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岗职工、贫困农民、低保人员生产生活困难,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和谐万州无法构建。”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这样说。
面对令新一届区委一班人头痛的“三个六万”(即六万下岗职工、六万贫困农民、六万低保人员),万州大地正演绎着驱赶贫魔铸和谐的动人乐章。
一个根本的方向: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精心培育了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三峡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诗仙太白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2万多名下岗职工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下岗职工到企业管理能手的何国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下岗后那些艰难的岁月,何国忠永生难忘。
1990年的一天,身为万县蜀东粮油食品厂工人的何国忠突然面对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企业改制,优化组合,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在企业工作了好几年,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有固定收入,下岗意味着没了工资,没了饭碗。何国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
他最终鼓足勇气,走南闯北,挣钱养家糊口。
在外闯荡几年,进过好几个企业,但何国忠都感到不太适应,钱也没挣几个。妻子没工作,孩子要上学,何国忠陷入了家庭经济拮据的窘境。
就在何国忠失去生活信心的时候,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向他敞开了大门。机遇来临,何国忠再一次找到了工作,成了鱼泉公司的一名职工,由国企工人成为私企职工。
何国忠经受了下岗的阵痛,也品尝到了在外打工的艰辛。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自觉维护公司利益,一心为企业着想,工作吃苦耐劳,不久被提拔为组长。
以前,公司榨菜装袋全靠手工操作,三人一组一天只能装十余盆散装榨菜,整个公司300余人都搞得手忙脚乱,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工资收入不高。
后来,公司党委开展了“我为企业做贡献”的主题活动,何国忠主动带领两个职工到涪陵学习榨菜装袋技术,学到了“真经”。
回公司后,他耐心地向职工传授技术,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工人装袋。
榨菜装袋技术的改革,使公司工作效率提高了50%,职工月工资平均增加100多元,企业增了效,职工增了收。不愿装袋的职工争着装袋。2006年初,公司在龙沙镇新建原料贮存和精品加工中心,由于何国忠做出了显著成绩,公司将他提拔为中心主任,管理300多名工人。
扶上马,送一程。在管理上,何国忠最初缺乏经验,公司领导常常和他交心谈心,教给他一些管理方法。很快,何国忠成了一名管理能手。
何国忠有了技术,有了管理经验,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如今,他带领职工每年能为公司创造数千万元的效益。
如今的何国忠,家里一步步变得殷实起来,完全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一个为民的理念:没有农民的脱贫,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加大对117个贫困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投入扶贫资金3000万元,为1000余户贫困农民贴息贷款150万元,转岗培训2万余人。
从死猪肉贩到致富能手的蒋中华,就是这个群体的受益者之一。
10年前,蒋中华耐不住贫穷,干起了卖死猪肉的行当。他每天偷偷地从外地收来死猪肉,卖给周边的村民。后来,他的行为被村民发现,吃了死猪肉的村民诚惶诚恐,一纸“状文”把他告到乡政府。他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钱没赚几个,偷鸡不成倒蚀把米。蒋中华不得不放下贩卖死猪肉的行当,继续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但蒋中华是个有见识、立志发家致富的农民。他一心想开一个砖厂,却苦于手头无资金,东家借西家凑,跑了整整两天,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他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行走在回村的路上。
2005年金秋,万州区郭村乡党委拉开了乡机关干部与贫困村民“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的序幕,同时抓住扶贫开发机遇,捆绑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援助资金,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专大户培育、贫困户生活保障等工作,惠及了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民。
郭村乡党委组织委员谭以红和蒋中华结上了“穷亲”。蒋中华把他满腹的苦衷向谭委员倒了出来。
“你现在是我的‘亲戚’了,让你走上致富道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你的想法我很支持,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你建起砖厂。”
面对一个致富无门的贫困农民,谭委员是那样地恳切。
当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谭委员又一次来到蒋中华家。
这次,谭委员及时向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介绍了蒋中华的设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经研究,乡党委、政府同意资助蒋中华10万贴息贷款。很快,蒋中华的页岩砖厂在偏远的村子里冒起了烟。不到一年,他净赚5万多元。腰包渐渐鼓起来的蒋中华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把这笔资金用在刀刃上,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重庆市万州区郭村乡华旗建材厂,收入像滚雪球般增加。
蒋中华尝到了“结对帮扶”和扶贫开发的甜头,2006年春节刚过,他想将页岩砖厂提档升级。
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得到资助他的扶贫贷款40万元。
昔日的死猪肉贩成了如今的致富能手,蒋中华还被村民选为万州区第三届人大代表。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与扶持。”蒋中华逢人便说。
