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音乐主要是以高音素材作为作曲的材料,“声景作曲”能够有效开拓人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视野,不仅仅运用了传统的音乐,还侧重使用了自然环境的声响,重点体现了出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本文探讨了“声景作曲”的理念方式以及它的文化特质,分析了"声景作曲"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声景作曲 理念方式 文化特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需求在精神和心灵方面得到一定的放松,音乐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人们的压力,并一定程度上陶冶的人们的情操。“声景作曲”是加拿大电子声学作曲家杜勒所提出的,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着重使用了自然环境的声响,它是以纯电子原声音乐的方式呈现的,其实简单来讲“声景作曲”是利用自然环境声响为创作音乐素材的,但是又很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音乐。
一、“声景作曲”的理念方式
声景指的是一些不总能够听得见的,但是会回来的某些基调声音,或者是不总能被听到但是能不自觉的被听到的声响,这一词最早被解释为在自然和环境中,也就是用耳朵来捕捉的景观。“声景作曲”是加拿大电子声学作曲家巴利·杜勒[1]提出的,指的是通过电子原声的形式,来识别环境存在的声音和背景,从而让聆听者能够将记忆或者是想象中的景象相联系,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曲家将自然以及社会中的声音进行记录和保存,结合之前的经验和对声响模式的认识,从而形成作曲的一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声景作曲”侧重于发现,有的作曲家甚至利用相关设备构建出人们熟悉的声景元素,利用音乐将人们认识的世界体现或者是还原。由于使用的声景素材可能跟环境相同,那么就可以指提取其中特别的元素,来创作出更加社会化、艺术化的音乐,创作者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才能够构建出真实的人们所认识的世界。
首先,作曲家必须要针对听众的心理语境以及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声响材料,来制定音乐,以完整的体现出音乐的价值。第二,作曲家可以适当的根据作品的需求对声景材料进行改造,但是一定要保证听众能够听出声景材料[2],或者是要保持听众对原材料的认识度。第三,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曲子,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增加听众对所处世界的认识,甚至是影响到听众的日常的知觉习惯。第四,创作出来的音乐需要拥有积极向上的成分,或者是现实和;理想的成分,可以允许作曲家使用声景素材,从而影响音乐作品的各个层面。其实这些原则也就是要求作曲者不仅仅要贴合实际生活中的声景素材,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正能量,积极的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理想,“声景作曲”必须要保证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那么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3]。
二、“声景作曲”体现的文化特质
在创作“声景”作品时,创作者需要利用周围世界的声音作为基本的材料,这一作品是利用声音创作而成的,那么也就表示必须要依赖科技和技术,或者是聆听的环境和生态心理等方面,那么所有的“声景作曲”都将会以一种重新组合的形象展示出来,但是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作为合成器。如果没有录音以及电讯传播等电子科技的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声景作曲”是电子艺术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音乐艺术的题材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在我们的生活的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声音都可以被认为是“声景作曲”的素材,那么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但是必须要保证作品的重点放在思想内涵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上,如果作品不具有创作的精神,而是盲目的追求形式的新颖,那么“声景作曲”也就仅仅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作品也就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甚至会导致作品没有价值。
声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出了社会意识,以及文化价值,创作者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利用合理的创作手法将其纳入创作内容,在听者欣赏之后成为人们共同的记忆,“声景作曲”的出现有效的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距离缩小了,甚至是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僵局。也就是说优秀的声景作品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和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举例来探讨“声景作曲”的文化特质。例如:台湾作曲家吴金黛等人利用五年的时间创作出的《森林狂想曲》[4],他们深入到台湾的森林中,对鸟类、虫类、溪流以及动物等自然声景进行录音,将这些录音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意制作,使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的节奏巧妙的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森林中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以及乐器模拟的声音等相结合,充分的体现出了“声景作曲”的文化特质,更重要的就是体现了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也一定程度的改变了人们对于森林的态度,甚至是对动物的态度,很好的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声景作曲”不仅可以丰富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还能够丰富聆听着的感知力,甚至具有激发人们关注自身生活环境,或者是关注生活中一些声音的可能,能够有效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仅如此,“声景作曲”还能加强起聆听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阮俊宇.网络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艺术特征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4,(03).
[2]王建民.谱民族新韵 抒中华情怀——《第一二胡狂想曲》创作回顾与回想[J].人民音乐,2014,(03).
[3]徐婧.坚守调性 立足传统——以《纪念交响曲》中的帕萨卡利亚为例解析鲍元恺的音乐创作[J].音乐创作,2014,(04).
