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7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我,走进了这座半教学半科普的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起初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组织教学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校外教育的要求。
在以后多年的校外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认真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从学生兴趣出发,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并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不断更新、补充、完善。平时,我能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校外同行,并把学习到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我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2006年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功竞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已经细化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活动内容,为此编写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辅导纲目,在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室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通过组织参与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模型竞赛、市区级中小学生生物知识竞赛、丰台区学生科技节、夏(冬)令营、航天一日营、“玩绿色能源,迎绿色奥运”等多种科普活动,在编写群众性活动方案的同时,我有了与校外同行、学校、社会接触的经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通过搜集各种信息、细心试验,我研究出“水箭模型的制作与发射”项目,相关论文发表在《航天》杂志上,这一项目已连续十多年被选定为丰台区中小学生科技节正式比赛项目,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推广。我多年担任北京市航天模型竞赛活动乙组裁判长工作,多次荣获北京市航天模型竞赛优秀辅导员。另外,我设计的神舟号返回舱模型、“灯泡节能显示仪”教具,在科技节学生竞赛和科普活动教具展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科技教研组组长,我带领教师研发科技动手做活动及“金工”课程。这两项内容,通过科技馆领导亲自组织与协商,由10名科技辅导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方案、试讲等环节,目前已经成型20多项,为青少年参与科技动手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动手快餐”。 2008年,我荣获了第一届丰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称号。
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结合自己在教学活动一线获得的亲身体会,我慢慢地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论文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北京市科协组织的论文征集活动中多次获奖;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参与由北京市教委组织编写中小学科普教材活动,我与航天专家刘燕生合写《探寻太空》一书已经出版发行,该教材已被部分学校采纳,进入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课堂;编写的有关文章分别在《中国科技教育》《航天》《中学生科技》等杂志上发表。
经过我和生物组李老师一起辅导的学生,参加2009、2010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本人获得辅导一等奖1个、辅导二等奖2个。很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学习到高中,凭借着对生物的兴趣,在大学选择了生物学的相关专业:姜来,北京大学生物系;房梓,复旦大学生物系……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我认为成绩与荣誉的取得固然有自己脚踏实地工作的原因,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我周围有着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老教师,是他们的踏实肯干感染了我,让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愿意向他们学习。在我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领导班子新老交替,但他们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为教师们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挖掘和开发。
校外教育是一个开放式大课堂,是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为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起初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组织教学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校外教育的要求。
在以后多年的校外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认真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从学生兴趣出发,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并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不断更新、补充、完善。平时,我能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校外同行,并把学习到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我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2006年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功竞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已经细化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活动内容,为此编写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辅导纲目,在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室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通过组织参与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模型竞赛、市区级中小学生生物知识竞赛、丰台区学生科技节、夏(冬)令营、航天一日营、“玩绿色能源,迎绿色奥运”等多种科普活动,在编写群众性活动方案的同时,我有了与校外同行、学校、社会接触的经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通过搜集各种信息、细心试验,我研究出“水箭模型的制作与发射”项目,相关论文发表在《航天》杂志上,这一项目已连续十多年被选定为丰台区中小学生科技节正式比赛项目,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推广。我多年担任北京市航天模型竞赛活动乙组裁判长工作,多次荣获北京市航天模型竞赛优秀辅导员。另外,我设计的神舟号返回舱模型、“灯泡节能显示仪”教具,在科技节学生竞赛和科普活动教具展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科技教研组组长,我带领教师研发科技动手做活动及“金工”课程。这两项内容,通过科技馆领导亲自组织与协商,由10名科技辅导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方案、试讲等环节,目前已经成型20多项,为青少年参与科技动手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动手快餐”。 2008年,我荣获了第一届丰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称号。
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结合自己在教学活动一线获得的亲身体会,我慢慢地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论文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北京市科协组织的论文征集活动中多次获奖;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参与由北京市教委组织编写中小学科普教材活动,我与航天专家刘燕生合写《探寻太空》一书已经出版发行,该教材已被部分学校采纳,进入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课堂;编写的有关文章分别在《中国科技教育》《航天》《中学生科技》等杂志上发表。
经过我和生物组李老师一起辅导的学生,参加2009、2010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本人获得辅导一等奖1个、辅导二等奖2个。很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学习到高中,凭借着对生物的兴趣,在大学选择了生物学的相关专业:姜来,北京大学生物系;房梓,复旦大学生物系……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我认为成绩与荣誉的取得固然有自己脚踏实地工作的原因,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我周围有着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老教师,是他们的踏实肯干感染了我,让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愿意向他们学习。在我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领导班子新老交替,但他们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为教师们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挖掘和开发。
校外教育是一个开放式大课堂,是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为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