饮水思源。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的蒋中华,主动出车出钱,整修两公里多的村级道路,还不时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蒋中华的脱贫致富,仅仅是万州区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以及党员干部的引导,张德新、李安明、冉惊油、任开熬、黄朝祥……一个又一个致富能手脱颖而出。
一个以人为本的意识:群众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资助1000多名大病患者住院就医,救助500多名贫困学生上大学,给2651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买了保险,50余万农民进入了农村医疗保险,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被点燃。
从“低保家庭”走出的大学生王聪玲,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7年初秋,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王家花园社区居民王子国的独生子王聪玲收到了重庆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金榜题名,本是一家人最高兴的事情。可王子国却愁眉不展。王子国患病多年,夫妻俩又没工作,仅靠吃低保过日子,一时拿不出钱来供儿子上大学,夫妇俩心里很着急。
眼巴巴看着孙子上不了大学,王聪玲的爷爷王永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这是王家三辈人中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上不成大学,孙子的未来将会受到影响。
王永发参加过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转业后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党龄已有57年。过去,他家里再穷,都能挺住,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
面对孙子的上学困难,王永发再三犹豫,还是写信向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和万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德成倾诉了心声,反映孙子读书遇到的困难。
没想到,受吴政隆的委托,谭德成很快给王永发写了回信,信中说道:“在您家庭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在通过自身努力无法克服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党员,您首先想到了党组织,这是对党组织的莫大信任。我相信,有党组织的关心帮助,有您一家人的自立自强,你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一定抽空去看您。”
谭德成随即派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前去看望王永发,并转告他,一定帮助他的孙子如期上大学。
2007年,万州区委正式启动了“党内温暖基金”,筹集基金180万元。区委组织部从“党内温暖基金”中拿出5000元,解了王聪玲的燃眉之急。得知王聪玲上大学困难的消息,双河口街道党工委也立即从扶贫救济资金中拿出2000元钱给予救助。真是一人牵动万人心,一方有难八方帮。王聪玲还从万州区“圆梦行动”中获得了4000元的资助。
2007年9月12日,从一个“低保家庭”走出来的王聪玲跨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圆了大学梦,王聪玲一家人有说不完的感激。上学的前一天,王聪玲陪着爷爷王永发,将他母亲亲手扎的14双鞋垫送到区委和区委组织部,饱含深情地交到吴政隆和谭德成手上。
面对令新一届区委一班人头痛的“三个六万”(即六万下岗职工、六万贫困农民、六万低保人员),万州大地正演绎着驱赶贫魔铸和谐的动人乐章。
一个根本的方向: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精心培育了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三峡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诗仙太白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2万多名下岗职工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下岗职工到企业管理能手的何国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下岗后那些艰难的岁月,何国忠永生难忘。
1990年的一天,身为万县蜀东粮油食品厂工人的何国忠突然面对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企业改制,优化组合,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在企业工作了好几年,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有固定收入,下岗意味着没了工资,没了饭碗。何国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
他最终鼓足勇气,走南闯北,挣钱养家糊口。
在外闯荡几年,进过好几个企业,但何国忠都感到不太适应,钱也没挣几个。妻子没工作,孩子要上学,何国忠陷入了家庭经济拮据的窘境。
就在何国忠失去生活信心的时候,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向他敞开了大门。机遇来临,何国忠再一次找到了工作,成了鱼泉公司的一名职工,由国企工人成为私企职工。
何国忠经受了下岗的阵痛,也品尝到了在外打工的艰辛。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自觉维护公司利益,一心为企业着想,工作吃苦耐劳,不久被提拔为组长。
以前,公司榨菜装袋全靠手工操作,三人一组一天只能装十余盆散装榨菜,整个公司300余人都搞得手忙脚乱,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工资收入不高。
后来,公司党委开展了“我为企业做贡献”的主题活动,何国忠主动带领两个职工到涪陵学习榨菜装袋技术,学到了“真经”。
回公司后,他耐心地向职工传授技术,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工人装袋。
榨菜装袋技术的改革,使公司工作效率提高了50%,职工月工资平均增加100多元,企业增了效,职工增了收。不愿装袋的职工争着装袋。2006年初,公司在龙沙镇新建原料贮存和精品加工中心,由于何国忠做出了显著成绩,公司将他提拔为中心主任,管理300多名工人。
扶上马,送一程。在管理上,何国忠最初缺乏经验,公司领导常常和他交心谈心,教给他一些管理方法。很快,何国忠成了一名管理能手。
何国忠有了技术,有了管理经验,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如今,他带领职工每年能为公司创造数千万元的效益。
如今的何国忠,家里一步步变得殷实起来,完全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一个为民的理念:没有农民的脱贫,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加大对117个贫困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投入扶贫资金3000万元,为1000余户贫困农民贴息贷款150万元,转岗培训2万余人。
