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中有一只小泰迪和一只金毛,如果它们会说话,一定都会说:“我的主人最爱我。”小泰迪觉得自己娇小可爱,受委屈的时候乌黑的眼珠子还会泪盈于眶,惹人怜爱得不得了。金毛则自认自己是最好的陪伴犬,善解人意的同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毛色。实际上,我确实很爱它们,但它们在我眼中是一样的。宠物如此,人类也不例外。
女生大多数都觉得自己长相是中上水平,男生则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要聪明。为什么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会有差距呢?
一、眼中体横空出世
2012年,似乎是一夜之间,各种眼中体汹涌而至。什么是眼中体?眼中体是用一连串的图片分别展示父母、朋友、路人、同行等不同群体眼中的自己,来吐槽外界对自己职业或是生活状态的误解。比如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在朋友眼中我的工作状态是类似于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心理医生,通过和患者交谈来进行治疗;而在我父母眼里我则是从事着一份十分高科技,需要具备绝对的专业知识的工作;在群众眼中可能我只能在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中为迷茫的男女指点迷津;而死理性派会觉得我根本不靠谱,和占星术士是一伙儿的;而我自己呢,从内心觉得自己做着一份和超人一样拯救人类的工作,虽然实际上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
眼中体的流行说明自我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落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看上去它只是在吐槽人们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感。实际上,它反映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为何会有差距?
二、优越感是天生的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美。在心理学上,类似的“超过平均效应”或者“虚幻的优越感”现象一直让社会心理学家很感兴趣。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显示,70%的人觉得自己的领导水平高于平均水准;93%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同年龄段同性别人群的平均水准;85%的人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看来,自恋的人可不少。
读到这里,如果你想问“这样真的好吗?”那么请放心,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正常的人类需要,可以说,这种优越感是天生的,根深蒂固。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我们会发自内心地用“自我增强”这一策略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人总是归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的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获得自我认识和自己对所属群体的认识。实际上,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无偏见地认识自己和群体。高估自己和群体的人,会表现出自我增强,而低估自己和群体的人则表现出自我贬低。
自我增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证据表明,它确实存在于很多社会心理学领域。
事实上,适度的自我增强让我们更有自信,更从容地生活在群体中。它就像我们给予精神的华服,让我们在群体交往的“舞会”中跳出更棒的舞步。也正是因为有了自我增强,才会让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产生了差距,显得不一样。
三、自我增强的自述
所谓自我增强,是一种过度积极的自我知觉。如果你觉得这些词汇都太过专业性,下面的这个实验能给你更多直观的认识。
我在某所高中做了一项自我报告测量,共有320名高一学生参加,其中男生156人,女生164人。测量共分为两部分:自评和互评,分别对受欢迎程度、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宽恕、宜人性等项目进行了评估(对每项内容从1~10中打一个分,1为能力最低,10为能力最强)。同时也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不可预测结果的情境,比如受欢迎程度、学习能力等等,容易产生自我增强,自评得到的分数要高于同学给出的分数。并且结果表明男生女生都有这一现象,自我增强并不会受性别的影响而不同。但是对于成绩这一可预知结果的情境的预测,自评和互评的结果相近,准确性高。
这个结果是不是让你有点心中惴惴?难道同学眼中的我要比自己眼中的形象差很多?我以为大家都挺喜欢我的,难道并不是这样?大家不必太过多虑,只要理解了自我增强的工作原理,就能了解到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么自我增强是如何工作的呢?它有两大工具——模糊和潜力。
1. 模糊
有没有发现,受欢迎、沟通能力其实都是对某些特质的描述。特质分为模糊和明确两种。前者如“经验丰富的”这一特质,在不同人心中,所代表的意义可以很不一样,是模糊的。有人理解为去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也有人认为是对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或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而明确的特质,比如“守时”,不同人心中的定义是一样的,大多指代少数的行为。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某一种特质的社会认可度越高,我们个人就越容易将它判断为是符合自己的特质。而特质越是模糊,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受欢迎、会学习、会沟通,因为我们下判断的时候都会遵循有利于自己的原则去解释这一特质,让自己“符合”这一特质。想一想那些模棱两可但大多数都是赞美之辞的星座分析吧,读的时候总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嗯嗯,这不就是我嘛!狮子座就是这样的!”其实,把“狮子”二字换成“水瓶”,水瓶座的同学也会频频点头呢。
