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2004年我国东南沿海出现“民工荒”现象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在我国愈演愈烈,丝毫没有退去的趋势。之后每年的春季“民工荒”都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民工荒”的出现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本文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该问题做出了分析解释。
关键词:民工荒 人口红利 劳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劳动力是接近无限供给的。由于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享受了“人口红利”1带来的巨大利益。由于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高峰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高峰的出现,使现在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亿左右,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影响,有些学者和机构研究发现我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将会逐渐下降,据统计,本世纪前十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平均每年为7%,远远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5%,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数量会慢慢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将会在我国慢慢消失。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好转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需劳动力继续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沿海企业的内地转移,更加大了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就使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出现供求矛盾,“民工荒”在以后的中国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根据经济学供求理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在减少,同时该商品需求量在增加时,这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就会出现不均衡,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供求也是遵循供求规律的。分析这样缺口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几对供求矛盾在解释,这样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一)劳动力供求的年龄结构矛盾
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他们只对18——35岁之间的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很多企业即使出现招工难一般也不会招用40岁以上的农民工。根据2009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的调查,18——25岁的农民工供需匹配度为30;26——35岁的为76;36岁以上的农民工为6636,这就说明我国企业的用工需求就是那些18——35岁那些农民工,而36岁以上的一般不会被企业所录用。据研究,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除去已经实现非农转移和农业需要使用的劳动力外为1亿,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到50%以上,就是说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能够真正供企业使用的不足5千万,同时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那些已经实现非农转移的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在下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的减少,这就造成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而需要说明的这种短缺主要是结构性短缺,其实目前“民工荒”主要是那些18——35岁的那部分农民工短缺。
(二)劳动力供求的地域结构矛盾
这一供求结构矛盾在“民工荒”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以前农民工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而对农民工有需求的企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及闽东南地区,由于农民工输出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所以很多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沿海地区务工。近些年来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多企业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建厂招工,工资水平比起沿海地区也差距不大,而同时由于沿海地区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农民工在外务工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心理成本,这样就造成农民工不愿再到发达地区务工而是自愿留在家乡附近务工,这样既能挣钱又能减少心理成本,所以就形成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用工需求进行的争夺农民工,出现用工紧张的现象。
(三)劳动力供求的素质结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企业对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农民工的素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用工需求,也造成了目前企业用工难。关于农民工素质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素质整体偏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仅仅占到总数的23.5%,同时指出51.1%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和企业培训不足,这就造成很多农民工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即使有机会接受培训但由于文化程度的原因自身的技能增长也受到限制2。所以目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农民工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用工难。
(四)劳动力供求的权益结构矛盾
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思不断提高,特别是占到农民工总数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要求不断提高,而企业在权益方面又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太多的优惠条件,所以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同时工作环境差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调查发现,62.3%的农民工根本无法享受双休日,30.5%的农民工有时能够有双休日,能正常享受双休日的仅仅占到7.2%,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比较长的。此外工作强度大、环境差也是造成目前“民工荒”的一个原因,很多农民工在外务工工资待遇本来就很低,再加上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很多农民工因此患上了职业病,这就给农民工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民工就会拒绝进入这类企业;另一方面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从而抑制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但是却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同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又得不到及时的保护,这样农民工在城市就不能稳定下来,稳定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企业用工需求很难及时满足。
参考文献:
[1]徐华,陈兴中,李富忠.基于教育发展和缺位视角下的“民工荒”成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于芹.农民的生存伦理和行动逻辑——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有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赵君哲,韩霞.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基于斯塔克模型[J].现代企业,2008(12).
[4]赵莎莎.对当前我国“民工荒”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统计,2011(8).
关键词:民工荒 人口红利 劳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劳动力是接近无限供给的。由于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享受了“人口红利”1带来的巨大利益。由于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高峰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高峰的出现,使现在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亿左右,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影响,有些学者和机构研究发现我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将会逐渐下降,据统计,本世纪前十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平均每年为7%,远远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5%,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数量会慢慢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将会在我国慢慢消失。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好转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需劳动力继续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沿海企业的内地转移,更加大了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就使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出现供求矛盾,“民工荒”在以后的中国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根据经济学供求理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在减少,同时该商品需求量在增加时,这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就会出现不均衡,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供求也是遵循供求规律的。分析这样缺口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几对供求矛盾在解释,这样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一)劳动力供求的年龄结构矛盾
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他们只对18——35岁之间的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很多企业即使出现招工难一般也不会招用40岁以上的农民工。根据2009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的调查,18——25岁的农民工供需匹配度为30;26——35岁的为76;36岁以上的农民工为6636,这就说明我国企业的用工需求就是那些18——35岁那些农民工,而36岁以上的一般不会被企业所录用。据研究,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除去已经实现非农转移和农业需要使用的劳动力外为1亿,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到50%以上,就是说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能够真正供企业使用的不足5千万,同时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那些已经实现非农转移的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在下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的减少,这就造成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而需要说明的这种短缺主要是结构性短缺,其实目前“民工荒”主要是那些18——35岁的那部分农民工短缺。
(二)劳动力供求的地域结构矛盾
这一供求结构矛盾在“民工荒”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以前农民工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而对农民工有需求的企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及闽东南地区,由于农民工输出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所以很多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沿海地区务工。近些年来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多企业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建厂招工,工资水平比起沿海地区也差距不大,而同时由于沿海地区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农民工在外务工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心理成本,这样就造成农民工不愿再到发达地区务工而是自愿留在家乡附近务工,这样既能挣钱又能减少心理成本,所以就形成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用工需求进行的争夺农民工,出现用工紧张的现象。
(三)劳动力供求的素质结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企业对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农民工的素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用工需求,也造成了目前企业用工难。关于农民工素质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素质整体偏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仅仅占到总数的23.5%,同时指出51.1%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和企业培训不足,这就造成很多农民工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即使有机会接受培训但由于文化程度的原因自身的技能增长也受到限制2。所以目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农民工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用工难。
(四)劳动力供求的权益结构矛盾
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思不断提高,特别是占到农民工总数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要求不断提高,而企业在权益方面又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太多的优惠条件,所以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同时工作环境差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调查发现,62.3%的农民工根本无法享受双休日,30.5%的农民工有时能够有双休日,能正常享受双休日的仅仅占到7.2%,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比较长的。此外工作强度大、环境差也是造成目前“民工荒”的一个原因,很多农民工在外务工工资待遇本来就很低,再加上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很多农民工因此患上了职业病,这就给农民工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民工就会拒绝进入这类企业;另一方面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从而抑制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但是却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同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又得不到及时的保护,这样农民工在城市就不能稳定下来,稳定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企业用工需求很难及时满足。
参考文献:
[1]徐华,陈兴中,李富忠.基于教育发展和缺位视角下的“民工荒”成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于芹.农民的生存伦理和行动逻辑——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有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赵君哲,韩霞.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基于斯塔克模型[J].现代企业,2008(12).
[4]赵莎莎.对当前我国“民工荒”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统计,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