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诵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可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优秀作品,可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可见古诗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下面就古诗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讲解少些,学生诵读多些
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大都重讲不重读。大概受传统教学讲深、讲透、讲细的影响吧,很多教师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以为懂得了古今词义之区别,“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规律,便一通百通,就可以简洁而又便利地学习文言文。在这种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授,却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其结果也往往是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课外练习、背诵只为考试,考试过后便忘却大半,事倍功半。
古人读书,教师每天给学生“上生书”,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年龄特征、文化程度深浅,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倒背如流了,虽内容似懂非懂,但文章大意能够粗略通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立足诵读,提倡反复诵读,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同时诵读教学可牵引学生的眼、口、耳、心,激发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它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现生活画面,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诗意烂漫的语文生活,从而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知,在诵读中积累,达到深悟作者思想的目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这首词的意境,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体验这样的“村居”景象:微风吹拂,嫩草摇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边,大团大团的莲叶掩映着稚气的笑脸,手中的莲蓬刚刚剥了几粒。远处,绿油油的豆田里,健壮的小伙子正在认真的写着“锄禾”的诗句,屋下,油亮的竹篾像蝴蝶一样在男孩手里上下翻飞。窗口,映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溢满幸福和甜蜜的笑意……
二、课堂分析少些,美学欣赏多些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我们辛勤的园丁们总是对学生们“呵护备至”,唯恐孩子们不会吃,吃不饱。于是乎便满堂的词、句对译;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的讲解;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表现手法的分析,力求做到入深入细。若此,一篇好的文章却被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文章的整体性、完美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整体感知和自主审美能力的发展,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语言的鉴赏,于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况且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闪耀着美的灵光,或辞采飞扬、或诗情画意、或人生壮美、或品格高尚,或蕴涵美的情感、或表达美好的愿望、或阐释深邃的哲理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美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品味到文章美的特质,自然而然地走入美的境界。学习古诗文就像欣赏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在玩味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背诵《孟子二章》,学生们就会有一股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深处激荡升腾。学习《桃花源记》,就像是让学生们置身于清幽祥和、淳朴优美、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境界中,享受到一种返朴归真的美感,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用文章中“美”的琼浆去浇灌学生、滋养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吧!
三、教师活动少些,学生探究多些
中学课本的古诗文,大都是古今名篇佳作,达到了深刻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思想内容是它们的灵魂。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始终抓住古诗文的思想,用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用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用真理的光芒照耀学生、用智慧的甘露哺育学生。如教《赤壁赋》,就应让学生于江月清风歌吟箫管中去感受、探讨人生之哲理。然而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一味地去宣讲、灌输、定论!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的思想就像一枚绚丽多彩的宝石,又如一座危峰兀立的峻岭,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也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见仁见智是古诗文学习之至理,且这一过程的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因每个人的思想观点、感知能力的差异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究,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感悟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努力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切不可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优美灿烂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是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欣赏、探究,真正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人,体味古人美的情感,深悟古人高尚的思想,传承古人的纯朴,发扬古人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所倡导的!
赵连红,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威县。
一、课堂讲解少些,学生诵读多些
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大都重讲不重读。大概受传统教学讲深、讲透、讲细的影响吧,很多教师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以为懂得了古今词义之区别,“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规律,便一通百通,就可以简洁而又便利地学习文言文。在这种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授,却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其结果也往往是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课外练习、背诵只为考试,考试过后便忘却大半,事倍功半。
古人读书,教师每天给学生“上生书”,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年龄特征、文化程度深浅,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倒背如流了,虽内容似懂非懂,但文章大意能够粗略通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立足诵读,提倡反复诵读,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同时诵读教学可牵引学生的眼、口、耳、心,激发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它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现生活画面,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诗意烂漫的语文生活,从而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知,在诵读中积累,达到深悟作者思想的目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这首词的意境,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体验这样的“村居”景象:微风吹拂,嫩草摇碧,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边,大团大团的莲叶掩映着稚气的笑脸,手中的莲蓬刚刚剥了几粒。远处,绿油油的豆田里,健壮的小伙子正在认真的写着“锄禾”的诗句,屋下,油亮的竹篾像蝴蝶一样在男孩手里上下翻飞。窗口,映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溢满幸福和甜蜜的笑意……
二、课堂分析少些,美学欣赏多些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我们辛勤的园丁们总是对学生们“呵护备至”,唯恐孩子们不会吃,吃不饱。于是乎便满堂的词、句对译;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的讲解;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表现手法的分析,力求做到入深入细。若此,一篇好的文章却被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文章的整体性、完美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整体感知和自主审美能力的发展,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语言的鉴赏,于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况且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尽管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闪耀着美的灵光,或辞采飞扬、或诗情画意、或人生壮美、或品格高尚,或蕴涵美的情感、或表达美好的愿望、或阐释深邃的哲理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美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品味到文章美的特质,自然而然地走入美的境界。学习古诗文就像欣赏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在玩味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背诵《孟子二章》,学生们就会有一股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深处激荡升腾。学习《桃花源记》,就像是让学生们置身于清幽祥和、淳朴优美、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境界中,享受到一种返朴归真的美感,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用文章中“美”的琼浆去浇灌学生、滋养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吧!
三、教师活动少些,学生探究多些
中学课本的古诗文,大都是古今名篇佳作,达到了深刻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思想内容是它们的灵魂。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始终抓住古诗文的思想,用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用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用真理的光芒照耀学生、用智慧的甘露哺育学生。如教《赤壁赋》,就应让学生于江月清风歌吟箫管中去感受、探讨人生之哲理。然而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一味地去宣讲、灌输、定论!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的思想就像一枚绚丽多彩的宝石,又如一座危峰兀立的峻岭,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也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见仁见智是古诗文学习之至理,且这一过程的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因每个人的思想观点、感知能力的差异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究,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感悟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努力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切不可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优美灿烂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是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欣赏、探究,真正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人,体味古人美的情感,深悟古人高尚的思想,传承古人的纯朴,发扬古人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所倡导的!
赵连红,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威县。