尽管在比赛中输给了其他班级,可是依然觉得自己班级的球队水平更高,球感也更好,这次的失败更多的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在体育比赛中,输的那方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实力在赢的那方之上。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因为在对这些模糊特质的自我评价上,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更高的得分。而自己的期末成绩,却是十分明确,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做出评价。所以,我们预测的时候会更为准确。
通过“模糊”得到的自我增强,是我们自尊心的一种体现。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很沮丧的人是不会有自我增强的偏向的。这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我们对塑造更美好的理想的自己而做出的努力。
2. 潜力
自我增强的另一个工具,是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加入“潜力”这一因素。由于别人只会根据他们看到过的已表现出的实际能力来做出判断,并不会考虑“潜力”这一因素,两方的结果就产生了偏差。
你是竞选班长的候选人之一。觉得自己将会十分胜任这一岗位,因为自己热情活泼,以后肯定能和所有同学都打成一片。学东西又很快,班长工作肯定能很快地上手。只要自己认真对待,同学和老师一定都会满意。但你的同学却可能并不这么想:他之前是学习委员,只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罢了。没参加过几次学校的大型活动,没什么组织能力。之前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团体,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也不大多……所以,班长应该还不能胜任吧!
什么嘛?这差距简直堪比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和上了月球后看到的月亮。事实上,当你评价其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会更严格地从已经观察到的别人的行为和表现来做出判断。而不是像评估自己的时候那样把自己未来的潜力和发展也作为评估的依据——那些认为自己拥有的优点和特质,肯定会让未来的自己有更好的表现。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到达最完美的状态,只是自己还没有尽力。只要能够殚精竭虑、全身心投入,肯定马到成功。所以,现在之所以只是一个学习委员,是因为自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远非真正的实力体现。事实上,你所认为自己拥有的潜力,别人也有,但是就像我们不会过多关注别人的潜力那样,别人对我们的潜力也兴趣缺缺。他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目前已经拥有的实力,而非未来。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对自己做出评价,面对机会和挑战的时候,比起“我未来会更好”,不如“让自己现在就很好”,这才是有节制有价值的自我增值。
“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永恒的命题,吸引着无数的人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有时候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不妨去问问别人,看看属于你的他人的眼中体会是什么样。
编辑/杨明珠
女生大多数都觉得自己长相是中上水平,男生则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要聪明。为什么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会有差距呢?
一、眼中体横空出世
2012年,似乎是一夜之间,各种眼中体汹涌而至。什么是眼中体?眼中体是用一连串的图片分别展示父母、朋友、路人、同行等不同群体眼中的自己,来吐槽外界对自己职业或是生活状态的误解。比如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在朋友眼中我的工作状态是类似于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心理医生,通过和患者交谈来进行治疗;而在我父母眼里我则是从事着一份十分高科技,需要具备绝对的专业知识的工作;在群众眼中可能我只能在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中为迷茫的男女指点迷津;而死理性派会觉得我根本不靠谱,和占星术士是一伙儿的;而我自己呢,从内心觉得自己做着一份和超人一样拯救人类的工作,虽然实际上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
眼中体的流行说明自我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落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看上去它只是在吐槽人们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感。实际上,它反映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为何会有差距?