从死猪肉贩到致富能手的蒋中华,就是这个群体的受益者之一。
10年前,蒋中华耐不住贫穷,干起了卖死猪肉的行当。他每天偷偷地从外地收来死猪肉,卖给周边的村民。后来,他的行为被村民发现,吃了死猪肉的村民诚惶诚恐,一纸“状文”把他告到乡政府。他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钱没赚几个,偷鸡不成倒蚀把米。蒋中华不得不放下贩卖死猪肉的行当,继续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但蒋中华是个有见识、立志发家致富的农民。他一心想开一个砖厂,却苦于手头无资金,东家借西家凑,跑了整整两天,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他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行走在回村的路上。
2005年金秋,万州区郭村乡党委拉开了乡机关干部与贫困村民“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的序幕,同时抓住扶贫开发机遇,捆绑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援助资金,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专大户培育、贫困户生活保障等工作,惠及了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民。
郭村乡党委组织委员谭以红和蒋中华结上了“穷亲”。蒋中华把他满腹的苦衷向谭委员倒了出来。
“你现在是我的‘亲戚’了,让你走上致富道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你的想法我很支持,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你建起砖厂。”
面对一个致富无门的贫困农民,谭委员是那样地恳切。
当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谭委员又一次来到蒋中华家。
这次,谭委员及时向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介绍了蒋中华的设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经研究,乡党委、政府同意资助蒋中华10万贴息贷款。很快,蒋中华的页岩砖厂在偏远的村子里冒起了烟。不到一年,他净赚5万多元。腰包渐渐鼓起来的蒋中华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把这笔资金用在刀刃上,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重庆市万州区郭村乡华旗建材厂,收入像滚雪球般增加。
蒋中华尝到了“结对帮扶”和扶贫开发的甜头,2006年春节刚过,他想将页岩砖厂提档升级。
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得到资助他的扶贫贷款40万元。
昔日的死猪肉贩成了如今的致富能手,蒋中华还被村民选为万州区第三届人大代表。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与扶持。”蒋中华逢人便说。
饮水思源。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的蒋中华,主动出车出钱,整修两公里多的村级道路,还不时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蒋中华的脱贫致富,仅仅是万州区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以及党员干部的引导,张德新、李安明、冉惊油、任开熬、黄朝祥……一个又一个致富能手脱颖而出。
一个以人为本的意识:群众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就没有和谐
[背景·人物]
万州区自2005年以来,资助1000多名大病患者住院就医,救助500多名贫困学生上大学,给2651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买了保险,50余万农民进入了农村医疗保险,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被点燃。
从“低保家庭”走出的大学生王聪玲,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7年初秋,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王家花园社区居民王子国的独生子王聪玲收到了重庆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金榜题名,本是一家人最高兴的事情。可王子国却愁眉不展。王子国患病多年,夫妻俩又没工作,仅靠吃低保过日子,一时拿不出钱来供儿子上大学,夫妇俩心里很着急。
眼巴巴看着孙子上不了大学,王聪玲的爷爷王永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这是王家三辈人中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上不成大学,孙子的未来将会受到影响。
王永发参加过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转业后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党龄已有57年。过去,他家里再穷,都能挺住,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
面对孙子的上学困难,王永发再三犹豫,还是写信向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和万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德成倾诉了心声,反映孙子读书遇到的困难。
没想到,受吴政隆的委托,谭德成很快给王永发写了回信,信中说道:“在您家庭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在通过自身努力无法克服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党员,您首先想到了党组织,这是对党组织的莫大信任。我相信,有党组织的关心帮助,有您一家人的自立自强,你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一定抽空去看您。”
谭德成随即派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前去看望王永发,并转告他,一定帮助他的孙子如期上大学。
2007年,万州区委正式启动了“党内温暖基金”,筹集基金180万元。区委组织部从“党内温暖基金”中拿出5000元,解了王聪玲的燃眉之急。得知王聪玲上大学困难的消息,双河口街道党工委也立即从扶贫救济资金中拿出2000元钱给予救助。真是一人牵动万人心,一方有难八方帮。王聪玲还从万州区“圆梦行动”中获得了4000元的资助。
2007年9月12日,从一个“低保家庭”走出来的王聪玲跨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圆了大学梦,王聪玲一家人有说不完的感激。上学的前一天,王聪玲陪着爷爷王永发,将他母亲亲手扎的14双鞋垫送到区委和区委组织部,饱含深情地交到吴政隆和谭德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