[4]符译文.再谈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以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与利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对比分析为例[J].音乐创作,2014,(04).
关键词:声景作曲 理念方式 文化特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需求在精神和心灵方面得到一定的放松,音乐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人们的压力,并一定程度上陶冶的人们的情操。“声景作曲”是加拿大电子声学作曲家杜勒所提出的,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着重使用了自然环境的声响,它是以纯电子原声音乐的方式呈现的,其实简单来讲“声景作曲”是利用自然环境声响为创作音乐素材的,但是又很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音乐。
一、“声景作曲”的理念方式
声景指的是一些不总能够听得见的,但是会回来的某些基调声音,或者是不总能被听到但是能不自觉的被听到的声响,这一词最早被解释为在自然和环境中,也就是用耳朵来捕捉的景观。“声景作曲”是加拿大电子声学作曲家巴利·杜勒[1]提出的,指的是通过电子原声的形式,来识别环境存在的声音和背景,从而让聆听者能够将记忆或者是想象中的景象相联系,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曲家将自然以及社会中的声音进行记录和保存,结合之前的经验和对声响模式的认识,从而形成作曲的一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声景作曲”侧重于发现,有的作曲家甚至利用相关设备构建出人们熟悉的声景元素,利用音乐将人们认识的世界体现或者是还原。由于使用的声景素材可能跟环境相同,那么就可以指提取其中特别的元素,来创作出更加社会化、艺术化的音乐,创作者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才能够构建出真实的人们所认识的世界。
首先,作曲家必须要针对听众的心理语境以及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声响材料,来制定音乐,以完整的体现出音乐的价值。第二,作曲家可以适当的根据作品的需求对声景材料进行改造,但是一定要保证听众能够听出声景材料[2],或者是要保持听众对原材料的认识度。第三,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曲子,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增加听众对所处世界的认识,甚至是影响到听众的日常的知觉习惯。第四,创作出来的音乐需要拥有积极向上的成分,或者是现实和;理想的成分,可以允许作曲家使用声景素材,从而影响音乐作品的各个层面。其实这些原则也就是要求作曲者不仅仅要贴合实际生活中的声景素材,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正能量,积极的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理想,“声景作曲”必须要保证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那么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3]。
二、“声景作曲”体现的文化特质
在创作“声景”作品时,创作者需要利用周围世界的声音作为基本的材料,这一作品是利用声音创作而成的,那么也就表示必须要依赖科技和技术,或者是聆听的环境和生态心理等方面,那么所有的“声景作曲”都将会以一种重新组合的形象展示出来,但是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作为合成器。如果没有录音以及电讯传播等电子科技的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声景作曲”是电子艺术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音乐艺术的题材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在我们的生活的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声音都可以被认为是“声景作曲”的素材,那么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但是必须要保证作品的重点放在思想内涵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上,如果作品不具有创作的精神,而是盲目的追求形式的新颖,那么“声景作曲”也就仅仅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作品也就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甚至会导致作品没有价值。
声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出了社会意识,以及文化价值,创作者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利用合理的创作手法将其纳入创作内容,在听者欣赏之后成为人们共同的记忆,“声景作曲”的出现有效的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距离缩小了,甚至是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僵局。也就是说优秀的声景作品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和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举例来探讨“声景作曲”的文化特质。例如:台湾作曲家吴金黛等人利用五年的时间创作出的《森林狂想曲》[4],他们深入到台湾的森林中,对鸟类、虫类、溪流以及动物等自然声景进行录音,将这些录音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意制作,使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的节奏巧妙的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森林中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以及乐器模拟的声音等相结合,充分的体现出了“声景作曲”的文化特质,更重要的就是体现了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也一定程度的改变了人们对于森林的态度,甚至是对动物的态度,很好的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声景作曲”不仅可以丰富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还能够丰富聆听着的感知力,甚至具有激发人们关注自身生活环境,或者是关注生活中一些声音的可能,能够有效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仅如此,“声景作曲”还能加强起聆听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阮俊宇.网络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艺术特征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4,(03).
[2]王建民.谱民族新韵 抒中华情怀——《第一二胡狂想曲》创作回顾与回想[J].人民音乐,2014,(03).
[3]徐婧.坚守调性 立足传统——以《纪念交响曲》中的帕萨卡利亚为例解析鲍元恺的音乐创作[J].音乐创作,2014,(04).
[4]符译文.再谈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以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与利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对比分析为例[J].音乐创作,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