到集市上去卖,叫“冰果子水”,“冰果子水”也就是杏干和葡萄干泡的水,再加上一些刨成沫子的冰,在夏天,来一杯这样的“冰果子水”很是过瘾。
夏天之难过,有一个专用名词是“苦夏”,但你要是看一看专门割麦子为生的麦客你就不会以为自己的夏天是怎么苦了,麦客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首先那热你就受不了。但我们可能谁都不准备去当麦客所以不说也罢。
苦夏之苦首先在于人们都没什么胃口,与鄙人同乡的邓云乡先生说到了夏天最好是喝粥,粥菜便是咸鸭蛋,当然腌制过的咸鸡蛋也可以,但你不可能一日三餐都喝粥,所以还要吃些别的,比如面条,那就一定要是过水面,面条煮好捞在凉水里过一下,然后拌以麻酱黄瓜丝再来一头新下来的大蒜。
北方在夏天要吃捞饭,那一定只能是小米饭,蒸好,过水,菜是新摘的瓜茄之属,这个饭也不错。南方人的大米饭是否也这样用凉水过一过再吃?起码是鄙人没这样吃过也没听人们说过有这种吃法。但咸鸡蛋确实是下粥的好东西,而这咸鸡蛋也只是腌几天就吃,不能腌久了,咸到让人咧嘴就让人受不了,常见有人一颗咸鸡蛋吃两回,在咸鸡蛋的一头先用筷子弄个洞,吃的时候把筷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吃,吃一半,再找一小片纸把这咸鸡蛋的口封好,下一次再接着吃,这大概就是这鸡蛋太咸了。
在夏天,天气最热的地方惟有一个地方能让人好受一些,不知是读谁的小说,像是李贯通兄的小说吧,主人公病了,发烧发得十分厉害,又是夏天,大夫就让人把他扶到家里的大水缸靠着缸坐着,这不失之为一种取凉的好做法。小时候,看王妈做凉粉,把搅成稠糊状的粉膏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抹到水缸的外壁上,不一会儿那粉皮就可以从缸壁上剥下来了,也就是做好了,买回来的黄瓜洗好了扔到大水缸里,拿出来吃的时候是又脆又凉,还有那种粉颜色的水萝卜,也是洗好了放在水缸里,还有西瓜,整颗放在水缸里让它涼着。这必须是那种大水缸,我的父亲大人,曾把买来的鲫鱼十来条地放在缸里养着,我对那水便有些嫌恶,父亲大人反说把鱼放在水里水会更好,而且做饭也用那水,虽然用那水做出来的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我也不喜。后来那鱼终被慢慢吃掉。家里的水缸,一年也是要洗上几次的,那样大的缸,洗的时候只有放倒,这便是小孩子的事,钻到缸里去,里边真的要比外边凉许多。
那种大缸,现在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茶馆里偶尔还能见到,种几株荷花在里边也不难看。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路过柳浪闻莺的钱王祠,我想起吴越王钱镠给他回娘家的夫人写的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翻阅历史,一代君主钱镠留名千古的不单是他铸就江山的功绩,还包含着一段柔情蜜意的爱情故事。吴越民众被他们君王的爱情深深地打动,就编成《陌上花》山歌,四处传唱。清代学者王士禛说:“‘陌上花开,可緩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当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听到《陌上花》的山歌后,英雄相惜,便写了三首《陌上花》。仅九个字
小时候,总有一些人是那样的普通,但又是那样的神奇,比如七爷爷。七爷爷应该算是小城里妇孺皆知的人物,名谓老七,顾名思义,显然老爷爷在家排行第七。那时生活虽然很困窘,贫困的家庭里倒常常跑着好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欣欣以向荣是寻常画面。七爷爷通常被小城及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神医,据说持有独门秘笈,专治婴幼儿感冒发烧、厌食呕吐,而且药到病除,所费不糜。他那种治法,据我妈说,我亲自领教过。七爷爷悬壶济世,场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难说,是因庐山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天才灵感,还是诗人的传世之作使得庐山更加闻名天下。无论如何,李白与庐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首上庐山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
辛弃疾和朱熹的关系很好,这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辛弃疾从二十一岁抗金随队伍南下以来,就是一个“着试手,补天裂”的志士形象,而朱熹,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腐儒学究。这两个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人怎么可能走得如此之近呢?说来,辛弃疾身上有很多复杂的或说是混合杂糅的气质。他身上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相比那些自幼浸淫于儒家文化中的南方知识分子要少得多,但这个所谓的“北来归正人”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天外来客。身份上的另
父亲挤上火车,倚窗而坐。父亲埋头闭目,但是他依然能感到别人的目光盯着他。父亲将脸朝向窗外,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父亲感到的依然是别人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别人看父亲,只因为他反穿着衣服。父亲知道反穿衣服丢脸,但是他只能这么做。父亲对面的男人一直看着他。男人十分奇怪,他想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呢?为什么要反穿衣服呢?男人掏出烟,递一支给父亲。父亲不接,父亲说他不抽烟。男人的烟,不能随便抽。如果烟里有迷药,
1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他轻声说:“在医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他忙说:“娘,没啥。”娘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
14时许的客车去省城济南。23时许再从济南坐火车经佳木斯到鹤岗。可是母亲却从昨天晚上就开始给我收拾行囊,一会儿让侄儿搀着她,从树上摘下几个石榴;一会儿自己拄着柺棍走出家门,到大街对面的小卖店内买来我爱吃的豆腐皮;一会儿又蹒跚到卖山东烧饼的邻居四哥家,看看烧饼做出来了没有……晚上睡觉前,家乡的土特产堆满了一床。又不能往行李包里装,怕热捂坏了,以至于我没有地方睡觉,索性和母亲躺在同一张床上。父亲走的很
母亲是家里的灯,是盆上的炭,是雪中的梅。“母亲在,家在。母亲在,天地都在。”这话说得真好,说到心坎上去了。逢年过节的,便要回家去看看,母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展露她的厨艺。我们一起去街上买菜,母亲步履缓慢,气喘不已,我便不准她去,说自己去买回来便是。母亲不肯,嗫嚅着,就算陪我走走吧,你们回来一趟也不易。母亲兴致勃勃,我也只好依了她。母亲真的老了,银丝如雪,脸上阡陌交错,再不是以前那个明眸皓齿、号称“百
看着花园里和阳台上瓶瓶罐罐里的花草树木,在岁月的轮回中展叶、舒枝、开花、结果,我常常潸然泪下,仿佛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是军人,一生饱受磨难,但她热爱生活,喜欢种植树木花草,退休后更是爱不释手,乐此不疲。我们成家立业后,她经常在几个儿女家轮流居住,她到哪里,那里就是鲜花盛开、春意满园,把美丽和绿色带给儿女和朋友们。母亲在我家住了十年,她不但把家里阳台上的花草修葺一新,还把院子里的垃圾场清理得干干
依然记得许多年前,在我曾工作过的厂子里,那些质朴、勤劳,始终起着支撑作用的工人们。我的组长吕云集,个性很强,在车间的人缘非常好。他三十岁刚出头儿,已经是“四级工”,不但脑瓜好,而且手底下利索,干出的活儿真是漂亮。还有一位工友名叫王义礼,最早,他是开铁匠铺的,因手艺好越干越大,后来,发展成了一家铁器工厂,公私合营后,合并到我们那家工厂。他本人被评为“八级锻工”,是车间里工资最高的技术权威,谁有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