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期内容定下来后,总有控制不住分享给大家的急切。对这期的内容犹是。因为里面一些话题对很多人来说是这么近,而又那么远。近在很多人正在碰到,远在还有更多人从未意识到或思考过。不信,你看!
几个月来,曾陆续有读者在公众号里问类似:“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的问题。几番盘点,多方探求,最终用许娅莉教授的“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事:省察父母的价值观念”来作答。观念支配行动,不是吗?如果父母的头脑不改变,我们没有办法让一个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真正放下拳头;没有办法让一个视成绩为至宝的家长,去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分数。
前些日子,一位妈妈在贴吧抱怨自己为了儿子付出了很多:身材变形、放弃高职位工作、难有空闲……帖子一抛出,很多人紧随跟进,最后竟成了“是我们给予孩子多,还是孩子给予我们多”的大讨论。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但还是欣赏资深育儿媒体人钟煜在《女儿教给我的那些事》中所表达出的心态:的确,孩子需要我们的付出来养育长大,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世界、对亲情、对自己有了更直接和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有了对人生和生命更多的期待。这种互相成全的蕴涵何其深刻!
最近,听了一个学者关于“健康人格与幸福人生的讲座”,很受触动。他提到,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学历和地位不一定高、财富不一定多,但他们热爱生活,有爱心,有创造力,有自控力,能身心和谐地生活和工作,这与从他们童年期就拥有了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作为父母,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能够让他/她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活幸福。而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着力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健康的人格。那該怎么做呢?所幸,有一批学者他们愿意为这件事儿奋力呼吁和倡导,打开刊,走进去,听听他们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苦口婆心的建言,你心头一定会有震动。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心思和故事难以一一尽述,也许它们中的道理和故事有些平常或老套,但确能切中事情的要害,戳到我们的痛处和触动我们心灵,能启迪大家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希望,陪伴我们的孩子成长。
几个月来,曾陆续有读者在公众号里问类似:“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的问题。几番盘点,多方探求,最终用许娅莉教授的“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事:省察父母的价值观念”来作答。观念支配行动,不是吗?如果父母的头脑不改变,我们没有办法让一个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真正放下拳头;没有办法让一个视成绩为至宝的家长,去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分数。
前些日子,一位妈妈在贴吧抱怨自己为了儿子付出了很多:身材变形、放弃高职位工作、难有空闲……帖子一抛出,很多人紧随跟进,最后竟成了“是我们给予孩子多,还是孩子给予我们多”的大讨论。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但还是欣赏资深育儿媒体人钟煜在《女儿教给我的那些事》中所表达出的心态:的确,孩子需要我们的付出来养育长大,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世界、对亲情、对自己有了更直接和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有了对人生和生命更多的期待。这种互相成全的蕴涵何其深刻!
最近,听了一个学者关于“健康人格与幸福人生的讲座”,很受触动。他提到,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学历和地位不一定高、财富不一定多,但他们热爱生活,有爱心,有创造力,有自控力,能身心和谐地生活和工作,这与从他们童年期就拥有了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作为父母,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能够让他/她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活幸福。而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着力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健康的人格。那該怎么做呢?所幸,有一批学者他们愿意为这件事儿奋力呼吁和倡导,打开刊,走进去,听听他们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苦口婆心的建言,你心头一定会有震动。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心思和故事难以一一尽述,也许它们中的道理和故事有些平常或老套,但确能切中事情的要害,戳到我们的痛处和触动我们心灵,能启迪大家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希望,陪伴我们的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