二、优越感是天生的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美。在心理学上,类似的“超过平均效应”或者“虚幻的优越感”现象一直让社会心理学家很感兴趣。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显示,70%的人觉得自己的领导水平高于平均水准;93%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同年龄段同性别人群的平均水准;85%的人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看来,自恋的人可不少。
读到这里,如果你想问“这样真的好吗?”那么请放心,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正常的人类需要,可以说,这种优越感是天生的,根深蒂固。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我们会发自内心地用“自我增强”这一策略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人总是归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的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获得自我认识和自己对所属群体的认识。实际上,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无偏见地认识自己和群体。高估自己和群体的人,会表现出自我增强,而低估自己和群体的人则表现出自我贬低。
自我增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证据表明,它确实存在于很多社会心理学领域。
事实上,适度的自我增强让我们更有自信,更从容地生活在群体中。它就像我们给予精神的华服,让我们在群体交往的“舞会”中跳出更棒的舞步。也正是因为有了自我增强,才会让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产生了差距,显得不一样。
三、自我增强的自述
所谓自我增强,是一种过度积极的自我知觉。如果你觉得这些词汇都太过专业性,下面的这个实验能给你更多直观的认识。
我在某所高中做了一项自我报告测量,共有320名高一学生参加,其中男生156人,女生164人。测量共分为两部分:自评和互评,分别对受欢迎程度、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宽恕、宜人性等项目进行了评估(对每项内容从1~10中打一个分,1为能力最低,10为能力最强)。同时也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不可预测结果的情境,比如受欢迎程度、学习能力等等,容易产生自我增强,自评得到的分数要高于同学给出的分数。并且结果表明男生女生都有这一现象,自我增强并不会受性别的影响而不同。但是对于成绩这一可预知结果的情境的预测,自评和互评的结果相近,准确性高。
这个结果是不是让你有点心中惴惴?难道同学眼中的我要比自己眼中的形象差很多?我以为大家都挺喜欢我的,难道并不是这样?大家不必太过多虑,只要理解了自我增强的工作原理,就能了解到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么自我增强是如何工作的呢?它有两大工具——模糊和潜力。
1. 模糊
有没有发现,受欢迎、沟通能力其实都是对某些特质的描述。特质分为模糊和明确两种。前者如“经验丰富的”这一特质,在不同人心中,所代表的意义可以很不一样,是模糊的。有人理解为去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也有人认为是对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或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而明确的特质,比如“守时”,不同人心中的定义是一样的,大多指代少数的行为。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某一种特质的社会认可度越高,我们个人就越容易将它判断为是符合自己的特质。而特质越是模糊,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受欢迎、会学习、会沟通,因为我们下判断的时候都会遵循有利于自己的原则去解释这一特质,让自己“符合”这一特质。想一想那些模棱两可但大多数都是赞美之辞的星座分析吧,读的时候总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嗯嗯,这不就是我嘛!狮子座就是这样的!”其实,把“狮子”二字换成“水瓶”,水瓶座的同学也会频频点头呢。
尽管在比赛中输给了其他班级,可是依然觉得自己班级的球队水平更高,球感也更好,这次的失败更多的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在体育比赛中,输的那方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实力在赢的那方之上。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因为在对这些模糊特质的自我评价上,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更高的得分。而自己的期末成绩,却是十分明确,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做出评价。所以,我们预测的时候会更为准确。
通过“模糊”得到的自我增强,是我们自尊心的一种体现。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很沮丧的人是不会有自我增强的偏向的。这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我们对塑造更美好的理想的自己而做出的努力。
2. 潜力
自我增强的另一个工具,是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加入“潜力”这一因素。由于别人只会根据他们看到过的已表现出的实际能力来做出判断,并不会考虑“潜力”这一因素,两方的结果就产生了偏差。
你是竞选班长的候选人之一。觉得自己将会十分胜任这一岗位,因为自己热情活泼,以后肯定能和所有同学都打成一片。学东西又很快,班长工作肯定能很快地上手。只要自己认真对待,同学和老师一定都会满意。但你的同学却可能并不这么想:他之前是学习委员,只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罢了。没参加过几次学校的大型活动,没什么组织能力。之前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团体,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也不大多……所以,班长应该还不能胜任吧!
什么嘛?这差距简直堪比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和上了月球后看到的月亮。事实上,当你评价其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会更严格地从已经观察到的别人的行为和表现来做出判断。而不是像评估自己的时候那样把自己未来的潜力和发展也作为评估的依据——那些认为自己拥有的优点和特质,肯定会让未来的自己有更好的表现。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到达最完美的状态,只是自己还没有尽力。只要能够殚精竭虑、全身心投入,肯定马到成功。所以,现在之所以只是一个学习委员,是因为自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远非真正的实力体现。事实上,你所认为自己拥有的潜力,别人也有,但是就像我们不会过多关注别人的潜力那样,别人对我们的潜力也兴趣缺缺。他们更关注的是我们目前已经拥有的实力,而非未来。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对自己做出评价,面对机会和挑战的时候,比起“我未来会更好”,不如“让自己现在就很好”,这才是有节制有价值的自我增值。
“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永恒的命题,吸引着无数的人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有时候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不妨去问问别人,看看属于你的他人的眼中体会是什么样。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